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户外防蛇指南

2017-08-16 登山知识 雪线之上


走入山野,你最可能遇到的野生动物,也许就是蛇了。蛇是山野中的原住民,而人只是山中过客。


与蛇相遇

蛇和人一样,只是自然界普通的一员。只要走进山野徒步露营,你就难以避免与蛇相遇。


不期而遇——行山时与蛇不期而遇,恐怕是很多山友都有过的遭遇。走着走着,脚下可能就有一条蛇横穿而过。不用紧张,因为蛇也只是路过,会很快溜走。



蛇会怕人,但有时候又会出现在营地附近。吸引它的并不是人,而是营地散发的热量。它并不是专程来咬你,也会很快离开。


不请自来——蛇是为了取暖而来营地,不是为了来咬人,遭遇人也会选择逃离。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它自身热量容易散失,所以容易被睡袋、帐篷的热量吸引。



5月8日,李女士与家人到南堤西路露营。下午2时,李女士突然听见孩子发出一声惊叫,赶忙钻出帐篷查看究竟。看见一条大蛇慢慢向帐篷靠近,有大约2米长。“那条蛇一直冲我们的帐篷爬过来。”  (来源:《辽沈晚报》,2016/5/10)


不期而遇,不请自来。在山野中,你很难避免和蛇接触。因此,很多人“谈蛇色变”,因此惶恐不安不敢去露营;毒蛇咬人会致命,有的人因此认为蛇是邪恶生物,在户外四处抛撒防蛇药,见到蛇就追赶击毙。


但蛇并非妖魔鬼怪,恐惧和对抗并不是相处方法。因为蛇并不会主动攻击人,正确的防蛇之道是:学会与蛇相处。


无论行山还是露营,都可能遇见蛇,蛇类的生活区域本就与城郊有所交集,当我们去山里露营走线时,更是主动走入了蛇的世界。


走入蛇的世界

走入蛇的世界,深入了解蛇,是与蛇和平共处的基础。登山者的活动范围,与蛇的活动范围有很大交集,你喜欢走线露营的地方,蛇也喜欢;你喜欢登山的时间,蛇也活跃。所以夏秋季户外容易遇蛇。


郊区也有蛇——相比于大型野生动物,蛇分布广泛,不需要深山老林,即使你在郊区山野,甚至草木繁盛的公园,也可能遇到蛇。



毒蛇离城市并不遥远,很多咬伤都发生在郊县。


作为华北地区惟一的毒蛇救治疗中心,我部在2011年共接诊收治262余例毒蛇咬伤患者。其中腹蛇咬伤 237例,主要是北京郊区县、河北承德等地患者,占到85%以上。(来源:《2011年北京及周边地区毒蛇咬伤救治情况回顾分析》,作者赵晓东,载于《临床急诊杂志》)


除了郊区,蛇的生活范围比想象的大。


与蛇共处山野——走线露营都喜欢生态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这些地点也是蛇类活动的天堂。除了雪线之上难觅蛇的踪影,你去各地走线都可能遇到蛇。


北方地区毒蛇以蝮蛇为主,去小五台、海坨都可能遇到。南方则有竹叶青,银环蛇,五步蛇等多种毒蛇,潮湿的线路,如船底顶,神农架等南方路线,遇蛇的现象更为普遍。



蛇在干燥的环境和潮湿的环境都有分布。一些蛇生活在沙漠,会出现在西北的大漠之中;许多蛇类都可以下水游泳,容易与在水边露营的山友相遇;即使在海边扎营,也逃不出蛇的活动范围。


眼镜蛇科中海蛇亚科约有50种蛇终身生活于海水内。 (来源:《中国蛇类》,赵尔宓著。)


在地点上,蛇的分布广泛让你不得不防。而在时间上,蛇活跃的时间也是你走向山野的时候。


蛇的活动时间——防蛇也分时间,比如冬季就不用防蛇。蛇活跃的季节也是登山火热的夏秋季节。在一天之中,蛇也会选择凉爽的晨昏,夜晚活动,而雨后初晴时蛇也活动频繁,这是因为洞穴中过于潮湿,蛇需要新鲜空气。


夏秋是蛇的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进行。(来源:《中国蛇类》,赵尔宓著。)


一些山友喜欢夏季夜爬,躲避炎热天气,但夜晚通常是部分毒蛇出洞的时刻。因为夜晚凉爽,而且很多小动物都是夜晚活动,部分毒蛇通过热量感应捕食,所以夜晚遭遇毒蛇的可能性更大。


蝰科许多毒蛇,眼镜蛇科的金环蛇,银环蛇,游蛇科的钝头蛇等都是夜出活动,都与摄食对象的活动有关。(来源:《中国蛇类》,赵尔宓著。)



正是因为蛇分布广泛,活动时间与登山交集,因此登山者是最容易遇蛇的群体之一。蛇就生活在山友身边,但遇到蛇,并不代表就一定会遭到攻击。


蛇为什么咬人

想要与蛇和平共处,首选是了解蛇的习性,其次,也要清楚蛇为什么咬人。事实上,蛇并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是被激怒进行自我防卫。


以毒蛇为例,毒液是一种用于捕食的宝贵物质,不到万不得已,蛇并不愿意浪费到人身上。


蛇也怕人——相比于人防蛇,蛇更应该防范人类。蛇的主要食物是小型哺乳动物,昆虫和鸟类,人类在它眼中是庞然大物。


蛇也怕人,多数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毒蛇的毒液和毒牙是帮助消化和捕食的工具,当毒蛇咬人时也不一定放出使人严重中毒的毒液。 (来源:《蛇伤的防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作者:黄祝坚)



