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法律评论》第一届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附会议纪要)

《网评》编辑部 PKU网络法律评论 2023-12-27




 

 


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互联网中心和《网络法律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网络法律评论》第一届青年学者论坛,于2021年12月18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法律评论》主编杨明教授召集并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着《网络法律评论》的常设栏目——知识产权、网络与数字经济、平台治理、竞争政策等主题展开。


    


本次论坛在众多作者惠赐稿件中精心评选出7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邀请作者担任发言人。论坛有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候利阳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教授、《清华法学》编辑部主任徐雨衡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姚佳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焦和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金善明老师等资深学者担任评议人。会议采取青年学者展示研究成果、资深学者一对一点评以及邀请所有与会人员进行开放式讨论的形式,每一位青年学者均有一小时的时间与各评议人及与会嘉宾进行深度的交流,阐述对研究问题的见解并对评议意见进行回应和讨论。参会选题代表了目前学界青年学者对现实法律问题的探究与尝试,颇具新意。每一位评议人在参会前均事先研读了会议论文,精心准备了评议意见,从论文选题与标题、论证结构的设计与逻辑推进、研究方法、语言表达等方方面面,给出了专业、精辟和细致的点评。




所有评议人还参加了对其他发言人及其论文的评议和讨论,对青年学者们的写作给出了真诚的鼓励、建议和鞭辟入里的评论。 在会议的最后,徐雨衡老师提到:“年轻人的创造力是应该被保护的,而不应该被过分地规训。我们都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当我们的思维已经形成一些固定模式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年轻人的创新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也许文章写完了,不一定能够马上发表,也许需要修改很久,也许有些重要的题目甚至需要作者用半生的时间去锤炼打磨,但这个事情是值得的。”




 青年学者论坛以发掘青年学者的观点与智慧为主旨,崇尚以文会友,倡导学术批评,以期为真心向学之士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和交流的舞台。编辑部对本次论坛中的精彩发言与评论进行了汇总,以飨所有支持关注《网络法律评论》及本次青年学者论坛的广大读者和作者。








《网络法律评论》第一届青年学者论坛
会议纪要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致开幕辞。车浩教授说《网络法律评论》作为在互联网法律领域最早的有专业影响力的刊物之一,至今已创办20周年,所刊载的文章涉及互联网法律相关的各个领域,传播力广泛。作为刊物负责人,杨明教授在接手主编一职后,举办了此次青年学者论坛,并希望以这种方式帮助青年学者与刊物携手成长,产出更多具有朝气和创造性的作品。青年学者观点的汇集有利于推动学科边界的延展,学科发展的希望亦承载于青年学者群体之中。这一平台的搭建能够传播该领域中青年学者们的声音和富有创见的研究,是学术代际传承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杨明教授谈到举办青年学者论坛的初心,他希望更多的年轻学者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让自己的学术观点得到推广,同时论坛的宗旨也是为青年人提供交流成长的机会。杨明教授表示《网络法律评论》编辑部日后还会延续这种论坛的形式,打造能够共享前沿观点、推进理论构建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内容平台版权许可纵向限制的反垄断规制》


本次论坛的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曾田助理教授,论文题目为《内容平台版权许可纵向限制的反垄断规制》。论文从目前纵向限制的市场现状与潜在威胁入手,提出争议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容版权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对下游市场的竞争限制。在分析了反垄断规制的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探讨垄断协议与滥用市场支配力规制路径的具体适用与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反垄断规制中存在的难点及其应对措施,厘清了市场与反垄断规制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了内容平台版权许可纵向限制对市场影响、竞争损害之间关系的结论。






评议人候利阳教授事先准备了PPT,对论文中的亮点、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后续调整进行了全面的点评,为本次论坛开启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侯利阳教授以纵向版权规制一文为出发点,讲解了青年学者在撰写论文时常常会遇到的难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有机地展示研究的内容?侯利阳教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建议青年学者们要学会在论文写作前就进行充分的谋篇布局。如果在写作开始前准备得不充分,谋划时只考虑了文章的大体框架、只设计了一二级标题,而没有充分考虑三级标题或段落的展开,在写作的后期很容易出现“收不住”的现象,内容塞得太满而显得平淡。如果论文中已经出现了这些问题,可以考虑简单的补充型修改策略和复杂的提炼型修改策略,并对如何把握章节设计的权重、章节之间的平衡度,避免论证前后不对应等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候利阳教授认为曾田老师的文章题目颇具立意,但在写作手法上宜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对竞争效应分析、相关市场界定等有关内容进行有效回应,使文章的层次更加丰富。






