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点杂谈#“微改造”,城市“抗衰老”的又一剂良方

2017-08-03 国土宁关注

观点

杂谈

“微改造”,城市“抗衰老”的又一剂良方

一段时期来,一些地方旧城改造更多地与征地拆迁划上了等号,当地决策者习惯于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但将旧建筑一拆了之,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不说,也把过往的记忆一并带走。即便高楼大厦立起来,有了“形”,城市的“魂”也早已无处可寻。


旧城改造,其实是个多选题。改造,意味着改变、打造,可以是“革命”,也可以是“微调”。随着房价不断上涨、动迁成本逐年攀升,“微改造”“微更新”之风近来在广州、上海、厦门等地渐兴。


作为城市发展自我调节的一种新理念,“微改造”更强调以人为本,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通过建筑物局部修缮、功能置换、整治改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更新。老旧街区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城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微改造”便是以一种温和渐进、细水长流的修复模式,于细微之处见真章,增强功能、传承文脉、重塑活力,避免大拆大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较于“简单粗暴”的大拆大建,“小打小闹”的“微改造”可能会耗费较多的时间成本,但其经济成本更低,资源消耗更少。它可能“面子”改变不多,但“里子”会更精彩,可以留住旧城那份“人情味”“生活味”“文化味”;它注重细节的精细化,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就像中医的针灸疗法,通过局部改善促进整体代谢,给予旧建筑第二次“生命”,实现人、文、地、景、产的有机融合,激发出旧城的无限可能。


“微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做好这篇文章,首当其冲的是规划问题。

思路清才能方向明。从宏观层面来说,“微改造”如何改、按照怎样的时序改、改造如何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有效衔接整合等等,政府部门都必须有一个宏观的指导。


微观层面,具体街道、社区如何改造,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引导更多的专业人士、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以上海为例,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带着团队走进社区、街道,为改造一个窨井盖、一处垃圾房、一座楼道、一方绿化带之类的城市细节“绞尽脑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果自然不会太差。


改造绕不开资金、产权和利益问题。如何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打造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共管”?改造中可能增加的面积,产权如何界定?在改变地块功能、增加商业面积的同时,如何保护产权人的利益,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赢?这些,都需要细而又细的考量。


总而言之,“微改造”并非否定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存在的合理性,其倡导的是要更能体现民生温度、文化关怀和历史敬意,留住城市的“魂”,促进“城市增量”向“城市成长”转变。(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观点

杂谈

“租购同权”来了 警惕引发租金非理性上涨

自3月中旬以来,全国各地再次收紧楼市调控政策,并从过去以限购、限贷为主的调控手段升级为包括限价、限商、限售的“五限时代”。与此同时,在供需端调控效果越发显现之际,供给端的调控接踵而至,如近日九部委联合发文提出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以及广州公布“租购同权”等内容。


“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努力之下,中国的住房租赁市场正在发生一系列重要的、实质性的变化。”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昨日告诉媒体记者,虽然目前这些政策中有些内容是再次被提及、重新表述, 但12个城市试点“租赁住房”等政策的明确,还是能够说明各级政府在“租购并举”战略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对中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过,这一步还仅仅只是开始,一些政策还需细化落实以及配套措施,市场各方的积极性也必须充分调动,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租赁市场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作为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内容,近来各地租赁市场频获政策利好。除广州率先明确“租购同权”外,还有包括无锡、郑州、济南等多个城市推出或拟推出“租房落户”等政策。如7月28日无锡出台新政指出,在取消购房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准予落户政策的同时,增设专门条款明确将合法稳定住所的认定范围扩大至租赁住宅,即在无锡租房也可以落户。


“为租房赋予入户、入学、就业、就医、养老等市民化权利是大势所趋,租房‘赋权’时代或将要来临。”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昨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续租赁市场的发展情况如何,关键在于公共政策的设计。在当前高房价的背景下,如果“赋权”能够到位,预计后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房屋公租。但也要注意,后续还要防止“赋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要妥善处理好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利益,以及“赋权”所带来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配套设施增加等问题,尤其是要警惕引发租金非理性上涨(暴涨),避免发生“租不起房”的后果发生。(来源:证券日报)

观点

杂谈

各路房企饿着肚子抢地赌明天 赌博式拿地风险重重

在不断“加码”的楼市调控下,一些开发商为了能继续“留在牌桌上”,“饿着肚子也要拿地”的心态明显,一些城市“地王”的楼面价已超过区域房价。媒体记者调研发现,除了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始终受追捧,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开始成为土地市场的新亮点。


业内认为,尽管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降温,但房企因为2016年销售乐观,补库存积极性依然非常高,对热点城市热门地块拼抢依然积极。业内专家建议,房地产企业高价拿地背后风险重重,不仅抬高周边房价,还将影响人们预期,加大调控压力,相关部门宜未雨绸缪。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等专家认为,土地拍卖熔断机制有利于抑制激进开发商的非理性拿地,设置最高限价可以避免地价过快上涨。但限地价降不了房价,因为对于房企来讲,其实际土地成本并没有降低,并不能起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或降房价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推升未来住房的价格。

有开发商表示,热门城市土地供应有限,高价拿地虽然难受,但这么多年来,很多高价拿地的企业并没死,这就使得开发商宁可冒风险也不愿意饿死,老百姓则是拼命要赶上买房“这班车”。


业内专家表示,这种以“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为主要特征的“地王”项目,对周边房价和人们购房心理预期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过度透支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同时,也增添了未来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容易诱发市场恐慌性需求,加大调控压力。


一些专家建议,目前对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需更精准地分类调控、因地施策。对一些强三四线城市进行适度控制,防止价格过度上涨,严厉遏制投机炒作;对多数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仍需强化扶持,比如加大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鼓励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转用于保障性用房等。多位业内人士建议,热门城市可建立住宅用地供应分类管理制度,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结合本地土地出让情况,灵活确定竞价方式,严防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来源:经济参考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