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陈克斌 贺德富 舒晓辉 李媛 陈细鹏:中国光谷:以微光计划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11-06

引用格式

陈克斌 贺德富 舒晓辉 李媛 陈细鹏.中国光谷:以微光计划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7):054-062.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7.007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中国光谷:以微光计划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

陈克斌 贺德富 舒晓辉 李媛 陈细鹏

摘 要: 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政策的指引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实施微光计划,在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是部署“321行动”,将智慧教育30条工作要点整合为六大行动,即一个抓手(信息素养),两个保障(硬件与资源),三个核心(课堂、课程、校园);二是实施“456路径”将应用深入到三个方面,即四项比赛——通过比赛促应用,五种观摩——通过观摩促交流,六类培训——通过培训促提升;三是打造“三微两平台”,建设覆盖各学段和各学科的微课程、微习题、微辅导等学习资源库,建立光谷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平台,助力“双减”落地。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教育;微光计划;区域;双减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7-0054-09

作者简介: 陈克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本科(湖北武汉430200);贺德富,通讯作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湖北武汉430205);舒晓辉,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本科(湖北武汉430200);李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湖北武汉430200);陈细鹏,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本科(湖北武汉430200)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立项项目“‘双减’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作业设计模型与评价研究”(编号:2022GA075);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在线课程中学习者自我调节水平监测与精准干预研究”(编号:22YJCZH224)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2019年,湖北省武汉市成为全国首批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之一。2020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武汉市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2],标志着武汉市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转段升级。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被称为中国光谷。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引领下,光谷教育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在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取得良好成效。20年间,光谷教育从托管1所小学发展到现在的41所公办中小学。

一、微光计划概述      

  2018年,中国光谷首次提出“聚微之力、汇燃光谷”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汇聚众力,广聚众智。一名教师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聚集每一名教师的力量就是强大的,汇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积极性,点燃光谷教育,被称之为微光计划。该计划是中国光谷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机制的一种行动,也是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用驱动的一条路径。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3]。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微光计划得以创新和发展。通过实施智慧教育环境优化行动、资源供给模式创新行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中小学校课堂变革行动、线上线下课程革新行动、智慧校园建设普及行动,重组教学模式流程,重构育人方式,重塑教育发展理念,探索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二、微光计划“321”行动

        

