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出炉 | 2019年第5期“观察与表达”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2-03-23


《景观设计学》

2019年第5期

041 | 观察与表达

Obser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主编寄语 | 论文 | 观点与评论 | 主题实践 | 探索与过程


观察与表达是景观设计学科中的一项基础议题。


景观设计是设计师、现实世界与使用者三者之间建立互动与联系的过程,其中既包含设计师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也包括将认知处理、加工为具象表达的过程,以及使用者的感知反馈。设计师的所见、所闻、所习、所感,以及个人的观念与专业修养,决定了其对场地的感知,为其创造性的设计提供了绝对支撑。


现如今,不少设计师仍沉浸于闭门造车的自我想象与自说自话的解释式创作,落入范式陷阱而不自知;或是被各种自我定义的“正当性”与信念所束缚,缺乏批判性、包容性、创造性思维。


在本期中,我们还希望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借鉴,帮助设计师跳出思维与方法的局限,在认识自身角色与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你关心的所有“观察与表达”的话题,都在这一期。



设计教育中的观察与表达


在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中,自然场地的观察与表达意味着在场地上“怎么看”以及“怎么画”。景观设计学科入门课程的教师主要面临着两个教学难点:一是探究绘画与设计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探讨;二是如何从观察与表达入手,引导学生对真实的场地进行认知,从而逐步生成设计概念。

——曾颖

场地观绘——谈景观的自然场地认知与表达》一文指出,景观设计学科的场地观察与表达强调了解并呈现客观真实场地的变化过程以及其中隐藏的复杂关联,即“再现”场地的本质,并归纳出三个要点:亲临场地、调动身体运动,以及再现事物的变化过程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同时,文章举例说明了基于真实场地的观察如何逐步形成抽象的设计形式,以及对场地关联的跨尺度思考如何指导具体的景观设计实践。


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的专业入门课程中,学生从观察真实场地中的自然现象出发,经过逐步分析,最终提取出可作为设计语言的再现形式,并将这一过程按以下4个步骤分别呈现在长1100mm、宽150mm的带状图片/模型之中。© 李乐


上图:巴塞罗那植物园的总平面图(© Museu de Ciències Naturals de Barcelona);下图:地中海气候在全球的分布范围(© 曾颖)



在基础设计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如何构思一个设计概念。有人认为设计概念的构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一位景观设计师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她独特的设计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空间设计来凸显其概念。没有独特的概念,设计就失去了灵魂。

——麦咏诗


一直以来,创意和创造性都是景观设计学所追求的学科目标。现今所需要的教学方式应是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设计逻辑和敏感性。《激发现代景观创意的火花——香港大学基础景观设计课程》一文分享了香港大学园境学文学士课程中的基础景观设计课的教学内容及其发展过程。课程以研究艺术创作的过程作为起点,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和设计作品,领悟设计概念的发展过程,并培养他们运用不同技法来表达设计的能力,以及对于环境的演变进程、操作、分步机制、运动以及系统运作的完整理解能力。


学生以常见的乌鸦作为研究对象,并绘制当其翅膀展开至最大范围时的全身比例关系图。除了了解乌鸦身体的各个尺寸,学生还研究了这种鸟如何通过其翅膀的运动来实现飞行,以及其他与身体运动相关的行为,如觅食。© 王天甍 / Wang Tianmeng


学生探究了达·芬奇的飞行器发明,并将重点放在人的运动如何操作飞行器上。© 蔡景欣 / Tsoi King Yan Ingrid


学生以野口勇的《从火星上看到的雕塑》这一作品为研究对象。虽然这是一件虚构的作品,但学生基于人可以走近作品这一假设,巧妙地绘制出该艺术品的立面图。这件作品通常是从鸟瞰的角度来进行解读的,而她决定使用立面这一表达角度,展现出对这一作品的一种少见的诠释。© 樊立雪 / Fan Lixue



代码和语汇开发一直以来都是景观设计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既通俗又精准地解读愈发宏大和复杂的问题,成为了学科的一大挑战。

