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造的力量,焕发空间第二春!

设汇君 小设汇 2022-12-08


时光,义无反顾的前行
让一个场地诞生、发展,又或者荒芜
无论是城市,村庄或者那些仅留下疮痍的土地
资源不是用之不尽,更需要用设计去
激活、复兴、治愈



用改造,激活


先来聚焦家门口的消极空间
年久失修、荒废、封闭、面积有限
可能是这类场地的主要问题
无论楼下的公共空间,还是家周围的社区公园
都需要改造来让这块城市“边角料”重获新生

比如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深圳百花二路宜学街区提升工程

百花二路位于深圳市福田白沙岭片区,全长约750米,项目依托政府“一路一街”改造计划,从儿童友好出行及快乐成长角度出发,结合空间慢行、建筑立面、智慧人文多个维度提升,全方位打造深圳第一个儿童友好示范性街区,满足片区儿童及居民安全出行、互动交流的多元需求,提供人文趣味的场所体验。

▼百花儿童友好街区门户LOGO

▼组合互动设施

▼百花农场科普教育基地

▼可参与雨水花园

▼深圳四十周年照片景墙

比如水石设计的项目: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

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里,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创造了一个自然且具有诗意的空间。通过空间的力量,将人们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浸入一个静谧的,可漫步、闲坐、观展、赏花的自然花园。
鼠尾草、满天星、矮蒲苇、粉黛乱子草为主的花草组合呈现充满自然野趣的植物氛围,成为城市里珍贵的自然景观,鲜活的呈现时间性的风景

比如Wutuopia Lab设计的白云庭院

这个最美微庭院是俞挺主持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一个示范案例。社区庭院面积380平方,设计团队在实践中尝试用抽象表达之外的符号表达形成可阅读的设计。云院就是一个可以使用更可以阅读的庭院


云院强化了一种独特记忆,即作为居民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使得居民能够通过符号确认长阳路138弄是一种让人们记住自己的存在。在相似性居住中建立一种的新的身份。在其他社区居民的艳羡下,居民赞叹道 “虽然我们住的地方小,但我们拥有一个很大很美的花园客厅。


比如梓耘斋建筑的改造项目: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西里弄微更新

本案在有限的空间环境里,通过12个社区触媒点的微创性改造,在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植入相对合理的硬件设施,营造一个1800平方米的社区共享客厅,通过为居民生活提供必要的生活空间,提升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质,加强场所领域的归属感受,凝聚居民生活的共识性,从而带动社区朝向美好生活的共同努力。


推荐案例


还一半给自然:虹旭小区生境花园 



景观设计:泛境设计


虹旭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属于典型的老式公房小区。项目场地位于虹旭小区南侧边角地,占地面积约450㎡,三面高墙,整体显得局促锋利,拆违后只作为临时停车场和垃圾堆放区。
通过对场地的分析及方案修改,最终实施方案将场地平面划分为三部分:南部三角区域为自然栖息保育区,北部靠近入口及居民楼的区域为生态科普休憩区,功能分别对应“居民活动”与“生态科普”;而两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定义为人与自然互动体验区。由北向南,整体景观的设计元素由直变曲,硬化程度与色彩鲜艳度也在逐步弱化,直至完全交还自然。

【自然科普休憩区 】

场地位于小区角落,相对偏僻,为了昭示存在,入口用明亮的色块填充地面与墙面,以强烈的色彩将人群吸引过来,具有很强的标志性。


【互动体验区】 

场地北侧光照较好的区域开辟了种植体验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事与园艺的需求,让孩子们亲手参与劳作与收获,感受四季变迁,知晓食物来源。


【自然栖息保护区】 

该区域主要针对前期调研观察到的目标物种,综合设计其所需的食源、水源及庇护所。除必要修剪维护外尽量不让人踏足进入。


【社区营造】

本项目在执行实践中也贯彻着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的理念,从前期意见收集到后期志愿者维护管理,小小的花园创造了城市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也使人与社区的联结在一次次的交流接触中不断加温。


推荐案例


重新呼吸的土地:深圳梅丰社区公园 



景观设计:自组空间


梅丰社区创意公园位于福田区中康路和北环路交汇,占地面积4674.35㎡,地块原本与临旁小区属同一地块,因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地块就这样闲置了近20年。场地现状为空置的钢筋水泥地面,四面被围墙围合,与周边地块存在一定高差。内部被人占用为临时停车场。由于长期的空置加上缺乏管理,部分区域已成为了垃圾堆放的场所,场地四周杂草丛生、环境恶劣