  微光计划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抓手,夯实硬件信息环境和软件数字资源,开展智慧课堂、智慧课程、智慧校园应用行动,推动中国光谷智慧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跃升,行动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微光计划“321”行动路线  (一)一个抓手靶心不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1.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数字化的关键在于“化”[4]。中国光谷积极践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的精神,根据武汉市教育局设立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契机,由校领导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组建由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5]。  一是明确谁来管。严格遴选学校首席信息官,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或授权副职担任),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发展,成为布局者、引领者、推动者、执行者。  二是提升领导力。将首席信息官专项培训纳入干部培训重点内容,立足首席信息官的信息化领导力核心素养提升,每年常态化地开展各类专项培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信息化专家、优秀电教馆领导、典型成熟应用场景的企业、“星级智慧校园”学校代表等授课施教,不断提升首席信息官的战略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和技术领导力。  三是教育信息化分工。完善学校信息资源中心岗位与职能,由学校首席信息官全面统筹协调和牵头教育信息化工作,后勤中心装备采购先行,课程管理中心指导课堂融合实践,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提升,信息资源中心具体落实与支撑。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6],究竟该怎么“融”?最优路径当然是应用实践,没有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的实践,教育信息化就是空谈。  一是如何评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按照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开展师生信息素养评测部署,绘制信息素养地图,开展基于数据、面向过程的校长、教研员、师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监测[7],把测评结果作为评优晋级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光谷每年招聘600余名信息素养底子好、融合实践意识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新教师,为区域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如何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是搭台子,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积极参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教学优质课比赛、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比赛、武汉教育云“三优”评比等,以赛促用,共有96名教师获得“一师一课”部优奖。2021年,集中组织高标准拍摄“精品课”108节,一大批教师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类比赛中获奖;其次是树旗帜,持续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线上线下观摩活动,展示深度融合课例、交流典型优秀作品、分享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目前,已有近万人次的教师自愿参加观摩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是谁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尽管已有国培、省培、市培、区县培四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但校培中的难点是缺少接地气的实践型、操作型专家,痛点是缺乏面对面、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指导机制。针对校培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发区教育局出台《关于组建教育信息化光“融”专家库的通知》,遴选了205名光“融”专家,分布在各学段、各学科,这些专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操作能力强,可实现常态化的面对面交流指导,且这些专家“融”入学校的培训经费由开发区教育局统筹买单。  3.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  深度融合,“深”在哪里?要深入到学校、名师工作室、学科教师中,要深入到课堂上,要深入到校本培训的实际过程中。光“融”专家库的组建,从机制和经费上有效解决了校培实施的问题。  一是提供了丰富的“菜单”,专家库成员数量多、种类多,解决了找不到合适专家的问题;二是学校随时下“订单”,专家都在辖区内,随叫随到,学校根据实际挑选专家入校培训;三是开发区教育局统筹“买单”,学校不再为校培经费苦恼。目前专家库正在不断地扩充,大批专家被推荐到辖区外传播经验,光谷教育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被激活,“融合”的种子遍布光谷。  (二)两个保障重心不移,夯实软硬信息环境  1.硬件信息环境保障  教育信息化装备要先行,在教育信息化1.0期间,中国光谷高配置实施“三通工程”,城域网有线带宽扩容到10G,完成了全光网改造升级,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班班通设备从电子白板、触摸屏一体机到纳米黑板不断更新换代,师机比0.8∶1,生机比5.5∶1,录播教室、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实验室、理化生智能化标准化考场等功能室,实现了所有学校全覆盖。  2.软件数字资源保障  规模化实施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光谷创新资源供给方式,以武汉教育云为基础,打造“区校一体化云平台”,建设具有光谷特色的微课程、微习题、微辅导精品资源库。导入智能化服务理念和技术,打造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智能化共建、共享、共用的光谷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主动服务、精准服务、个性服务,实现从“人找资源”转变为“资源找人”[8]。努力构建全体教师共同开发“小颗粒微课程、强交互微学习、开放式微辅导”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激励机制,形成按需选用、快速迭代、优胜劣汰、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学校、教师、企业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应用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内生资源建设与应用,打造10万+数量的微课、习题。  (三)三个核心初心不改:课堂、课程、校园  1.智慧课堂  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和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以“减负增效”为目标,实施课堂革命行动,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9],积极开展武汉市中小学智慧课堂试点。在6年翻转课堂1.0、2.0两轮试点和STEAM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通过系列智慧课堂实践,形成一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线上线下一体混合、课内课外衔接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一批智慧教育名师,推出一批智慧课堂教学案例,推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2.智慧课程  在省市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10],为每个学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教室,课时从信息技术课中拿出一半用于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师资从信息技术、科学、物理等学科任教人员中遴选担任授课教师。所有学校建设了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教室以及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加强学科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探索常态化“空中教研”模式,汇聚众力、广聚众智,为学区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搭建平台,率先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学科开展“空中教研”系列活动。活动以“三课一评”的形式开展[11],即一个基础教育精品课模式的微课(10~15分钟),一堂环节完整的教学课例(40分钟左右),一个重在设计理念、课堂创新、反思展望的说课(15分钟左右),一个圆桌研讨式的评课(20分钟左右)。此外,还依托武汉教育云开发“空中教研”专栏,通过一年半时间,按每周一次教研的频率,完全覆盖义务教育段3—8年级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空中教研”将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构建光谷特色精品智慧课程,有效推动个性化、探究性、项目式学习[12],为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智慧校园  开发区教育局每年持续打造和培育一所省级智能化校园示范校,每所学校斥资600万至1000万元,目前已经打造了光谷二高、光谷十五小、光谷四初、光谷一小4所学校;每年申报创建8所武汉市“四星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已经成功创建和申报19所;每年打造两所创客教育空间基地,已累计打造12个基地。通过三年时间,建成光谷教育大数据中心,搭建了“区校一体化”教育云平台,全面普及数字化校园。已探索和试点10个成熟的“5G+”应用场景,分布在智慧安防、智慧食堂、智慧教学、智慧教研等领域。