——Jill DESIMINI


多元化实践:如何合理绘制地图》一文基于绘图技术、尺度以及对图像的观察、解读与想象等,对地图制图和景观设计话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设计师要通过细致观察和严谨思考,可以开发更为合理的绘图工具包,使地图解读和空间营造更丰富。文章探讨了以展览和书籍形式呈现的“制图场地”(Cartographic Grounds)项目,并介绍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观察与表达训练课程。文章指出,观察是所有工作的根本,观察的过程也是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的过程;而对于设计而言,最终的表达必须超越对现实世界的记录与理解,畅想更加公平、更具适应性的未来。


由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出版的地图集节选 © Frances Loeb Library,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在哈佛GSD的Emily Wettstein教授的表达课上,由学生们的场地测绘方案拼接而成的图像。学生们探索了查尔斯河周边废弃区域植物和人为垃圾之间的关系。场地中杂草与废弃物的混合物经由现场观察、收集与记录,场外重新整理与再记录,最终以视频、图像和实物的形式得以再现。© Carson Fisk-Vittori



设计实践中的观察与表达



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一则名言是:“我的确会用笔思考,因为我常常不知道在我笔下会诞生什么。”用笔思考的过程体现了手在想象与创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代设计交流语境下,手绘和草图似乎都已经消失了,时下的数字表达方式的语法和句法过于单一,仅仅追求对“美丽的”景致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乐观畅想:井井有条、光鲜靓丽的城市,拥有良好的生态景观,蝴蝶和鸟儿在其中翩翩起舞。数字图像的泛滥引发了关于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并发明新的当代设计交流形式的激烈讨论。

——Valerio MORABITO


会说话的绘画:如何表达景观构想》一文探讨了语言绘图的历史、特征及其在当代景观设计领域的设计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通过实例试图说明古代和现代地图绘制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相较于现今单调,追求视觉刺激,快速制作、快速消费的数字图像,当代语言绘图必须体现出如岩绘艺术般的三个特质:直观感、美感和轻盈感。文章同时提出了介于“开放式作品”(Open Work)和语言绘图之间的概念:语言绘图更像是一种“开放式框架”(Open Framework),其有助于设计想法的拓展和延伸,并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性。


由Valerio Morabito绘制的中国上海城市景观草图。© Valerio Morabito


由Valerio Morabito与来自APS景观设计事务所的Debora Gallina、Stefania condurso和MariaTeresa Nucera合作绘制的西班牙阿利坎特滨水区景观设计图。© Valerio Morabito and APS (Debora Gallina, Stefania condurso, and MariaTeresa Nucera)



景观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与人们对眼前世界的不断解读息息相关,是人类与自然及文化之间关系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将景观视作一种先验知识,而应通过观察与表现对其加以理解。景观设计作为一门从实用艺术走向复杂科学的学科,永远不能否认“每个艺术家都必须在洞察与判断、感知与表现方面”不断努力。

——陈峥能,蔡哲铭


“画”画——劳瑞·欧林手绘重顾》一文旨在探究绘者手(娴熟表现)眼(深刻观察)协调的看似复杂的观察与思考过程,主张重新审视景观设计实践及教学中手绘的创作过程,以重新思考艺术与工具的关系,以及观察与表现的方式。通过回溯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劳瑞·欧林(Laurie Olin)几十年来在景观手绘与实践之间耕耘的脉络,可以提醒设计师摆脱对科学全知性的虚幻信念,认识到我们在观察身边景观时的局限性和想象力,从中领悟自身问题并不断反思。


画作《卢森堡公园》 © Laurie Olin


画作《麦田上永恒而宁静的野花——罂粟花和雏菊》 © Laurie Olin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追求美变成了一件负面的、肤浅的事。当前,国内外的景观设计行业愈发强调生态效益、公众参与等议题,而忽视了对于审美的思考。我认为这种趋势有些矫枉过正,甚至是道德绑架。我承认生态效益、公众参与很重要,但空间的营造、美学的追求亦是景观设计的核心。

——张东


在《景观设计的参与、解读与表达》一文中,张东首先指出每个民族的景观都应与当地的文化密切相关,认为设计具有中国文化识别性的景观应当是中国景观设计师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并强调景观设计在考虑可持续性和韧性提升策略的同时,也应注重与环境教育的结合。随后,基于将景观设计过程视为“两个客观、一个主观”的总结,张东认为设计师对场地的解读,以及个人的知识储备、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都会影响其从场地中获取信息、做出判断和进行设计。最后,他介绍了张唐景观目前采用的“全过程参与”工作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设计师观察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南京汤山矿坑公园采矿乐园。经过和甲方的多次沟通,设计团队将原来的采石场废料堆积场改造成了一个儿童探索乐园。各种活动设施的设计基于原有地形,并充分考虑到管理和维护因素。© 张唐景观 / 摄影:张海


