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210期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散 文

哦,唐人街

张奥列(澳大利亚·悉尼)

 

小时候,我就听说“唐人街”了,幼小的心灵中,就知道唐人街是海外中国人居住的地方。不过,我真正感受唐人街,读懂唐人街,还是在我移居海外,并游历过众多国家的唐人街之后。

当初到澳洲,一放下行李,就直奔悉尼唐人街。坐在中餐馆里,见到穿著红色旗袍的侍应,听着满耳喧闹的乡音,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粤式茶点,在异国他乡,真有种回家的感觉。因为要填写政府的一些申请表格,不谙英语的我,随后找到一家叫“澳华公会”的社团帮忙。女义工很热情,见我初来乍到,不仅为我翻译填写,还告知一些新移民将要面对的生活事项。那温婉的乡音,暖人心房。

海外华人社团,不仅是联谊性质,当初的形成,就是出于同乡互助,解困自救,今天则提供更广泛的慈善服务。放眼望去,唐人街老字号的社团还真不少,既有1854年開山立堂的洪門致公堂,也有上百年历史的四邑同乡会,还有经历过抗日战争洗礼,并在中澳建交时于唐人街打出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侨青社,而国民党驻澳总支部大楼顶上的1921几个大字也赫然入目。正是这些包括同乡会、校友会、商会、艺文社的大大小小的新老社团支撑,使唐人街越来越风生水起。因为唐人街的存在,来到英文国度的第一天就能顺利安顿,令我产生一种从容面对,重新起步的信心。

居澳的第一个春节,我是在唐人街过的。那时还未找到工作,就到唐人街游转,看到那家商号,那爿食肆门前张贴招聘广告,就进去探问。正值新春,唐人街也张灯结彩,虽然没有飘香的花市,但也摆了不少售卖应节物品眼花缭乱的商摊。古香古色的牌楼外,还搭了个戏台,一些文艺社团在表演民族歌舞。在狮龙舞动、锣鼓喧天中,我忽然感受到唐人街的生命力。唐人街既是一种文化象征,也是一种生存土壤。它在海外延续了中华文化,维系了华夏乡情,凝聚了民族自信心;在语言不通,环境生疏的异域他邦,为背井离乡的华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起点。

唐人街在各国的官方名字是China Town,即中国城,或华埠。在澳洲和欧洲,官方的正式命名,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间,美国也许稍早些。而官方认同之前,华裔先民大抵称之为唐人街,此俗称也沿用至今。海外华人同声同气,喜欢聚居,习俗难改。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因而成为中华文化象征的地标,构成地缘上的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到世界各地旅游,如有机会,我都会到当地的唐人街走走。并不是说,我对唐人街情有独钟,而是总想感受点什么,捕捉点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我见识过欧美澳亚众多的唐人街。对于世界各地似曾相识、大同小异的唐人街,我总有一种爱恨交织,欲迎又拒的尴尬情感。

不错,对于中国人,唐人街有种亲切感。在伦敦唐人街口,那十多米高的牌楼高高耸立,喻示着海外华人立足生存的能力。旧金山唐人街牌楼上“天下为公”的大匾,让人追寻海外华人的历史踪迹。悉尼唐人街牌楼上“四海一家”的横额,则展示华人浪迹天涯的胸怀。洛杉矶唐人街、巴黎唐人街等,几乎都是珠宝店,海味店、杂货铺、中药铺、中餐馆的扎堆。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是一个面孔,除了牌楼、石狮、凉亭,就是商铺、饭馆,处处散发着浓烈的乡情,熟悉的文化,保持了家乡的那份感觉。