三、微光计划“456”路径

          “微光计划”通过四项比赛促进数字化应用、五种观摩深入应用交流、六类培训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成效,形成“456”路径规划,如图2所示。

图2 微光计划“456”路径规划  (一)四项比赛起航,智慧课堂量质齐升  教育信息化,“化”在应用实践中。如何让教师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应用实践,形成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的良好氛围?光谷的实施路径是通过四项比赛激发教师应用动力,从规模化应用起航,提高教学课例、资源作品数量,由量变引起质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围绕智慧课堂教学比赛,盘活一节课例涉及的周边资源——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论文、空间等。  1.一师一优课  “优课”与“精品课”活动的组织上已经形成常态[13],首先是计划先行,以活动为契机,各校制定全年录课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参加,将录课工作分布到全年,以免活动通知以后造成扎堆录课现象;其次是集中攻坚,对音体美等无法在录播教室一键录课的课,采取集中录制的方式,委托专业拍摄团队入校录课服务,确保质量;最后是组织学科教研员、信息技术专家组成评审团分组评审推优。通过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几年来已获得96节部级、164节省级、301节市级、871节区县级优课,晒课4877节,参赛教师7536人次,已获得4节部级、89节省级、98节市级、108节区县级精品课。中国光谷优课精品课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光谷优课精品课统计表