西安创意谷风之亭。在位于4层楼高的屋顶花园之上,设计团队希望利用场地多风的特征,设计一个与风相关的装置,并在设计过程全程中对材料、尺度、模型、空间感受等进行了大量尝试。最终建成效果或许并不完美,但很难想象这类设计构想可以通过常规的设计工作模式产生。© 张唐景观 / 摄影:张海



观察是阅读场地与启发设计的开始。当设计场地缺乏明显特征时,设计者不仅需要细致观察,同时也要跳出场地现状限制,通过研究拓展观察范围,需要针对设计对象的核心内涵进行场景参照与延伸,形成情境的模拟、选择与表达。

——时惠来,林中杰,陈嘉诚


超越场地的多维度观察:昆山杜克花园的情境生成》一文中介绍的项目场地现状属于典型中国城郊景观,缺乏明显的地理特征,这迫使设计师进行场所精神的深度挖掘。项目依托于情境生成的另类观察过程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对同一脉络下异地先例的审视比较;二是对超越场地范围的区域生态开展地文学研究;三是从时间维度考察前期项目的效果及其与后期项目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的观察使杜克花园的设计得以探索“花园”一词的当代精神内涵,最终表达为具体的设计形式。


昆山杜克花园水袖桥渲染图。平行于水上森林的人行栈道,灵感来源于昆曲中的水袖。© Futurepolis LLC


昆山杜克花园一期校园围绕水生态形成具有教育功能的海绵校园 © Futurepolis LLC



项目设计过程收集到的数据是设计团队对未来同类型项目进行的一种“提前观察”。设计团队在项目公园建成后收集来自不同维度的使用后评价和意见,为项目设计优化和调整提供依据——这也是对项目“再观察”的开始。

——吴兆杰


观察与表达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过程与方法。观察是景观设计师感知场地、吸收信息的首要渠道,而表达则是景观设计师消化信息、融入思考、输出想法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才能生成专业而全面的解决方案。《遂宁锦华记忆公园》一文中介绍的项目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背景和深刻的时代演变内涵,通过以不同的视角、层面和方式对场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景观设计师对场地的理解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并考虑了场地现在及未来的功能需求。


遂宁锦华记忆公园将充满年代感的标语以耐久纤维丝线编织的方式重现于活力草坪北侧的红砖景墙上。© SWA Group


遂宁锦华记忆公园以纱锭为灵感,营造出适宜中老年人活动及休憩的花园。场地原有的仓库屋瓦被回收利用为铺装材料,进一步强化了纱锭的同心圆语汇。© SWA Group



观察、思考、策略、表达、建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察与思考通常是呈正比的,观察角度的多元决定了思考层面的多维。但表达和建造却并不一定与前二者成正比。最终的表达和建造方法可能是简单的,这是因为在多维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适度的介入才是最合适的。作为中间环节的“策略”则扮演着媒介和纽带的角色。

——孙翀


在《城市郊野公园的观察与思考——南昌红土遗址公园设计实践》一文中,根据对场地的资料研读和实地踏勘,设计团队发现项目场地水土流失情况日渐严重,动植物群落单一,且受人工影响严重。考虑到场地本身已具备“红土”这一标志性符号,且造价受限,此次设计旨在打造一处低介入、低维护的城市郊野公园。在此过程中,团队尝试从不同维度审视场地,从站在宏观视角、跨越时间维度观察场地历年来的变化更迭,到通过微观层面的实地踏勘发现场地特质,不断梳理思路、完善设计,最终呈现这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郊野公园。


南昌红土遗址公园的红土大地与时光陀螺间 © 水石设计


用于研究节点与红土空间关系的工作模型 © 水石设计



更多维度的观察与表达


作为中华文化定型时期各朝代的核心领地,陕西省岐山脚下的那方土地见证了周人和秦人的发展与繁荣。通过探寻古人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探索过程(包括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领地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美和未来世界的向往和畅想),进一步了解了周人和秦人对于这方土地的景观体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表达。详见《岐山脚下的那方神奇土地》一文。