2019年3月经梅林街道委托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发起 “小美赛城市微设计·梅林行动”竞赛,竞赛以工作坊形式实现了街道机构+社区规划服务机构+专业设计师+居民+第三方专业顾问的五方组合团队,深圳自组空间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并作为设计方全程参与公园的设计与施工跟进。
顶视图,城市中的绿地▼
公园的设计以“开放、生态、多元”为原则,对场地及周边进行系统梳理,拆除围墙打开公园的边界,建立公园与城市街道和小区的可达性;砸掉现状钢筋水泥地,让土地重新呼吸,建立生态的景观基底完善公园路网及基础服务设施,考虑周边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阶梯广场、文化展示长廊及慢跑道等多元的休憩娱乐场所,将场地变为安全舒适的社区公园,让原本封闭的荒废地转变为活化周边社区的城市公园。
场地演变▼
现状单纯的硬地面没有办法达到多样性的基础,所以第一步是砸掉水泥地,重新让土地呼吸,才能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利用碎裂的混凝土块进行微地形塑造成为裂缝花园,旧的混凝土块与缝隙中的植物形成和谐的共生。自然野趣的裂缝花园也成为小孩玩耍,追逐的游乐场。
本项目采用低成本低维护的策略进行设计和建造。被砸碎的旧混凝土块当做景观材料,堆砌成微地形裂缝花园;小的碎块用来作为填充石笼的材料;更小的碎块则做为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地下碎石层以疏导下渗的雨水。植物设计上,选用规格较小的本土乔木树种,让其自然生长。底层植物选用低维护的观赏草和野花进行自然种植。
大混凝土碎块堆砌成裂缝花园▼植物选用本土乔木▼混凝土碎块细部,与植物和谐共生▼较小的碎块用来填充石笼▼改造后,开放的边界引导周边居民和路人进入公园活动,此提供社交、休息、亲子、锻炼、玩耍,以及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活动,而公园的开放与包容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平等的享受安静和休憩的机会。跑道和带斜坡的地面▼带有阶梯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园logo装置▼长廊中嵌入历史相片▼




用改造,复兴

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更新
新与旧的碰撞,时间与空间的交错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我们在创新着,但又同时铭记着
改造的力量,老城焕新颜~


比如纽约高线公园

这个闻名全球的著名城市改造项目,至今仍是经典。设计师混合人与自然,混合建筑与植物,通过对铺装系统的处理,增加很多有趣节点,以及精心的尺度处理,最终,结合公共空间的层叠交错,沿着一条简洁有致的路线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空间,让游客沿途领略曼哈顿和哈德逊河的旖旎风光。



比如MVRDV的作品‘台南河乐广场’

MVRDV将废弃的购物中心周围5.46公顷的场地改造成一个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受台南历史的启发,原始丛林和水成了设计灵感来源。设计师通过三步激活空间活力:

以“水”为题,打造都市潟湖;

保留历史遗迹,提升场地历史感;

引入大面积植物多层次的植被,模拟了台南东部自然的绿色景观,大约两到三年后就能完全实现一个郁郁葱葱花园的愿景。



推荐案例


香港牛棚艺术公园 




牛棚艺术公园位于九龙土瓜湾新山道与东九龙走廊交界的「牛棚」后方,前身为前马头角牲畜检疫站。艺术公园为九龙城区的土瓜湾这个人口稠密的住宅区,提供一个休憩空间作康乐用途。

马头角屠房于1908年启用,整个牛棚于1999年正式关闭。其前方用地在2001年翻新及改建成「牛棚艺术村」。牛棚后方自1999年关闭后便围封起来,变成了一个荒废的地方。后方的建筑物陆续倒塌或被移除,所有牲口棚的屋顶已经不存在,只剩下整体布局、牲口棚的柱及食槽。自此,遍地长满树木,自然环境开始与遗留下来的建筑物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这种建筑与大自然融合的力量,被视为公园设计的概念。设计概念:1. 将自然环境与遗留的建筑物结构融为一体;2. 通过采用新设计和施工技术来表达时代感;3. 将隐藏了的遗迹重现眼前;4. 鼓励游客从不同角度欣赏和体验公园。

很多旧有的特色元素都被妥善保存、修复或活化,如: 旧砖墙、红砖柱、混凝土柱、喂饲槽和铁环,供游客欣赏和诠释。新建的部分透过引入新的视角,例如: 遮阳板,潜望镜,广角镜,穿孔板,特色座椅等,来引起公众对艺术及文物欣赏的兴趣。




用改造,治愈

人类社会蓬勃发展,而却让土地生了病
塌陷、废弃、污染,需要用设计去疗伤让人们可以感受大地之殇,还有修复的力量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棕地改造案例

