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第三部译作出版!

李维屏 等 思飞学术
2024-09-0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是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包括《理论卷》《诗歌卷》《小说卷》《戏剧卷》《文献卷》五个子项目。作者聚焦文学本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英国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进和文学想象,并通过对大量文学案例的剖析,深入探讨了历代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受“命运”支配的各种共同体的性质、特征、诉求、核心价值观及其美学表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项目成果是对现有的以哲学和社会学为主的共同体研究的补充,旨在为现代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文学阐释与学术视角。

总主编



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党工组组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外语高教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已出版著作、教材和译作近40部,发表论文近80篇。

主 编



查明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著有《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下卷)》《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

主 编



张和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执行主编。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曾获教育部直属院校“宝钢优秀教师奖”。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近20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总论 (节选)

值得关注的是,长达千余年的英国文学史折射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历代英国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命运共同体”作为文学想象的重要客体。英国的经典力作大都是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群体和其中个体的境遇和命运的生动写照。许多经典作家在书写人的社会角色、话语权利和精神诉求时体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在对英国文学历史做一番哪怕是最粗略的浏览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自开山之作《贝奥武甫》起,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一脉相承,绵亘不绝。例如,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 — 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387—1400)、 托马斯 · 马洛礼(Thomas Malory,1415 — 1471)的《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1470)、托马斯 · 莫尔(Thomas More,1478 — 1535)的《乌托邦》(Utopia,1516)、约翰 · 弥尔顿(John Milton,1608 — 1674)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1665)和约翰 · 班扬(John Bunyan,1628 — 1688)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1678,1684)等早期经典力作都已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共同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文学不仅生动再现了共同体形态和社群结合方式的历史变迁,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对命运共同体建构与解构的双重特征,因而在本质上是英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民族身份建构的深度参与者。此外,英国作家对共同体的着力书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批评与审美理论的发展,并引起了人们对共同体机制与悖反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显然,英国文学长达千余年的命运共同体表征已经构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评价体系。


......


毋庸置疑,源远流长和体量巨大的英国文学为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共同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学资源。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文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共同体书写展开深入研究,既符合英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逻辑,也有助于人们从其纷繁复杂的文学案例中探索社会主体的境遇和命运,厘清共同体形塑与崩解的社会成因。应当指出,注重文内与文外的勾连,平衡文本分析与历史考据,在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文学表征视阈下的共同体批评理论与学术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构想,它一方面回应了当下人类社会高度分化但社会责任却无法由传统共同体有效承担的形势,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构想的发展。


—— 李维屏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


表征与审美研究


《理论卷》


《诗歌卷》


《小说卷》


《戏剧卷》


《文献卷》


《文献卷》总序(节选)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文献卷》(下文简称《文献卷》)是一套西方共同体文论与文学批评译丛。这套译丛共有著作七种,主要译自英、美、德、法、西等国学者的共同体著述,是多语种团队协作翻译的成果。本套译丛以文学学科为中心,以其他学科为支撑,重点选择欧美学术界,尤其是文学研究界的共同体著述,通过学术导论或译序的方式对相关著作进行译介与研究。从著作类型来看,其中两种是共同体理论著作,分别是杰拉德 · 德兰蒂的《共同体》(第三版)与安东尼· 保罗· 科恩的《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另外五种是文学学者的共同体批评著作,分别是 J. 希利斯 · 米勒的《小说中的共同体》、赛琳 · 吉约的《文学能为共同体做什么?》、雷米· 阿斯特吕克主编的《重访共同体》、玛戈 · 布林克与西尔维亚 · 普里奇主编的《文学中的共同体——文学— 政治介入的现实性》、杰拉尔多· 罗德里格斯—萨拉斯等人主编的《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


......


