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满满:胃息肉了解一下?

HAOYISHENG 2021-06-05


HAOYISHENG导语

现在临床上通过胃镜检查或手术等途径发现胃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想必大家在工作中也都遇到过患者做完胃镜后来咨询病情,那么今天就奉上满满的干货,带大家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胃息肉。

一、胃息肉的分型


图1.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性质,分为四型:

I 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II 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III 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IV 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二、初始评估

1、散发息肉:应当活检或切除。

2、腺瘤性息肉和直径≥1cm的息肉:应当切除。

3、多发息肉:切除最大的,并对其他息肉进行活检(至少是有代表性的活检),进一步治疗方案建立在组织学结果上。

4、活检在胃角、胃窦距幽门 2-3cm 的大弯侧和小弯侧,胃体距贲门 8cm 的大弯侧和小弯侧(胃体中部大小弯),共取5块活检。

中国消化内镜活检与病理学检查规范专家共识

5、周围粘膜的评估:一旦对息肉活检或切除,应当同时对胃体和胃窦黏膜取活检,并行HP检测。

对于年轻、有大量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应考虑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性。对于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推荐在非息肉部位活检,若伴有 Hp 感染,则应予以根治。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医师,均应熟练掌握内镜下止血技术。

三、胃增生性息肉


从病理上,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较常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胃体部最常见,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直径小于0.5cm,呈半球形、球形或椭圆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略分叶,顶端黏膜有时糜烂或浅溃疡。

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恶变几率会较前升高。

组织学表现为腺体隐窝变长、扭曲或囊性扩张,稍有增多且排列紊乱。增生腺上皮细胞核呈单层,整齐排列于细胞的基底部,不具异型性,核分裂少见,间质较多。内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1、胃增生性息肉病因:

黏膜损伤:增生性息肉常存在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的地方。

②HP感染HP感染广泛的地方可占胃息肉的75%,且HP感染与息肉恶变相关。

肠胃反流:反流进胃内的十二指肠液所含胆酸和胰酶是损害胃黏膜的主要成分,升高胃内pH,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体腺增生;

基因易感PTEN 蛋白、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等。

 

2、胃增生性息肉恶变:

增生性息肉可恶变,但发生较少,约1%,是否HP感染一定程度上影响息肉恶变。1%-20%存在灶性异型增生,且当直径>1cm和有蒂时候风险会增加(欧美)。15年癌变率为1%-3%(日本)。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治疗上更积极。

 

3、胃增生性息肉治疗及随访:

 

首先需要检测有无HP感染及胆汁反流,去除致黏膜损伤的因素;

直径> 0.5 cm建议内镜切除,伴/不伴萎缩性胃炎时七点活检;

无症状≥1cm 则切,有症状如出血/梗阻则切)(欧美);

直径> 2cm,合并出血或梗阻症状建议切除(日本);

对外观正常黏膜进行初始评估,息肉范围之外提示异型增生或癌,应当行胃大部切除或EMR术;

 

几乎所有患者在去除诱因及内镜切除后均能治愈,仅少数反复复发,可考虑进一步查PTEN 蛋白、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如有阳性,则更需要密切内镜随访及干预。

 

4、高危患者:

 

• OLGA分期系统3/4级,即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 来自胃癌高发地的移民;

• 胃癌家族史;

• 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

 

5、低危患者:


• OLGA分期系统1/2级;

• 至少在术后3-6个月复查一次,以确保HP已经根除且无息肉残留;

• 1年后复查,3-5年后复查;

• 建议东方人每年复查。

四、胃底腺息肉


1、病理及内镜下表现:

由一个或多个被覆腺上皮的扩张的泌酸腺体构成、多发、直径<1cm、光滑、无蒂。

2、病因及恶变:

HP 感染率低、PPI使用率高的地方最常见;

大多数散发,部分为多种息肉病合并存在,如在FAP人群中发生率为20%-100%;


散发或PPI相关几乎无恶变潜能,但也有罕见病例表现为异型增生;

FAP 相关胃底腺息肉中,30-50%存在异型增生,大多数为低级别;

3、胃底腺息肉治疗:


①≥1cm,伴发溃疡或发生于胃窦则切除;


②≥20个,发生于胃窦,小于40岁,合并十二指肠腺瘤,需警惕家族性息肉病,建议结肠镜;


如考虑PPI相关,建议减少或停用PPI,如H2b不佳,更换PPI种类并选用最低有效剂量;

4、随访:

散发或PPI相关不建议常规复查;FAP相关推荐定期复查

 