不过,唐人街的大同小异还有一个另类景象,就是大都毗邻红灯区和赌场。在伦敦,当我踏入唐人街之前,就站在街对面灯红酒绿的苏豪区,那是有名的红灯区。而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更夸张,就躺在红灯区门口。我从中餐馆出来,就闻到小河对岸飘过来男欢女爱的情欲气息。漫步跨过石桥,就置身在世界著名的橱窗女郎群中。而这些搔首弄姿的女郎,竟与神佛木鱼的中国寺庙仅咫尺之遥。悉尼唐人街与红灯区和赌场则形成大三角。从唐人街经过江南风韵的中国花园,穿过情人港,便是骰牌声声的赌场。墨尔本唐人街,跨过雅拉河,就是南半球最大的皇冠赌场,那些脸红脸绿的赌客,有不少本地华人,而在贵宾厅,你会看到不少中国大豪客在孤注一掷。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文化?

更要命的是,无论欧美,还是澳洲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唐人街总是显得地方狭小、环境脏乱、重商轻文。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张力,使唐人街形成自成一体保持传统的“中国式”生活圈。无论语言、文化、习俗、甚至观念,唐人街都很中国化。路是双语路名,店是双语招牌,告示也是双语书写,你不懂英语,也可生活自如。正因为如此方便,使不少华人产生惰性。后来我在唐人街上班,每天都要呼吸它,阅读它。在大悉尼的新鲜空气中,我对唐人街的那种气息,多多少少总感觉有那么点异味。唐人街虽然办事、购物、吃喝方便,但那种嘈杂,那种脏乱,实在与唐人街之外的周遭环境很不协调。

中国习俗,既有传统美德,亦又有惰性陋习。尤其是,嘈杂脏乱,似乎总伴随着中国人的身影。你知道吗?中餐馆与西餐厅最大差别是什么?不是美食的品质味道,而是环境的喧闹凌乱与轻声洁静的反差。在唐人街或华人聚居小区,不管是大陆人、香港人、东南亚华裔,大凡华人开的店铺,与洋人区店铺相比,无论是装潢、摆设、整洁度,都略显逊色。不是中国人的品味不足,而是随意、省俭惯了。如果华人店铺尤其是餐馆汇聚在那条街,那里的市容就会明显脏乱。华人食肆常被卫生检查官罚款,已不是什么新闻。华人的这种生活习惯,比之于龙狮锣鼓,或许更是文化深层。你可以说是因陋就简,生意灵活,也可以说囿于自身传统,别于他乡国情,但显然与现代文明不是一回事。

在整洁、礼貌、悠闲的环境里呆惯了,一进入唐人街,你就会脑袋发胀。唐人街是旅游景点,消费热地,外国人可以从中领略一下中华文化、东方风味,调剂一下多元口味,体验一下“中国式”热闹;中国人也可以感受一下乡音、乡情,打开某些乡恋记忆。但如果不是在唐人街上班,如果不是要购买便宜多样的中国食品,说实在,我真的不想上唐人街了。

活说回来,唐人街在贫民窟中产生,唐人街在磨难中打造,所以唐人街本身就是一种悲情。但唐人街既有屈辱、挣扎的辛酸味,也有奋进、挺立的成功感。1985年,伦敦唐人街获得英国政府正式承认,戴安娜王妃还亲自到访。在悉尼唐人街旁边的市政厅广场,矗立着一座铜帆雕塑,那是表彰华人对澳洲开发贡献的纪念碑。1992年铜雕落成剪彩时,我抵达悉尼不久,刚好就在现场。看到英女皇伊丽莎白满脸笑容,徐徐掀开红布,露出“遨游四海,以澳为家”的帆船铜雕。经过一百多年的打拚,中国人在澳洲由次等公民成为国家主人之一,建立了主流社会认可的丰碑。英女皇身后的华人代表,悉尼副市长曾筱龙也眼眶湿润。我知道,曾筱龙的建筑师楼就开在唐人街,他是从唐人街走上澳洲政坛的。由建筑师到纽省上议员,个中滋味,一定是五味杂陈。唐人街由封闭性、边缘化,到逐渐融入主流社会,中国人从原乡走进他乡的国家舞台中间,足足经历了二百多年的世纪沧桑。