《文献卷》共有著作七种,其中六种出版于近10年内,而过去10年也是国内文学批评界对共同体问题高度关注的10年。因此,这套译丛的出版对于批评界研究文学中的共同体表征,探讨文学与共同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视阈下的共同体释读与阐发,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将西方最新共同体研究成果译入中国,还可以直接呼应当代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共识,也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共同体研究。


—— 张和龙  执笔

查明建 审定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ISBN:978-7-5446-7654-0

作者:(英) 安东尼·保罗·科恩 著

译者:王光林

总主编:李维屏 / 主编:查明建 张和龙

出版时间:2023-10

定价:50.00元

优惠价:35.00元

(点击图片可进入小程序查看)



内容简介

在《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1985)一书中,安东尼·保罗·科恩将共同体视为一个充满象征符号的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象征符号极为复杂,意义不尽相同。作者从概念着手,阐述了一个同时适用于地方和种族社群的概念。对共同体边界的强调既使人们意识到社群归属的重要意义,也让人们看到如何利用象征符号来实现其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与早期以结构性术语来谈论共同体概念不同的是,科恩的研究路径充满了解释性和经验性。


译者序 (节选)

在共同体的诸多讨论中,共同体与身份和归属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方面比较早的代表作则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36—2015)的《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1983)。在1983年首版的这本书中,安德森指出,“事实上,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或许连这种村落也包括在内)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区别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并非他们的虚假/真实性,而是他们被想象的方式。所有比原始村庄更大的社区(甚至这些社区)都是想象出来的”。因此,在他的眼里,民族国家有能力培养一种超大规模的归属感,以此来维持一种前后连贯的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植根于个人的意识之中,而个人也同样认同一种想象中的民族叙事。安德森认为,大众传播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印刷媒体的发展,是所有现代“想象”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在安德森的笔下,共同体已经变成了无形无体的幻影,不再牢固地建立在触手可摸的社会基础上,而衍变成了一种形而上。


在英文里,identity(身份)一词源自16世纪的identita-s,本身是拉丁语identime的派生词,意思是“相同”。但是“相同”不是绝对的,同的背后还隐含着独特性,因此,如果身份(或者说认同)是彻头彻尾的社会行为(表明与他人一起构建),那么独特性也不可避免地隐含在社会行为之中。安德森作品发表两年之后,英国人类学家安东尼·保罗·科恩(Anthony Paul Cohen,1946—   )就出版了《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1985)。在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中,科恩指出,共同体的存在离不开图像、边界标记、习俗、习惯、仪式和仪式过程中的交流。换言之,这些符号不仅描述着共同体,而且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共同体的本来面目,因而也可以说是共同体建构中的重要部分。科恩的分析源于共同体对人们意味着什么这一想法。实际上,他开始重新考虑共同体概念,并将其置于前沿,探索如何使用共同体概念,分析那些使用共同体的人是如何定义、分类、谈论共同体的。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同体理论化之所以变得如此模糊,很大程度上跟科恩有关。因为他的共同体研究让共同体这个概念变得似乎无所不包,或者说包装过度,超出了其自身代表的可能性,偏离了传统的共同体理念。而且,就像所有其他标志性词语一样,它伴随着将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的承诺,并限制了从地理空间到社会身份、从文化差异到政治紧急情况的任何选择的可能性。例如,将职业足球俱乐部附近的贫民区称为“共同体”,并不能证明这是一个共同体,但它的“命名”无疑会给人各种事情都会如此断言的印象。科恩综合分析了边界及其各种象征用途如何创造了“共同体”身份,强调了社会存在和家庭在其中的象征作用。边界的概念是探索的核心。“共同体”的结构变化多端,就连该书的系列主编彼得·汉密尔顿(Peter Hamilton)在其简介中也十分正确地说道,科恩的主要成就是重新讨论如何确定这个“令人愤怒的狡猾概念”(本书第iii页)。在应对这个“令人愤怒的狡猾概念”时,科恩的实证考证和概念梳理无疑会给人带来很多启迪,让人感到共同体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种族、语言等等一系列问题,感受到共同体背后的错综复杂性,这反过来需要人类从综合的视角去加以体会,理解和挖掘同与异之间的辩证联系,协同努力,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


——王光林

译者简介


(图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


王光林,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著有Translation in Diasporic Literatures(Palgrave Macmillan,2019年出版,获2020年澳大利亚FASIC英语原创学术著作奖)、《错位与超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6年再版)等,译有《瓦尔登湖》《莎士比亚与法》《上海舞》等,译著累计400多万字。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特别翻译奖。2014年6月获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颁发的Honorary Fellowship称号。


文献卷

《小说中的共同体》

《共同体》(第三版)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文学能为共同体做什么?》

《重访共同体》

《文学中的共同体——文学— 政治介入的现实性》

《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

END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最新译作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首部译作出版!
新书推荐 | 《跨学段跨文化能力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外教社外语学术图书目录 | 202310
语言学必备 | 12种社会语言学著作: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飞学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