二、《正义与效率的耦合:基因编辑的边界与法律规制进路》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靳雨露,论文题目为《正义与效率的耦合:基因编辑的边界与法律规制的进路》。论文以人际基因编辑适用的正当性边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伦理与法哲学视域和福利经济学视域,探讨如何找到正义与效率耦合的边界。首先从福克斯的自由主义正义观、自由自主权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维护等理论进行演绎,将会得出应当允许基因治疗而禁止基因增强的结论。这一矫正正义的方案在福利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中也能达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靳雨露博士认为,在明确基因编辑的边界后,应该根据可行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风险,设计与基因编辑适用向配套的法律制度和规制路径,如构建事前的人权影响评估与公共承运人制度;事中的多元化风险评估与分级监管模型;事后的基因编辑归责原则,动态闭环地规范基因编辑秩序。






评议人杨明教授认为这篇文章的选题方向较为新颖,是当下热门的基因编辑话题。作者围绕这一话题从正义与效率两个视角进行了探讨。杨明教授首先从论文题目和内容叙述方面,建议采用读者友好型的写作思路,让读者能够明确论文论述的内容。杨明教授用形象的方式比喻道,好的论文应是一碗汤,而不是一份套餐。这意味着作者的思考与写作要融汇贯通,例如,论文的题目和每一级标题串联起来便能够形成一个小故事,最后自然地形成完整的逻辑;如果采用套餐式的拼凑,则容易让读者感受到阅读上的非连贯性。杨明教授也从论文内容上给出了评议建议。在探讨基因编辑的正当性边界时,作者采用了法律经济学的方法,试图从效率的角度对具有伦理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因此作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对其采用的方法进行解释和论证,系统地回答如何借鉴阿列克西权重方程对不同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赋值计算,为什么权重方程是分析基因编辑研究效率的最优的方法。在开放讨论环节,崔国斌教授补充到作者所探讨的基因编辑伦理性问题,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对正义的看法。由于每个人秉持的正义概念是多元化的,从何种角度探讨正义是本文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论文试图将所有问题均纳入到一篇文章的写作范畴,可能使每个问题的讨论都难以更充分地展开,可以尝试以一个逻辑一个方法得出一个结论的写作方法进行论文的调整。






三、《新<专利法>视角下的非实施主体问题》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边仁君助理教授,论文题目为《新<专利法>视角下的非实施主体问题》。本论文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的本土经验,以2019年国内的4625个专利侵权案件为样本,探讨了专利非实施主体(NPE)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解决路径。作者对上述样本的原告进行分类后发现NPE诉讼为106件,虽占比不高,但已经是三年前的26.5倍,表明非实施主体的增长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作者以美国教训为借鉴探讨了NPE产生的原因,对照我国的制度与政策现状来评估在新《专利法》实施背景下NPE爆发的风险。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国内外学界围绕NPE社会收益与成本的争论,并认为关于NPE社会收益的主张上缺乏实证证据的支持,因而在NPE大规模爆发时倾向于对其进行规制。但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NPE虽初现端倪但尚未形成大规模威胁,在政策和立法层面的调整尚无必要,在司法层面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工具进行个案个判解决,即可有效应对。






评议人崔国斌教授点评如果做实证研究分析,应该对15-19年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更能体现实证分析的完整性和正当性。应从方法论上来对其文章研究问题的深度进行进一步反思。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扩大关注视野,对于专利的无效程序、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流通等进行系统性的把握,以及专利权人是否会滥用其诉权对专利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等,都可以进行思考。评议人杨明教授也向作者提问为什么文章最后的落脚点是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原则对于政策、现象的适用是否具有合理性。






四、《知识产权损害体系内限缩法定赔偿适用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


第四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崔亚冰,论文题目为《知识产权损害体系内限缩法定赔偿适用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论文以我国目前法定赔偿适用的泛化现象入手,对现行的法定赔偿体系进行分析,并与欧洲、美国情况进行对比。崔亚冰博士提出相较于完善法定赔偿制度本身和增加酌定赔偿标准两种理论,法定赔偿归入说有明显的合理性,但仅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并不足以引导法定赔偿的适用向传统损害赔偿方式的回归。需打破实际损害赔偿因果关系判断的惯性;发挥支付侵权获利赔偿遏制侵权的功能;破除顺位适用的制度惯性;为法定赔偿的适用添加限制性规则。





评议人徐雨衡老师认为损害赔偿选题很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部分年轻学者都试图通过对美国、英国损害赔偿的方式进行梳理,最后得出研究路径与结果。从文章撰写的角度应该从平铺直叙的写法过度到提炼式的写法,才是一篇成熟的符合发表标准的文章。徐老师说文章发表要用系统性思维把握,成果的初稿、二稿到呈现给读者的文章之间通常需要经历多次提炼修改。完成初稿往往只是第一步,还需要通过通读自己的文章,自我分析文章中的亮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将其提炼出来,让读者和编审能够直观地把握到研究过程中的价值点。同时,写作过程中应学会打开思路,也要学会展现自己的思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从文章的内容来说,可以把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路径和民法的损害赔偿路径进行对比,做一些民法问题的研究。




