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遗嘱库正走红!这位律师找到法律服务的另一个巨量入口?|律新社观察

律新社 2021-01-21




律新社 | 秦学占



李敖逝世后37天,遗嘱公开,很精彩——遗嘱上载,有100万新台币的人寿保险,受益人为儿子李戡,借用保险直接实现无缝传承现金,不但不需缴纳对应的遗产税,简化了继承的繁琐手续,也避免年轻儿子挥霍浪费或被人利用或招致灾祸;同时,李敖还通过遗嘱+保险,制约了私生女争产。一份专业的遗嘱,通过变通方案,就可以实现很多的可能。“威胁条款”能够帮助立遗嘱人释放爱和财富的同时,也对继承人加持一份条件。


李敖好智慧,爱子有远见!


这也是陈凯律师财富传承第三定律:最好的办法,是控制财富并从中受益,而不是拥有他们。



中华遗嘱库创始人陈凯律师最近又红了一把,今年3月,中华遗嘱库的五周年发布引发了业内外关注。(中国遗嘱大数据:99.93%老人选择防儿媳女婿条款


这位年入不惑的律师,五年前只是北京一家律所的合伙人,如今,他通过切入遗嘱服务这样一个法律服务点,将遗嘱服务中的工作流程细化成一个个点,将流程和服务标准化,构筑了一个财富传承产业平台的生态链条,将其他产业资源顺利嫁接,从而完成了对遗嘱市场的撬动。


五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地为8万多名老人成功办理了遗嘱。与此同时,包括多家律所在内的一些地方合作机构,通过与中华遗嘱库的合作,为高净值客户及相关机构提供财富管理及传承服务,也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律新社注意到,虽然外界对遗嘱库也有一些质疑声出现:如何能保证隐私安全?如何能长期有效?但是,也有不少业内人士也对这种模式的公益性认同,毕竟它解决了老人目前立遗嘱的需求很难满足的现状。也许未来会有更好的技术来对接这些广阔的需求。


 需求快速增长与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 


咨询、登记、领取……不到80平方米的上海遗嘱库大厅里,坐满了老人。紧张、期待、踌躇,种种神情交织在他们的脸上。



今年清明节一过,60岁的杨女士便匆匆赶来遗嘱库,取出自己去年就开始预约的号,加入等候的队伍中。


杨女士只有一个儿子,她立遗嘱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儿子之后的过户手续。杨女士的丈夫在她公公之前去世,她去办理丈夫的财产过户手续时,要提供很多证明,还要丈夫的兄弟姐妹到场,经过一年时间才办好过户,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面临同样的麻烦,她早早行动了,“写个遗嘱,免得以后节外生枝”。


在杨女士之前,已经有8万多人在中华遗嘱库完成了遗嘱的订立和保存工作。他们的每一份遗嘱都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订立——咨询、起草、登记、录像并采集指纹,经总部审核后由遗嘱订立人指定提取人、查询人并领取遗嘱证,作为百年之后提取遗嘱的证明。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纠纷,遗嘱库还提供专业的精神评估服务,以确保老年人在订立遗嘱时意识清醒、表意准确。


“截至目前,还有4万多人排到了杨女士后面等候预约,队伍排到了明年年底。”对律新社说这句话的,是中华遗嘱库的创始人陈凯。过去,中国人对死亡有很深的忌讳,对待遗嘱更是避而不谈。然而,这种沉寂,在各方推动下已经被打破。其中,民间力量的代表,便是中华遗嘱库。


当年,作为北京中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陈凯每天奔波在民商事以及跨国企业并购案件中,工作期间,他发现遗嘱问题正困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甚至成为家庭纠纷的导火索。根据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的估算,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年自然死亡的老人中,立有正式遗嘱的不超过25%。


不仅如此,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对一段时期内的遗产案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73%的案件是由没有遗嘱导致的,而即便是有遗嘱的案件里,也会有60%因为遗嘱无效导致更多纠纷。


同时陈凯发现,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份遗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体系化的工具和服务。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空白,一方面是国内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来解决现有的问题。陈凯于是毅然转向财富传承领域。新加坡2003年成立遗嘱登记署的消息给了他很大启发。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思考,陈凯提出了中华遗嘱库模式。


今年3月21日,刚“满五周岁”的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13-2017)》,对所保管的8万余份遗嘱进行数据分析,引爆了人们对与遗嘱问题的广泛关注。


中华遗嘱库火爆的背后,是社会遗嘱需求爆发式增长与社会所能提供的遗嘱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也是社会观念转变的一种体现。而这种转变来源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老年人财产自主性和独立性。陈凯说:“正因为十年前,看到了十年后的趋势,这才有了中华遗嘱库的现在。”