自卫攻击——蛇攻击登山者,是因为登山活动打扰到了蛇的正常生活。登山者途径灌木草丛时发出扰动,或者行山时踩到了抱卵繁殖的蛇,让蛇认为是攻击行为,于是出于自卫攻击。


毒蛇咬伤是当人无意触及毒蛇时,毒蛇表现的防御反应。(来源:《中国蛇类》,赵尔宓著。)


幼蛇对大个体动物的攻击行为可能主要是基于防御性的。(来源:《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初生幼体的捕食性攻击行为》,作者:林植华等,载于《生态学报》,2010.30(9))



清楚了蛇为何咬人,便不难理解防蛇的首要原则了:保持一颗尊重之行,避免惊扰到蛇。


防蛇原则:保持尊重,避免惊扰

既然蛇咬人是出于自卫。因此我们要与蛇相处,最重要的是对蛇保持尊重,敬而远之:遇到蛇时,不挑逗就不会被咬;面对蛇做一些私密事时,避免围观猎奇;看到蛇的巢穴,敬而远之。


避免挑逗——在山野中遇到蛇,一般不会发生蛇主动咬人的事件,大多数蛇都会选择离开。但是有的山友为了发朋友圈,不让蛇离开,结果把蛇逼急了只能咬人了。



在路上遇到蛇时,保持一颗尊重之行。不去冒犯蛇,便是防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避免围观——有时候,你遇到的蛇可能不会主动离开。这多是因为它们正在忙私密事,如果你好奇围观,很可能被攻击。蛇在一些状态下处于高度警惕之中,性情也较为暴躁。比如雄蛇“斗舞”(combat dance)现象,两条雄蛇尾部缠绕,头部昂立。或者雌雄蛇缠绕交配,雌蛇抱卵产仔等情况时。这些情况下最好绕道离开。



远离蛇窝——蛇不会自己打洞,一般是把鼠类洞穴占为己有。所以你如果看到鼠洞、树洞,就可能是蛇窝。



行山时,除了远离蛇之外。当你行走在茂密的草木中时,怎样避免脚下的误会?


行走时防蛇方法

和平相处是防蛇要义,但蛇也不懂人话,有时候人的一些无心之举可能被误解为攻击,从而被蛇咬。所以防蛇还需要装备与技能。


蛇的咬伤部分发生在手足四肢,行山时需要全副武装。其次,利用踏步行走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震慑蛇类。


咬伤部位:以手、足、臂、腿多见。  (来源:《109例毒蛇咬伤临床综合救治分析》,作者:程青等,载于《临床急诊杂志》


262余例毒蛇咬伤患者。其中四肢咬伤259例。(来源:《2011年北京及周边地区毒蛇咬伤救治情况回顾分析》,作者赵晓东,载于《临床急诊杂志》)


装备防蛇——蛇的攻击范围有限,在蛇频繁出没地区徒步时,长衣长袖,手套是必要的防范装备,即使蛇牙会穿透,也起一定的阻碍作用。足部是防范的重点,高帮登山靴和长裤是好选择,必要时可以携带雪套。



踏步防蛇——蛇对振动非常敏感,在视线受限,草木茂盛的区域徒步时,可以踏步前进,通过地面振动驱离周围的蛇类。面对可能藏蛇的灌木和石块,利用登山杖敲击振动也可以使蛇提前溜走。



蛇之所以怕振动,是因为蛇没有耳膜,不能接收空气传递的声波,不能听到一般意义上的“声音”。但是蛇在爬行时紧贴地面,所以对从地面传递过来的振动非常敏感,使蛇能根据振动做出行动预判。



穿戴防蛇装备,大踏步驱散蛇类,登山者通过这些主动的行为避免与蛇发生冲突。当你翻山越岭抵达营地后,视野开阔起来,但并不代表蛇的防范已经结束。


营地防蛇方法

不去惊扰到蛇,主动驱散蛇自然可以与蛇互不相犯,和平共处。但你的营地可能也是蛇喜欢的地方,蛇可能“不请自来”。面对不请自来的蛇,你要对营地加以检查,注意防范。


营地检查——在营地,山友的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可能恰好就惊扰到蛇。蛇在休息时喜欢藏在岩缝,石堆,掉落的树枝下,以获得一种安全感。手伸入石缝,搬动石头,捡拾柴火,这些无心之举可能就会惊动蛇的藏身之所,也容易遭到攻击。




随手关帐篷——热量对蛇很有吸引力,而你的睡袋就是热量聚集的地方。在出入帐篷时,养成随手拉合内帐拉链的习惯。蛇并不会咬开帐篷,只要关好了,它就进不来。



慎用防蛇药——市面上有很多防蛇药,通过刺激性气味驱离营地周围的蛇。但是关于雄黄或防蛇药是否有效?是否对所有蛇类都有效?对蛇和自然环境有怎么样的影响?目前没有看到权威资料。



写在最后

蛇并不恐怖,它只是一种生活在山野中的动物。一定意义上,是登山者闯入了蛇的家园。人终究是山野的过客,面对蛇,保持尊重,不去打扰,就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郊野到荒原,蛇类广繁衍。

夏秋晨昏多,毒蛇常夜行。

蛇本怕人类,咬人属自卫。

尊重不招惹,绕开洞穴行。

手足要防范,踏步保平安。

拾柴要小心,紧闭帐篷门。



防蛇药有用吗?讲讲你的经验和看法。

下方评论列表,期待你的分享。


相关阅读

《没有这位山友挺身而出,户外只剩下冰冷的风景》——山友保护动物的故事。


文:市长 图:熊猫彩电/小强  编辑:宇昕/腰子


(全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