比如采石场改造而来的旷世园林艺术布查特花园



比如由污水处理厂改造而来的西首尔湖公园


比如国内景观圈儿内持续火热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



推荐案例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景观设计:多义景观


2018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市举办。园博园选址于城市郊区的一片滨河的丘陵农业区,但场地东南区域分布着一系列的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将这些采石场转变为园林博览会中的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设计面积约33公顷。场地上共7个采石场,有的已停采了几年,有2个直到园博会申办成功时才停止开采。由于开采采用的是爆破方式,因此开采面崖壁破碎,坑底高低不平。采石场留下的是破碎的丘陵,高耸的悬崖,荒芜的地表,深不见底的水潭,成堆的渣土渣石,和生锈的采石设备
设计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采石场地质情况复杂,岩壁破碎,有崩塌落石的可能,有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采石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植被的修复面临很大挑战;采石坑的地貌极其复杂,无法依据现状测绘图纸进行设计;采石坑的水位一直在变化,尤其是最后停采的2个采石场,水位一直在持续上升。设计没有有效的水文数据。


1号采石场(落霞池)

这个面积约1hm²的采石场,由于停采之后地下水渗出,形成了一个由岩石包围的宁静池塘,被附近村民用于养鱼。环绕池塘的石壁雄浑厚重,非常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对岩石的审美。设计试图体现中国传统的风景美学。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木结构建筑被嵌入池塘边缘的岩石豁口中,其结构形式从当地的乡土建筑中获得灵感。
景观要素呈现出中国传统的诗意的风景美学▼

2号采石场(水花园)

采石场面积仅为0.4 hm²,四周岩壁环绕,坑底较平缓,低处常年有积水,是周围村庄鸭子嬉戏的乐园。它被设计成为一个湿生植物花园。覆土形成的缓坡从浅水区一直延伸至岸上,种植了4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在地势较高处设计了两层台地,种植乔灌木,为花园创造了背景,也遮挡了破碎的岩壁。山崖上方有路径与采石坑底部连接,最高的一段是封闭的木盒,既是安全的步行通道,也是一个空中观景台,人们可在此欣赏岩壁,俯瞰花园。木盒下方有一个宽大的平台,平台引出的之字形钢格栅栈道从湿生植物种植区穿过。2号采石场被设计成湿生植物花园▼一条路径连接了山崖上方的水渠栈道与采石坑底部的平台▼

3号采石场(岩石园)

这个0.4hm²采石场基址呈碗状,三面环绕岩壁,一侧地面堆放了大量渣石和渣土。受到岩石缝隙中萌发的植物的启发,我们将这个采石场设计为精致的岩石园。设计将原有的渣石渣土整理后塑造出地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种植土。微妙的地形变化不仅创造出干燥和湿润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也把场地雨水收集到最低的凹陷区。采石场基址呈碗状,三面环绕岩壁▼紧邻主园路设计了几层尺度亲切、变化丰富的台地来化解高差。台地上种植了仙人掌和多肉多浆等沙生植物,营造出极富特色的沙漠植物景观。中间缓坡区展现荒原植物景观。底部凹陷区被设计为湿生岩石园,有溪流层层跌落至最低处的池塘。两个标高不同的平台位于凹陷区的边缘,人们可以凭栏观赏溪流跌水。采石场设计为精致的岩石园▼变化丰富的台地与沙漠植物景观▼

4号采石场(峻崖潭)

采石场停采之后渗透出来的地下水汇成一个面积约1hm²的碧绿澄澈的大水潭。我们在南北两侧主要观赏点设置了平台。北侧的观景台是一个位于采石场边缘的耐候钢长廊,内部朝向采石场打开了一长条带形窗,在此可以望见对面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耸险峻的悬崖。长廊南端悬挑在岩壁上,人们站在玻璃栏杆内侧可以俯瞰脚下的一池碧水和对面的滨水平台,惊险刺激。
4号采石场俯瞰▼采石坑南侧,一个楔形平台从山石的一个豁口探出,悬挑于碧水之上,一条曲线的栈桥从平台引出,连接低处的滨水平台。坑体周围和和坑内缓坡处通过覆土,种植了南洋杉和一些乡土灌木及草本,使采石场有了生机并衬托出崖壁的险峻。悬于峭壁之上的耐候钢长廊▼

5号采石场(飞瀑湖)

这个面积最大的采石场约3.2hm²,开采深度也最深,达28m,底部呈现几层岩台,崖壁破碎。随着地下水逐渐蓄积,水位不断上升。根据水位观测和分析,我们判断最终整个采石坑将成为一片湖面。设计师通过覆土将采石坑底部两片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抬高到水面之上,并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如池杉和水松,形成水上丛林,为荒凉的坑体内部带来绿色和生机。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穿越水面和树林,通往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栈桥对面的崖壁上设计了飞流而下的瀑布,人们可以在桥上观赏到精彩的瀑布景观。
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栈道通往山坡高处的观景台▼

6号采石场(台地园)