 让公益的更公益,商业的更商业 


中华遗嘱库,仅仅切入了遗嘱这样一个法律服务点,就成功撬动一个市场,成为法律服务行业的一座风向标,其背后自有一套运作逻辑。



陈凯说,之所以划定60岁以上、资产在两套房以下的老年人为免费服务对象,是希望公益就是公益,不从老人身上获取任何利益。


在解读遗嘱库运作模式时,陈凯认为,首先遗嘱库的第一属性是公益,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向社会提供标准化的公共管理,属于社会组织的一种。


中华遗嘱库依托流程和服务标准化进行构架,60岁以上、资产在两套房以下的老年人享受免费服务。通过精神评估、人脸识别、指纹扫描、现场影像、文件存档、条码识别和保密管理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使当事人订立遗嘱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


这些公益性赢得了很多专家的赞许,陈凯和遗嘱库也获得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和律新社共同主办的2017法律服务产业十大公益感动故事奖。(致敬公益!他们带来的光照亮一片心路!2017法律服务产业公益“英雄榜”出炉!|律新社活动


“中华遗嘱库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以商养善,以善助商。就是“让公益的更公益,商业的更商业。”陈凯的这一口号,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以商养善,以善助商”的“中华遗嘱库模式”,实际上是利用社会组织从事公益事业所形成的基础,搭建一个生态模型,其中遗嘱是核心,其他合作机构成为其生态链上的一个环节。


陈凯告诉律新社,整个运作模式的核心支撑在于“价值互补”。中华遗嘱库是整个财富传承产业生态链中的重要节点,以遗嘱库为中心来实施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这个大平台上,银行、保险、律所、理财等社会机构都能够对接进来,从而形成一种财富传承的生态圈。


律新社注意到,中华遗嘱库有一个财富传承管理师联盟,目前拥有上万名会员,由律师和理财师组成,为高端人士提供有偿遗嘱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理财规划。


“我们专注在遗嘱服务上,这是其他机构不会做、不愿做、不屑做的。因为做遗嘱服务,很容易把好事变成坏事,不严谨的话会出现各种纰漏。这种其它机构无法做的业务,很容易和其它机构形成价值互补。”陈凯说,价值互补前提是“善”。在遗嘱服务市场中,信任(获取客户)是比较难的事情,绝大多数律师很难出量,中华遗嘱库却可以轻易实现,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商”解决不了的问题,“善”来反哺,“否则,客户担心的问题,永远解决不掉。”


公益“搭台”,机构唱戏。遗嘱库生态链条上的合作机构,目前囊括了包括律师、理财师、保险师,以及其他机构成员在内的团队,借助中华遗嘱库的公信力,推出高端遗嘱、家族信托等业务,获得了高端客户青睐,目前遗嘱库已经对数十名高资产客户提供家族式服务。


陈凯认为,公益和商业二者之间是有一个逻辑关系的,第一,公益可以推动市场理念的变化,受益者是整个社会;第二,如果公益能够自我造血,这就形成了一种持续服务的机能。


所以,整个中华遗嘱库的公益与商业部分是相对分离的,公益并不产生客户,客户方面,则通过社会机构的合作来获取高端市场,服务高端人士。“简单说,我只是他们饭桌上的一盘菜,他是我的平台,我也是他的平台。”陈凯用这个比方来形容遗嘱库与各社会机构的关系。


 吸引越来越多的律师和理财师加入 


来自民政部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有2.4亿老年人,而且每年以超过一千万人的速度增长,即使10%的老年人有订立遗嘱的需求,就足以让全中国所有的公证员忙碌不过来。



而且,近年来,立遗嘱年轻化也成为明显趋势。《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立遗嘱的人群中,已经出现了95后的身影。江苏无锡公证处提供的数据表明,30岁到60岁之间立遗嘱的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一。


就这样,正是因为看准了遗嘱市场的强大需求,以及产业链条上各机构的价值互补,中华遗嘱库从最早的北京地区,开始向外寻找合作伙伴,蓬勃发展。


首先从纵向上,2015年,中华遗嘱库发起成立了中国财富传承管理师联盟。在营销模式上,借助中华遗嘱库的影响力,组建了一万多名律师和理财师组成的专业联盟,成为中国最大的律师和理财师的跨界联盟,且正在进一步扩张中,已经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瞩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律师和理财师加入。


横向上,目前,中华遗嘱库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重庆、南宁等多个城市设立了分库,同时已经扶持六个地区的律师理财师横向结盟组成独立团队开展市场业务,陈凯说他的具体目标是到2024年,中华遗嘱库要向6亿中国人传播“幸福留言”的理念。