太白山从渭河谷地拔地而起、巍峨高耸,是“中华龙脉”秦岭山脉的主峰。丰饶的“仙境”景观使这里成为了占据关中盆地的周人和秦人及其后代子孙的神圣之地。但由于缺乏对这一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科学规划,多年来的无序开发不免亵渎了这方净土。© 俞孔坚


在批判性地研读特定环境及场地具体条件时,观察者会自然而然地依赖以往的经验,因而其社会、文化和学术背景尤为重要。2018年1月,国际景观合作组织(ILC)首次学术研讨会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将智利作为会议举办地的意义在于,这个地处全球较南端的国家极具代表性,这里有发生在北美等北半球传统景观语境中心之外的各种有趣的实践与研究。借由智利的案例,ILC旨在通过细致研究当前存在于景观设计学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北半球向南半球席卷之势,来展现南半球较之于北半球截然不同的景观途径。详见《全球视野下的景观与地域环境》一文。


印度东加尔各答湿地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高产景观基础设施分析。图片来源于索爱弗· 库玛·比斯瓦斯的《为东加尔各答湿地制定景观规划》一文。© ILC / Sourav Kumar Biswas


Íchni:欢乐建筑中的装置》一文介绍了Íchni项目的关键构思和实施过程。Íchni作为一种“舞蹈装置”,由一系列简单的几何构架组成,表演者以拉、推、抓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嵌入装置中的传感器记录了表演者的运动轨迹并将其存储为数据点,再将由这些数据点转换生成的可视化几何图像和粒子行为投射回物理环境之中,以进一步激发身体做出反应。这一系统实现了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的交互,是对诸多未能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且难以给人带来愉悦或乐趣的传统景观空间的批判。


舞者与Íchni装置进行互动 © Isabella Ong, Alexandra Niaka, Marianna Chrapana


承载着丰富历史传奇、政治象征和自然美景的金刚山是该地区文化的标志。但自20世纪中叶以来,位于朝鲜境内的金刚山风景区便成为了游客难以抵达之地。《视域策划:朝鲜半岛金刚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一文通过一系列规划策略,旨在提高从朝韩非军事区两侧眺望金刚山美景的视域范围。与此同时,受朝鲜名画家的启发,项目方案采用水平视角的表现图来呈现,一方面是为克服场地数据和现有视觉材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期望人们对场地展开畅想,进而体验其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


朝鲜半岛金刚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愿景 © 李玉寒




目录


 主编寄语 

岐山脚下的那方神奇土地 / 俞孔坚


 论文 

场地观绘——谈景观的自然场地认知与表达 / 曾颖


激发现代景观创意的火花——香港大学基础景观设计课程 / 麦咏诗


会说话的绘画:如何表达景观构想 / Valerio MORABITO


“画”画——劳瑞·欧林手绘重顾 / 陈峥能,蔡哲铭


 观点与评论 

多元化实践:如何合理绘制地图 / Jill DESIMINI


景观设计的参与、解读与表达 / 张东


全球视野下的景观与地域环境 / Hannes ZANDER


 主题实践 

超越场地的多维度观察:昆山杜克花园的情境生成 / 时惠来,林中杰,陈嘉诚


遂宁锦华记忆公园 / 吴兆杰


城市郊野公园的观察与思考——南昌红土遗址公园设计实践 / 孙翀


 探索与过程 

作为调和过程的设计表达 / 陆小璇


Íchni:欢乐建筑中的装置 / 王芷序


视域策划——朝鲜半岛金刚山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  李玉寒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期刊内容



 ▽ 喜欢案头翻阅的朋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订购  


撰文、编辑  |  田乐


 ▽ 点击下图查看投稿方式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边界伦理灾难土壤服务

海洋评论跨国丨韧性丨教育流域

大数据人类世高密度全球化考古学 | 经济学

公共健康生态修复传统智慧地理设计智能工具

水系统协同使用后评价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城镇化多中心治理

感知传达时间市场能效人类学

新型城镇化丨水系统丨基础设施海绵城市

生态安全共享经济人工智能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巴厘岛游学

▽ 土人学社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第七届中国(国际)水务发展论坛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