五、胃腺瘤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绒毛状)


1、组织学分类(按 WHO 分型):


• 管状

  乳头状(绒毛状)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2、病理及内镜下特点:

•  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萎缩和肠化的背景、多伴Hp感染;

•  单发、分叶状、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胃窦。

3、病因及恶变:

 

•  最常见的胃肿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6%-10%;

 

•  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

 

•  大约8%-59%的腺瘤同步存在胃癌;


•  其逐渐增大的尺寸、绒毛状外观、异型增生的分级均与恶性程度相关;

 

有研究提示高级别、低级别的癌变率在1510年分别为25%30%33%2%3%4%;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 10%-20% ,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cm时需警惕恶变。

  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4、胃腺瘤性息肉治疗及随访:

 

建议切除,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术后一年复查胃镜,高危患者应6个月内复查,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5、高危患者:

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系统3/4级,并存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来自胃癌高发地的移民;

胃癌家族史;

④FAP相关:长期定期监测。

图2. 慢性胃炎OLGA分期标准。注:组织萎缩(包括生化性和非生化性)参照胃炎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程度评分,阴影部分为胃窦(包括角切迹)和胃体不同萎缩程度评分组合下的慢性胃炎OLGA分期结果。


图3. 慢性胃炎OLGA分级标准。注:组织炎症(包括急性和慢性炎症),参照胃炎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程度评分,阴影部分为胃窦(包括角切迹)和胃体不同炎症程度评分组合下的慢性胃炎OLGA分期结果。

参考文献:

[1] IslamRS, Patel NC, Lam-Himlin D, Nguyen CC Gastric polyps: a review of clinical,endoscopic, and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decisions. Gastroenterol Hepatol (N Y). 2013 Oct;9(10):640-51.

[2] Therole of endoscopy in the surveillance of premalignant conditions of the upperGI tract;USA-ASGE,2006

[3] Endoscopicmucosal tissue sampling;USA-ASGE,2013 

[4] UPTODATE,USA,updated in 2015



相关阅读


关于胃息肉,这是一篇最全面的科普

一、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


通俗的说,就好比皮肤上长出的漂亮的瘊子,可以是一个独行侠占山为王,也可以是梁山108将,甚至是群魔乱舞。


它们有的天良未泯,有的丧尽天良。


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


二、长了胃息肉,

要知道它是哪个洞里的妖精


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1、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


所以,对这些息肉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要定期复查,只要他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


2、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


但是,作为消化科医生,还是提醒你,尽管它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


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基本不会癌变。


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


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三、长了胃息肉自己未必感觉到


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为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然胃镜检查时发现。


有的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


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四、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


很多朋友发现息肉后,大都比较紧张,我接诊的一个女病人甚至当场大哭不止。


其实,胃息肉的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终生。只有做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紧张。


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1、息肉的大小:


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直径小于1.0 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

直径在1~2 cm者癌变率通常为10%;

直径大于2 cm的癌变率通常为50%。


2、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也有人将息肉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称之为'原位癌',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


3、息肉的形态:


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


4、息肉的部位:


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约占65%,其次为胃体部约占20%。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5、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


6、增生性息肉极少恶变


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所以,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五、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遗传:


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根除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

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抑酸药:


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烟:


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


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某些食物:


有人认为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年龄性别:


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六、哪些息肉需要治疗?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1、小息肉(直径小于0.5 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夹除,也可以择机切除。


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广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格杀勿论,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你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结合肠镜及其他检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


5、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视具体情况,内镜下行EMR或ESD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七、切除其实很简单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2、内镜治疗方法

①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②微波灼除法:适用于直径小于50 px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③激光法: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④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⑤氩离子凝固术: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37.5 px者。


⑥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内镜下EMR或ESD切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主要用于内镜下无法保证切除彻底,或者已经发生浸润性恶变者。


①大于50 px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②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③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疑癌、已经癌变者。

大家都在看


你知道胃息肉吗?

一文搞定子宫内膜息肉
干货满满:胃息肉了解一下?

我叫“息肉”,很容易变成癌!

一图读懂结肠息肉 VS. 结肠癌的不同

发现子宫内膜息肉怎么办,会不会癌变?

AAGL: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实践指南(2015版)

体检查出囊肿、结节、息肉,是不是癌症先兆?

肠息肉、胃息肉、胆息肉、鼻息肉…到底哪个该切?

包块、阴影、结节、息肉……3分钟教你看懂体检报告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 10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权争议或频道建议与需要均可在频道后台留言或直接加小编QQ(980151516)或者微信沟通,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