6号采石场一侧是采石场崖壁,一侧是乡村水塘,面积为0.7hm²。场地上有制砂生产线的全套设备,展现着场地采石工业的历史。它被塑造成具有后工业气氛的浪漫绚丽的花园。几层台地沿南侧崖壁蜿蜒展开,它们的覆土厚度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机械设备大部分被置于绿地之中,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有趣的对比。道路在不同高度的台地中和原有高架传送带下方曲折穿过,路边设置了舒适的木质靠背椅供人休息。
具有后工业气氛的浪漫绚丽的台地花园▼不同覆土厚度的台地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

7号采石场(双秀园)

这是位于一座小山两翼的两个1000多平方米的小采石坑,一个较深,终年有水;另一个较浅,有季节性积水。因为废弃了若干年,两个坑的石缝里长出了各种乡土先锋植物,景观朴野自然。设计没有采用过多的人工干预,只在两个坑体中间未被开采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让游人在这里俯视两侧的采石坑,让人们了解在矿坑修复中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在西侧坑体边缘设了一个临水小平台,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都采用钢格栅的材料,透光透水,不会影响场地自然植被的恢复。7号采石场概览 – 山顶的环形栈道和水边的平台▼通过契合场地地貌和景观特征的设计,7个岩石破碎、荒凉的采石场转变成为了园林博览会上独特的系列花园,展现了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可能性和景观艺术的不同维度。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不仅仅在采石场修复项目中、并且在更广泛的景观实践中具有示范的价值。荒凉的采石场转变成独特的系列花园▼场地上原有一道水渠,是场地农业历史的见证。我们在设计中保留了水渠,将它作为该区域几个水面的补水水源,延续它原有的功能,并水渠上方架设高架步行桥,与相临的采石场花园的游览路径连接起来,形成该区域独特的立体游览体系。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些基本服务,同时也展示园区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在采石场区域设计了一个600m²的信息亭。木结构的建筑呼应了当地乡土建筑的形式。木结构的信息亭▼




推荐案例


大地的雕刻时光:南昌绿地红土公园 



景观设计:水石设计


南昌绿地红土公园,是以第四纪网纹红土(Plinthitic Horizon) 组成的红色荒漠为主要特色的自然公园,场地现状是壮阔的红土丘陵和大片的马尾松林。此次设计旨在保护这片红土遗址并形成遗址公园,结合生态策略对场地进行生态性修复,并向公众有限开放,使之发挥地质科普,自然教育的作用,方便民众去了解大地之殇和自然之美

本场地有着独特的红土地貌和原生植被群落,但却面临现状水土流失和动植物多样性失衡等问题,基地内的生态敏感度脆弱。整体设计策略在通过分析现状植被,竖向高程,水文径流等的基础上,从生态修复,社会科普和自然体验多个维度出发,对这片场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确立设计的三低原则:低介入,低维护,低造价,最小程度的减少对现状地质和植被的破坏。

设计中最大程度的尊重原生地貌和植被。首先,构建生态修复策略,针对动植物类型单一和水土流失问题,提出林相更替和水源涵养的针对性策略;其次,采取低介入设计策略,严格控制设计强度,尽量减少对现状植被和地貌的影响;再者,突出质朴自然的乡土美学和野趣风貌,采用传统夯土工艺和乡土芒草植被,低影响低维护低造价,减少未来公园的运营管理成本。

在生态的基础上设计游览安南十景,包括红丘乐园、红土绿洲、风灵原野、自然课堂、赤脚乐园、浪漫教堂、梅岭秀色、呐喊峡谷、时光陀螺、星空露营,围绕特色红土,营造属于场地特色的公园景观。


公园入口处场地内外有4米高差,而现场高差断崖将网纹红土不同年代的断面层次呈现了出来。受此启发,团队选择用现场取土再分层夯实的夯土建造方法,塑造入口处的夯土挡墙,以一种回归传统的方式,传递出一种拙朴之美▼

红土大地自然的艺术肌理,展现红土的历史痕迹,用现代的设计方式,重塑这片土地的生态意义▼


设计团队以最小介入的方式引入了慢行栈道体系,在公园内部,选择视野较好的位置,设置不同朝向和尺度的观景平台▼

芒草植被打造的风灵原野▼

风铃教堂尖尖的顶端仿佛走入天空,简洁的A字设计,暗合安南小镇“安”的字母,当风吹铃声响起,营造视觉、听觉多重心灵感受▼

树林中的自然课堂,用原生材料设计,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空间▼

该设计从生态修复,社会科普和自然体验多个维度出发,通过面状修复,带状串联,点状塑造的手法,创造了多元的自然体验,集大地景观,自然体验,生态修复,科普认知为一体。建成后引起当地民众,学生和政府对网纹红土遗址的关注和保护,对于场地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回应大地的雕刻时光。


PS:
您的关注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果您有希望小编推送的主题,欢迎留言点播哦~
比心O(∩_∩)O

end


注:本文由小设汇整理编辑,若需转载等其它事务需要call小编,请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相关信息。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小设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