唐人街,一直被视作海外华人的文化图腾,海外华人的历史缩影。他們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和處世准則,既遗下传统陋习,也散发民族精神。我对其既有认同感,也有疏离感,认同民族之根,认同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对其有悖于文明时代的陋习,有违于社会进步的守旧,则望其冲破篱藩,脱胎更新。

今天绝大多数华人都居住在唐人街之外,许多人与唐人街也许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是去会朋友、吃顿饭而已。不过,唐人街仍然是华人社区的心脏,仍然提供了社交和各种服务。每年新春,每逢大选,澳洲政要们都会到唐人街走走,給中国人拜个年,或拉个选票什么的。如果在唐人街与总理、省长、党魁見个面,在中餐馆和政要拍个照,都不是很難的事。

唐人街,在东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缝,无论洋人华人,都可以穿越这条缝看到一片新天地。一代又一代的華人社群,打造了唐人街的繁榮,一拨又一拨的新移民,穿越唐人街这道文化桥梁,完成了跨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踏足唐人街,走出唐人街,这是许多海外华人的经历,也是许多在海外成功的中国人经验之谈。

对世纪跨越的唐人街,我既爱且恨,这既是我心中的悲情,也是唐人街的悲情。哦,唐人街!

 

作者简介:澳大利亚知名华文作家,悉尼资深报人。祖籍广东大埔,生于广州,北京大学文学士。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1年底移居澳大利亚。





诗 歌

桂斌诗选

桂斌(荷兰)

 

孤独的目光

 

多瑙河边的秋叶

在午夜中颤抖

痛苦的像贾科梅蒂的雕塑一样瘦长

 

北极的风很严肃的加快自己的脚步

吹散了每棵树上童话的脸庞

 

鸟儿躲缩在巢里

望着一些夜游的叫声在空中飘荡

 

巴黎的红叶滑着探戈舞步

落在罗丹《思想者》的头上

孤独的目光

看不清人类思考的方向

2020111日)

 

夜游

 

我是一只瘦弱的鸟

蹲在黑色的树枝上迷茫

 

眼前横着高高的城墙

我找不到巢的方向

 

努力地睁大受伤的眼

在残破的缝隙中

寻找丝丝光亮

 

风像狼的牙齿一样

望着我

 

惊恐的我在奋力地煽动着

疲惫的翅膀

20201022日)

 

假装

 

我像猫头鹰一样

蹲在单人床边

睁一个眼,闭一只眼

 

月光如藤蔓

爬进带孔的窗帘

 

风在散步

 

我假装

闭着的眼听  窗外有海

睁着的眼看  一片夜的搁浅

20201023日)

 

白夜

 

森林高楼

在洪水中浸泡

 

发疯的波涛

呐出黑色的喊

冲击着

恐慌飞鸟的错位的失眠

2020730日)

 

路上

 

一朵云

从我头上飘过

掠走了我的目光

搅拌成雨

落在我的脸上

打湿了我的思想

 

我努力地睁大眼睛

看见电线杆上

困着一个风筝的迷茫

201712阿姆斯特丹)

 

达利空间

 

在夜的黑中

我像达利画的钟表一样

软软的搭在枯萎的树枝上

 

时间已被晒干

 

一只灰色的鸟默默地

从我目光的边缘划过

 

没有风的握手

我从树枝飘到了空中

2014528日阿姆斯特丹)

 

黑裳

 

夕阳扭曲自己的尾巴

钻进夜的衣裳

 

风乘机站在森林之上

开始演奏疯狂的乐章

残叶跟着摇晃

 

远方的山

披着蓑衣

独自望着黑色的迷茫

20189日内瓦)

 

雪下巷

 

雪静悄的开始

没有半点舞步的惊奇

 

瘦长的巷子

穿着深灰色的衣裳

在咀嚼着冬的记忆

 

天空无聊的板着脸

因为没有一只鸟飞过的痕迹

 