  2.一校一主题

  武汉市教育局每年在4月至5月组织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主题月”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一”:开发区教育局和学校举行一次启动仪式、每半月举办一次论坛活动、每个学科举行一场专题报告、每位教师上好一节主题优课、每周开展一次展示活动。同时做好四个结合:结合武汉教育云平台、结合常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结合各项比赛活动和校本研修培训、结合由首席信息官统筹协调多部门的调度机制。仅2021年开展的主题月活动就达18场,包括启动会、推进会、总结会、名师“话”微课、人工智能展示活动、翻转课堂交流展示活动、STEAM教育协作共同体活动等。  3.一科一研讨  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和教育云“三优”评比活动,两项比赛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课、论文、教育云空间、教学课例等6个类别围绕一节课所衍生出来的数字资源,教师参赛积极性非常高,每年作品数量达到近5000件。通过区县评、市评、省评后,报送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对获奖作品,开发区教育局分学科组织开展展示、交流、分享活动,展示优秀典型作品,交流资源制作技术,分享活动先进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积极性、创造性。  4.一赛一展示  在智慧教室新媒体环境中,充分利用新技术,合理运用新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通过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比赛,大规模产出智慧课堂课例,每年仅报名参加“人人终端智慧环境”下智慧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的人数就达300人。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中,中国光谷2020年有231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获省级奖励,2021年有287项获省级奖励,2022年有241项获省级奖励。通过评比,推选出优秀智慧教学名师、智慧课堂模式和案例,分步骤、有计划地在光谷进行智慧课堂现场教学展示活动,送教到片区、学校、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研讨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果得到最大化的辐射和传播,提升了广大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新资源的认识,更新了课堂教学理念,提高了信息素养。  (二)五种观摩引航,应用成果百花齐放  为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推进优质数字资源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14],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搭建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培育区域信息化应用专家团队的平台,持续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现场观摩活动。  1.观摩内容  根据教学教研活动计划,按需设置五种观摩活动内容:  一是交流汇报。推广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侧重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教师信息能力提升、活动开展、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方面。二是智慧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观摩一节已在全国获奖的现场智慧课堂、异地同步课堂、教学录像案例。三是媒体说课。加强新媒体与新技术融合应用,注重交互式多媒体大屏、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现场说教学、说教研、说培训、说体会、说技术。四是应用分享。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以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为导向,分享武汉教育云试点校、人教版数字教材实验应用试点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试点校、武汉市名师网络工作室、“电子书包”试点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经验,推进教育云数字化高效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探究性学习、网络教研等五种模式的应用。五是微课案例。倡导内生性系列资源共建共享,以微视频为载体,陈述微课设计的思路与目的,着力打造具有专业性、系列化、实用性、共生性的视频资源库。  2.观摩形式  按照“聚焦效果、方便组织”的原则,设置五种观摩方式,由观摩活动组织者选择。  一是现场观摩。由开发区教育局不定期组织大规模观摩活动,邀请省市区领导参加,特级教师、教研员点评,广大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观摩,每次现场观摩活动控制在300人以内。几年来,已累计组织31场大型现场观摩活动,参与现场观摩教师累计约9000人次。二是专场观摩。由学校、片区、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组等自行组织,区教育局指导,开展小规模现场观摩活动。三是送教观摩。由薄弱学校申报、开发区教育局组织,将优秀课堂教学、优秀资源作品、典型经验分享送到学校,专供薄弱学校教师观摩学习。四是同步观摩。由开发区教育局协同,指导学区学校参与,实施异地同步课堂观摩,以解决和适应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疫情防控等特殊场景观摩需求。五是网上观摩。利用“光谷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光谷教育云开辟观摩专栏,构建网络观摩培训平台,满足教师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性学习需求。  (三)六类培训领航,能力提升两翼齐飞  确立“三提升一全面”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两条腿同步走: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负责培训项目的集中培训,信息化指导中心负责实操性、实用性培训;组建教育信息化光“融”专家库,明确专家库成员遴选要求、成员任务和使用方法,让光“融”专家“融”入真实需求。  专家库成员设置类别,按照教育管理融合、课堂教学融合、资源建设成果分为六类,形成光“融”培训系列:一是经验分享类,能分享教育信息化活动组织、智慧校园应用、创新教育(MSAI)、现代班主任管理等丰富的智慧管理经验。二是微课应用类,能通过图文、音视频等编辑软件工具熟练制作微视频,分享微课制作的技术、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三是课件制作类,精通课件制作工具,能通过课件案例剖析、总结课件制作理论与方法,提高教师教育与教学的备课效率。四是教学设计类,对本学科某课题的教学设计有深度研究、归纳和总结,突出新媒体、新技术与新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五是教学说课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比赛中获奖,并能通过说课分享某种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六是课堂教学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比赛中获奖,能为其他学校提供现场送教与展示,分享教学经验与教学反思。

四、微光计划“双减”实践

          智慧教育,应用为王。2020年,开发区教育局投入3000万,通过三年打造“三微两平台”,建设覆盖各学段和各学科的微课程、微习题、微辅导等学习资源库,建立光谷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平台,链接教师和学生,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创新课后网络学习辅导新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学生自主学习云服务,助力“双减”落地,如图3所示。

