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城——“源”的印记

南京市博物总馆 南京市博物总馆
2024-09-22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把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市)迁移至秣陵(今南京市)。次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


孙权迁移政治中心的原因,正史并未曾记载。晋人张勃《吴录》载有诸葛亮评价秣陵之语:“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西晋人虞溥《江表传》载有张纮劝孙权迁都秣陵之语:“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山)。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这也是“金陵王气”的出处。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这,构成了南京建都史的开端。


时光再往前回拨800年的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在今南京主城区内朝天宫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冶城,冶炼铜铁,铸造兵器。

↑吴越楚地图


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云:“金陵在春秋是本吴地,未有城邑。惟石头东有冶城。”传云:“夫差冶铸于此。即今朝天宫也。”

↑朝天宫(冶山)


与夫差不同,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出于军事考虑,令范蠡来到南京,在新占领的“濒江临淮”的长干地区筑城,作为攻防楚国、争霸中原的重要屯兵据点。


范蠡筑城于长干里(中华门)外,称“越城”,这是南京主城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建造最早的城池。

↑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


在现今长干门外的南京城南,有一片“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疑似是当年的“越城遗址”。虽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了越国,在南京设置金陵邑,但是越城并没有废,直到公元前154年的汉朝,吴王刘濞叛乱,兵败之后还退保越城,逃到丹徒。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南京恍如一颗被遗忘明珠,暗暗等待着她熠熠生辉的时刻,这一等,就是如诗如歌、如梦如幻的巍巍六朝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还都建业,南京从此崛起,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心也终于逐渐走出了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

↑孙吴都建业图


东吴时期的建业城,北依覆舟山、鸡笼山和玄武湖,东凭钟山,西临石头,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是当时东吴流行的民谣。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中原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东晋以及之后南朝的宋、齐、梁、陈依次定都建康,南京成为华夏文明之正朔一跃成为当时最大的城市

↑南朝都建康图


在六朝博物馆和南京图书馆,就保留有六朝时期建康城遗址。


这一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南京承接了中原文明的南移,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涌现出无数的“六朝人杰”,这是一个闪耀至今的璀璨时代,也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的“高光时刻”。


文化的迁移不仅是为了保留文明的火种,也是为了寻求更辉煌的热土,南京就是这方热土,即使经历了隋初的“平荡耕垦”,令唐人感慨“六朝繁盛忽尘埃”,到了五代南唐,仍然恢复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勃勃生机。

↑南唐江宁府图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隋唐的恢复和南唐的繁荣,更像是南京经历的一个掠影。随着华夏文化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征程,南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宋元时期业已成为东南经济重镇,南京云锦也成为元代皇家御用品。

行都、留都、集庆路……南京在经历六朝烟云以后,又一次陷入了漫长的等待,这一次,是700余年。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朱元璋终于完成了南京作为明帝国首都的格局,全城人口达到百万,整个城市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

如今,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依然屹立,成为现在的“南京城墙”。

↑明朝南京都城图


自明以后,南京以其无可替代的地位登上了国内国际的舞台,“双京制”、“两江总督署”、“江宁织造府”、“对外通商口岸”等等悉数登场,南京耗费了2500余年的时光,在循环向上的努力中,一次次涅槃,成为如今的模样……


这是南京关于城的印记~

9月,等你寻觅发现。

往期回顾

七夕求生指南


来六朝博物馆 看东晋她故事


古人夏日生存指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市博物总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