远处的巷尾

一匹白马慢慢地向我走来

我惊呆的发现

那是我遗失在唐朝的坐骑

2019117日乌得勒支)

 

作者简介:桂斌(GUIBIN),荷兰华人。初中二年级开始写诗,大学一年级开始发表诗歌,个人诗歌集《桂斌诗歌》。个人诗歌创作理念:诗歌应该是灵魂真实的流露。用绘画表现主义的深度融合世界诗歌的宽度切面,雕塑自己的表现主义诗歌的三维。美术作品在亚洲和欧洲举办个展和联展达35次。个人画集和诗歌集:《桂斌诗书画集》《桂斌画集》《桂斌诗歌》《桂斌书画集》《桂斌美术世界巡回展作品集》。诗歌作品散见于:《匈牙利新导报》《捷克/波西米亚文苑》《诗刊》《星星诗刊》《北欧诗刊》《中国诗歌》《世界诗歌联合总会》《世界名人诗会》《欧华新移民作家》《香港诗人报》《北极星新文学》《中华诗魂》《南粤诗刊》《中国当代作家联盟》《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世界诗人名录》《当代精英文学》《中国风》《新时代诗歌大观》《河南日报》《史河风》《新诗选刊》《人民诗界》《开封日报》等。法国ASFEA艺术会员、香港诗人联盟永久会员、荷兰GUIBIN美术馆馆长、荷兰EICWA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全球华人诗词协会会员、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教育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中国空间年度文学奖组委会委员、匈牙利2020年华人诗文雅集组委会评委。

 




诗 歌

思念组曲

少君(美国)

 

 

在太阳的目光下

轻轻地舒展

那娇柔倔强的笑脸

用幽幽的芬芳

无语地展示

那深掩迷人的容颜


梦中

 

你说你会在这里等我

在基隆港的傍晚

望穿赤道那轮落日

海鸥剪好暮色的轮廓

我翘首船头无奈地渴望

海风洒满我枯涸的眼眶

 

小河

 

溅起一片星光

是夜的流水

被西风吹散

是早春的眼泪

 

海风

 

总以为天际的白云

就是你归来的帆

在晴日里驻足

只见云升云散

 

总以为无悔的潮汐

会把你带回海港

在月光下彷徨

但闻潮落潮涨

 

离别

 

直到今天才知道

所有的停留都是错误

应该象河流一样匆匆离去

让你的身影成为水和酒

溶进我的血液和旅程

我会象微醉的驼鸟

对你绽开浪花般的微笑


月色

 

依着那荷花叶旁

流水漂过时光一船

梦游间涉水追去

花瓣如雨淹没荒田

静寂里如何低首

悄然间人影依恋

 

天边

 

从来没有走近过

走远了的感觉却依然新奇

 

终于仿佛走近了

却堕进无限的遥远

 

往日

 

合上你的书本 请稍息

打开你的手掌

摊开阡陌纵横的时空

让我领你在此走失

 

小草

 

冬天里你形貌枯槁,

风无情地从你身上扫过。

但我知道,

只要春一招唤,

你就会泛出绿的微笑。

 

作者简介:少君,博士。曾就读中国北京大学,美国德州大学。曾任职中国《经济日报》、美国匹兹堡大学。





随 笔

疫情下英伦真实生活

静好(英国)


宅家日记 Day 222

1030日,星期五,阴天。吃完早餐,先生没事做,要回卧室睡觉;我觉得这样不好,白天睡多了,晚上肯定睡不着。于是我建议:我们出去走走吧。

现在疫情严重,任何室内都不适合去。先生说:那就去林肯大教堂周边走走吧。

我们驾车来到市区,发现街上人很多,今天不是周末,为什么这么多人?我问先生,他说:“现在是Half Term(半学期假期), 学生们都放假了,所以家长带他们去来玩。”

