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员高空坠亡,杂技也需要一把“安全锁” | 新京报快评

杨末 新京报评论 2023-05-11

强化安全规范意识,避免让表演者陷入风险,是这项古老技艺应该要有的“现代化”转型。

▲杂技演员进行高空表演。截图来自社交媒体

文 | 杨末

针对“女演员高空坠亡事件”,官方再次发布通报。


据“宿州埇桥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17日,安徽宿州埇桥区委区政府调查组通报,4月15日晚,埇桥区蒿沟镇发生一演出人员坠亡事件。事件发生后,区委、区政府已成立由公安、文旅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相关涉事人员和单位正在接受调查。


经初步调查,演出活动主办方为宿州市尹居源种植家庭农场实际负责人尹某某,承办方为安徽亚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女演员孙某某和其搭档张某某系夫妻关系,两人在表演高空节目中,孙某某坠落受伤,后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续官方将进一步深入调查,依据调查事实和责任认定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杂技演员在高空表演时坠落导致身亡,这是一起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深入调查事故原因,依法依规认定事故责任,给死者和家属一个交代,这是必须要有的善后工作。


事件发生后,针对事故原因,网络上出现了多种说法,并引发了一连串的讨论和猜测。如相关演出公司负责人表示,是“其夫妻二人在演出前吵架生气未系安全扣所致”。不过,死者丈夫对于“吵架生气而不系安全扣”的说法予以了否认。


对此说法,一些网友认为,在调查结果未公布前,涉事公司的这般回应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嫌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将事件矛头对准死者丈夫,对其进行网暴的行为。而目前看来,事故现场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否到位,才是最该关注的焦点。


眼下,演出公司和死者丈夫之间各执一词,但无论是谁的责任,都没法置身事外。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围观者不妨克制“网络破案”的冲动,切忌被随便带节奏,给事故涂抹上阴谋色彩。


在关注个案的真相之外,此事也再次引发了外界对于杂技表演行业安全规范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安全事故此前就发生过。如2020年,呼和浩特一名28岁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从8米高飞轮坠下,最终不治身亡。彼时,媒体也呼吁要推动行业安全标准的建立。


▲关于埇桥区蒿沟镇一演出人员坠亡事件的情况通报。截图来自微信公号“宿州埇桥发布”
从公开信息来看,杂技表演行业目前缺乏明确的安全规范。并且为了增加现场的刺激程度,很多表演还往往将“无任何安全措施”当作卖点。
如这次事故中,表演前主持人就专门向观众介绍,“该杂技表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将表演最真实的杂技”。而2020年的表演事故中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涉事表演项目地面应设安全垫,但不知何故当日没铺上。
作为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挑战极限、惊险刺激,是杂技的表演内核。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命安全显然越来越被置于更高的价值序列。如何在表演的观赏度与生命安全保障之间构建一种新的平衡,的确值得思考。
这需要行业达成新的共识,建立新的“行规”,也有赖于相关安全规范的完善。毕竟,任何表演一旦拿表演者的生命安全“试险”,都存在伦理上的疑问,也与现代法律对生命权的保护存在冲突。
诚然,应该防止因为过度的安全防范,影响杂技表演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活力。但是,完善起码的安全措施要求,强化安全规范意识,避免让表演者陷入巨大的风险之中,应该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底线,也是这项古老技艺应该要有的“现代化”转型。
另外,此次事故还被指存在事发后“救护车很难开进来”的情况,可能也与安全应急预案的不足有关。这些,其实都是值得正视的安全盲点。
总之,现代杂技表演的天平,理应向“安全”的方向上有更多的倾斜。
撰稿 / 杨末(媒体人)编辑 / 刘昀昀校对 / 王心


推荐阅读:泼水节变“流氓节”?别给民俗乱扣帽子 | 新京报快评
“共享厨房”是公益还是生意,不能边界模糊不清 | 新京报快评
把“走红”变“长红”,淄博才有更多“好淄味” | 新京报专栏
地铁不再强制戴口罩,进一步释放城市活力 | 新京报社论
“炫富女”喜提公租房?这事需要说清楚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