图3 微光计划“三微两平台”双减实践  (一)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三微”学习资源库  1.“小颗粒”微课程  将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系统性要求,梳理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知识图谱。通过购买和自制相结合的办法,激励全体教师参与开发,学科专家团队审核把关,平台智能推送,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微课程,形成共建共享共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长效机制,为教师教学提供备课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课程,实现数字教学资源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的主动推送。  2.强交互微习题  基于“小颗粒”微课程构建本地化习题库,链接知识点和习题解答,为教师作业检测提供素材,为学生提供智能评测诊断。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作业设计,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迁移训练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光谷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中小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作业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减量提质为目标,构建起因材施教的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体系,满足作业布置数量、时长的预估与预警管控,实现作业收集的多终端行为记录、时间统计、结果诊断功能,达到作业个性化的错题集生成、作业质量分析、知识图谱构建的智能推送,实现由盲目刷题到精准作业。  3.开放式微辅导  一是建设开放型在线辅导系统,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引导学生线上发布作业辅导需求,教师线上及时接单服务,学生对教师辅导服务进行打分反馈,开发区教育局根据教师辅导次数和质量统一付费,减轻学生负担。二是打造“升级版”课后服务,安排优质师资满足作业辅导与答疑需求,将学生由放学到培训机构吸引回学校的课后服务。  (二)打造“两平台”链接师生  建立光谷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和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借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资源案例,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辅助教学,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学研究。基于武汉教育云7年的使用数据和习惯,依托智能化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数据全场景、全流程打通;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学习辅导等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实现客观题智能批改、主观题灵活批改、错题自动归集,为师生的教与学减轻不必要负担;支持学生开展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应用模式的创新设计与实施,在及时关注到全体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助力“双减”全面落地。

五、结束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15]。中国光谷开展微光计划以来,通过部署“321行动”、实施“456路径”、建设“三微两平台”,在区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东湖高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未来“主要围绕基座、图谱、画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任务框架如图4所示。一是夯实数字基座,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端实现场景化物联,重构教育环境,形成大数据创新场景常态化应用。二是擎绘数字画像,通过赋能决策、赋能课堂、赋能师生,实现赋能教育治理,描绘学校、教师、学生数字画像。三是构建知识图谱,通过微课程、微习题、微辅导实现数字化,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资源主动、精准、个性服务。

图4 中国光谷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任务框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25)[2022-05-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04-03)[2022-05-08].http://jyj.wuhan.gov.cn/zfxxgk/zc/gfwjjjd/202005/t20200525_ 1331450.shtml.

  [3]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9)[2022-05-08].http://www.gov.cn/xinwen/2022-02/09/content_ 5672684.htm.

  [4]杨宗凯.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N].中国青年报,2022-04-11(05).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2019-04-02)[2022-05-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 376493.html?isappinstalled=0.

  [6]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4):41-49.

  [7]黄荣怀,杨俊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2-04-06(04).

  [8]卢秋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行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4):4.

  [9]唐雯谦,覃成海,向艳,等.智慧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5):124-137.

  [10]雷云鹤,王枫,冯霞芳.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发展与课程需求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1):27-31.

  [11]顾小清.教育信息化步入数字化转型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4):5-9.

  [12]常桐善.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强化治理效能——美国的实践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2):13-26.

  [13]张少波,褚金岭.大数据驱动的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1(6):3-8.

  [14]李玉顺.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及关键问题的思考——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的建言[J].教育家,2022(16):48-49.

  [15]张又伟.以教育数字化战略引领未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8(4):1.



Shimmering Program: Exploration on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in China’s Optical ValleyKebin CHEN1, Defu HE2, Xiaohui SHU1, Yuan LI1, Xipeng CHEN1

(1.Wuhan East Lak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200, Hubei; 

2.Hubei Provincial Coordination Center for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Hubei)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Action of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policy, Wuhan East Lak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has implemented the Shimmering Program to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The “321 Action” was deployed to integrate the 30 key points of smart education into six actions, namely, one starting point -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wo guarantees - dual improvement of hardware and resources, and three cores - classroom, curriculum, and campus. The “456 Path” was implemented to deepen application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four competitions - promoting applica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five kinds of observation -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six types of training - promoting promotion through training. “Three micro and two platforms” was built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A learning resource library covering various disciplines of each school section, such as micro courses, micro exercises and micro counseling was built, and a teaching resource service platform and a personalized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were established.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Smart education; Shimmering program; Region; Double reduction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