在这一生态链中,家族财富管理领域,是中华遗嘱库的一个盈利点,既可以和保险、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等机构横向合作,又可以协助机构实现家族式财富管理的转型利器。既可以通过高端遗嘱获取中期收入,也可通过民事委托、遗嘱执行和遗产管理获取远期收入。


陈凯向律新社介绍,包括多家律所在内的一些地方合作机构,通过与中华遗嘱库的合作,仅通过遗嘱这一个切入点,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陈凯预测,府在房地产价格与经济安全脱钩后将推出遗产税,中国老龄化、家族企业传承时代到来、家族财富增长、婚姻不稳定等因素,导致家族财富风险管理成为刚需,遗嘱会成为中国家庭现象级热点,家族信托成为富人家庭的标准配置品。


在当前的商业实践中,业界有一种共识: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几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生态圈之间的竞争。在原来的基础上,中华遗嘱库的异地复制模式在2018年还在继续发展。


对于未来的法律服务体系,陈凯始终说:“中华遗嘱库模式很难被模仿。"他说,如果要模仿的话:1、至少提前看到十年后的趋势;2、与所有机构能形成价值互补;3、有恒心和坚定信念。“就像龟兔赛跑,即便有人模仿,你可以跑得很快。我虽然慢,但我在圈地。”


 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如何结合 


一方面,面对未来可以预见的庞大财富管理市场,中华遗嘱库正在由小变大,模式在快速复制扩张,类似的新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新事物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陈凯的中华遗嘱库,业界有不同的声音。一些专家认为,民间组织的做法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把遗嘱这样一个具有公共法律效力的文件,寄托在一个非政府组织身上,还值得商榷。


上海李东方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李东方律师,常年为老人义务维权,每周六都会深入社区,免费为老人写遗嘱。她认为遗嘱的订立,有其特殊性,只有标准化的流程,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有专业的处理家庭事务的专家。老人有时候的决定,甚至是错误的,将来会造成更大的矛盾,这就需要家庭事务专家的介入,让遗嘱的订立更科学,更具合理性。


其实,面对这么大的市场,陈凯认为,这是社会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面对新的公共服务需求,很难所有事情都靠政府来完成,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来完成。


陈凯在讲述的过程中一直表示,中华遗嘱库本身不是法律服务,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不是跟任何人“抢”资源,相反是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基础支持,这些基础工作为后面的专业工作和服务提供了初步筛选。


律新社了解到,公证遗嘱效力最高,价格最便宜,随着宣传推广,确实越来越多的老人有了这样的意识。与此同时,公证部门也在为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遗嘱公证服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免费遗嘱保管。目前上海21家公证处都处于人数激增状态,由于公证处人员有限,很多免费服务不得不预约到半年以后。如何能够将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到更多老年人,其实一直是政府部门努力思考的难题。


有需求就有市场。律新社也经常听到一些公益法律服务人士在探讨,如何将公共法律服务和公益法律服务结合。目前市场上不缺人员,也不缺热情和爱心,但是如何将这些要素进行重新组织,可能需要一些新兴法律服务组织以及法律科技的介入。中华遗嘱库模式的背后,隐约可见的是,中国律师行业未来在垂直细分领域、跨行业领域的尝试,将来,在品牌、营销、资本、生态圈以及互联网+等要素的冲击下,法律服务市场迟早还会发生更多细化的变革。




关于律新社

律新社是全国首家法律服务行业垂直媒体,由资深法律媒体人创办,是法律服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法律新媒体之一,持续关注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致力于推动法律服务行业资讯及品牌建设。


律新社品牌栏目

 

▶▷ 大咖来了观韬中茂 | 张鹏峰 中夏旭波主任 | 朱林海 锦天城高级合伙人 | 俞卫锋 上海律协会长 | 周月萍 中伦权益合伙人 | 陈峰 大成上海办公室主任 |  盛雷鸣 观韬中茂管委会联席主任 |


▶▷ 律新社观察14岁“小妈妈”竟成网红 上海首个人民调解质量监控平台 | 你是我们律所要的合伙人 | 新时代的股权律师,股权律师的新时代 | 婚姻信息可以在线查询了 | 参案律师解读中国钢企应对美国“337调查”大获全胜的秘密 |


▶▷ 律界情报上海金融法院获准设立、广州律协律师调解中心揭牌、天元香港分所乔迁 | 2017上海律师业发展数据出炉、年利达宣布亚洲区新合伙人名单、杭州互联网法院启动异步审理模式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