五、《排他权谱系论纲-兼论数据资源权利化路径》


第五位发言人是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斌,论文题目为《排他权谱系论纲-兼论数据资源权利化路径》。马斌博士以排他权是权利之核心结构,其构成要素有客体要素与行为要素为论证核心,建立排他权谱系。通过此论纲的构建来讨论数据权利化路径的选择,既要塑造出客体(数据集),也需要构建数据利用的行为规范,最后实现数据安全可控与数据流通背后的价值主张双重实现的保障范式。




评议人姚佳教授认为,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理论性,涵盖了大部分关于权利、财产、物、物权的内容,对于当前的权利理论表现出了良好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并对无形财产权的构建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作者在之后的修改中可以重点关注排他性权利、财产权利性质等概念。文章的基础理论部分的重构——客体要素和行为要素的二分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可以再研读一下德沃金关于权利的理论,丰富文章的逻辑框架。姚佳教授认为马斌同学的研究是对基础概念的重新构建,甚至可以作为后期研究的基础。同时,鼓励同学们应该研究类似这样的基础理论,对于博士同学的思维能力是很好的提升。





六、《论著作权的范式转换:从“权利”到“行为规制”》


第六位发言人是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丁文杰,论文题目为《论著作权的范式转换:从“权利”到“行为规制”》。文章对现行的著作权法条文构造进行剖析,认为其具有浓厚的自然权理论色彩,重视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在处理著作财产权时拘泥于物权构造。静态思维的权利范式缺乏体系化思维,将著作权误解为对“物”享有的权利。丁文杰老师认为著作权的本质是行为规制,对私人行动自由的限制程度较高。因此,著作权法的思维方式要从静态思维的权利范式转向动态思维的行为规制范式。这一转变,既可以纠正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利益倾斜问题,也可以弥补著作权法条文与使用者普遍认知之间的偏差。






评议人焦和平教授认为丁文杰老师的文章分析著作权法中对于教材的编写的问题的观察是一个很新颖的思路,但是从行文的整体性来说需要进一步打磨,主要是对于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区分,应该对概念本身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同时,应该在开篇部分就明确该题目的价值与意义。问题的提出是论文最为核心的开端,应让读者和编辑明确论著作权的核心问题和为什么需要进行思维转化,以及如何理解题目中的范式转变,将其限定在一个更明确的语境中,使读者对于文章的把握更有指向性。焦和平教授分享了文章行文的三要素:选题构思的明确与直接,论证的集中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内在观点的逻辑合理性,都是行文中需要关注的。




七、《反垄断罚款裁量的实证检视——基于221份反垄断处罚决定书数据》


最后一位发言人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方向博士生潘宁。潘宁以反垄断法法条解释为假设基础,对反垄断处罚决定书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视过往执法实践中反垄断罚款裁量是否合乎比例原则。潘宁认为,反垄断量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性,但相较于定罚问题而言,受到的重视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采用计量方法研究量罚问题具有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潘宁通过回归结果发现了一些重要但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的反垄断执法质量问题,并指出了这种定量检验的结果之于制度构建和法学研究方法的启发意义。




评议人金善明副研究员认为潘宁同学的文章,其价值在于是对一个制度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实证评估。对现行制度做一些评估,才能更好地在部门规章等下位法层面对法条本身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一制度评估也可以降低执法、立法中的评估风险,因此是很有必要的。题目的出发点是检视和讨论,但文章的落脚点不应该止步于此,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实证检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回溯反垄断的实践情况,还是对未来的立法、执法提供改进的建议?金老师对于法学类实证研究学者的建议是采取读者友好型写作的思路,数学模型对于法律学者而言有些过于抽象,应该在分析过程中指明每一个模型的意义,以便读者可以明白作者的论证思路及其现实意义。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仅仅是描述现象,而需要更进一步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实证分析和法学理论应相辅相成,使实证分析的数据为作者制度改进的论证提供支撑。






12月18日的北京进入严寒,但各位青年和资深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治学之道的热忱却温暖了每一位参会者。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发言人和评议人,克服严寒、疫情,不吝在周末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全程参与到论坛热烈的讨论当中。《网络法律评论》编辑部将不忘办刊宗旨和创办青年论坛的初心,砥砺前行,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青年学者们携手共同成长。




特别鸣谢
会议主持人:杨明教授
会务组成员:辜凌云、陈文正、王雪乔、陈玮聪、南红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