以前Half term , 家长们大都是带孩子们外出旅游;现在因为疫情,不方便去旅游,于是就在本地参观。

到了林肯大教堂附近,我发现人更多。先生停好车,我们决定先去林肯Castle (城堡)。

林肯城堡与大教堂相对,一条商业街石砖路相连。这里古建筑很多,古色古香,像是来到了英国的古装街,令人联想到哈利波特中的活米村 Hogsmeade Village

林肯城堡 (Lincoln Castle) 不算宏伟,倒像是一个偌大的后花园,院中的主要建筑有两幢——维多利亚式监狱(Victorian Prison) 和皇家法院 (Crown Court House) ,监狱和法院的存在,令这个城堡看上去多了一份诡异的感觉。

皇家法院一直持续使用至今,但不供游人参观。红砖建筑的监狱已被关闭,现在变成了博物馆,但还原了当时监狱的原貌,供游客参观。皇家法院的正面墙上,长有很多爬藤红叶,颜色绚丽,非常美观。

林肯城堡,是英国保存状态较好的城堡之一,有着坚固的城墙围绕,登上城墙就能俯瞰林肯小城的全景了。林肯城堡在罗马时期是一个重要要塞,900多年前,征服者威廉一世,率军战胜英格兰军队,随后再镇压英国人的反抗,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诺曼征服,他也成为了英格兰的第一位诺曼人国王。这个典型诺曼风格的城堡,的确有它的历史功绩,它坚固的城墙,守护着英格兰北部的要塞,掌控了边界的重要领地,也保护着这个可爱的小城。

参观完林肯城堡,我们就去对面的林肯大教堂。

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坐落在小丘上,俯瞰整个林肯城区,从远处就能望见它的两座方形高塔。

教堂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1世纪,现在所见的外观扩建于1214世纪间,建设期横跨三个世纪,可以看出罗马式到哥德式风格的演变。

正立面的双塔现高81米,据说原顶上加上尖塔的高度可达160米,曾经是世界最高建筑,直到1547年尖塔在暴风雨中毁损才失去这个头衔,自此未再重修。

走进教堂,内部的空间感和各种雕饰精彩动人,可以欣赏唱诗班隔屏墙和几座陵寢的华丽工艺,也可以找找拱顶上的天使和小恶魔,很多细节都值得欣赏。

 彩绘玻璃窗当然也是重点,特別是被称为“眼”的圆形玫瑰花窗,瑰丽色彩中隐含部分1314世纪的古老玻璃。

回廊中庭比较特別的地方,是拱顶天花为木制。回廊连通圆形的修士会堂(Chapter House),一根中心柱和穹顶便支撑起偌大空间,再以环绕的彩绘玻璃窗采取自然天光,四下无人时感觉神圣又神秘。电影《达芬奇密码》在这里取过景,为此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中午12点整,教堂的钟声响起,一位牧师走到讲台前,要求所有的参观人员停步、站立,和他一起祷告,求主保佑平安。

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目睹牧师的祈祷,我认真地听着,内心平静安祥。

 

作者简介: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双语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世界诗会瑞典总社荣誉社长。





报纸版面





征 稿
国际日报的“国际副刊”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由于诸多不便,海外作者无稿费,不寄样报。见谅!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雅加达省长被批漠视防疫 登门拜访居家隔离的激进宗教领袖

巴厘岛还会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吗?本报专访巴厘省旅游局长

泗水市举行跨宗教联合祈祷 诸神保佑印尼

机场道路瘫痪 航班起飞延误 他在印尼的感召力不容小觑

雅加达机场今晨有大批民众集结 迎接流亡者归来

印尼总统佐科祝贺拜登当选 秀出昔日合影

巴厘美景无恙 疫后重振旅游——专访巴厘岛旅游协会会长

视频:驻华大使周浩黎带你走入“进博会”印尼馆

印尼在世卫会议分享抗疫经验教训 雅京继续扩建新冠墓地

授予卡铎国家荣誉勋章?佐科采取积极拉拢政敌策略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209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8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0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