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ELAS创实丨“茶•宴•壶”:紫砂之都的非遗“记译”

非遗记译——紫砂之都

2024年7月6日—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24年致远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西方语系“茶•宴•壶”——江浙地区茶文化调研与国际传播非遗团队赴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和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龙窑烧制技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访谈及对非遗技艺的亲身体验,实践队充分了解了这几项活态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并将发挥自身“多语种+”优势,助力非遗的记、译、传,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国际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家传

吴春艳老师出生于制壶世家,她与丈夫周挺一同开办了一间工作室,一人制壶制杯、一人设计雕刻。吴老师从小耳濡目染,与爷爷一起交流学习,慢慢爱上了这门手艺。谈及在紫砂一厂,吴老师说道:“传承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技艺背后守住的匠人精神。”两位手艺人的女儿还在上大学,她觉得父母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深深地感动并影响了她,不论将来是否从事紫砂行业,她都会发扬这种匠人精神。


吴春艳向团队介绍作品


心传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一间工作室里,几乎坐满了正在学习制作紫砂壶的年轻人。从一位学员处得知,他们大多未来也准备从事这项行业。有的是家族事业,有的是外地慕名前来凭借兴趣学习的。像这样的培训工作室,在宜兴还有许多。一代代匠人在丁蜀镇用心传承紫砂陶制作技艺,他们并没有因时代的节奏加快而放弃传统技艺,而是在洪流中稳守初心


卢伟强紫砂工作室


团队成员与工作室学员交流


业精

紫砂陶刻手艺人曹建伟老师向团队介绍了很多自己的获奖作品,同时展示了娴熟的陶刻刀法。他表示,“陶刻工作,要细心、要谨慎。”“做陶刻时,指甲稍微划到一下,作品就不能用了。”他认为,陶刻的内容要与器具相协调,手艺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及传统文化的底蕴,他自己也希望能够在陶刻上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坚持下去。


曹建伟展示陶刻技艺


彷徨

前墅龙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宜兴现存传统柴烧陶瓷器唯一的龙窑。在与第29代窑烧技艺传承人吴永兵老师对话中,吴老师通过实物介绍了传统柴烧技艺的独特之处。谈到当下,一句“我今年六十多了,是最年轻的传人”道出了对这项非遗技艺传承的深深担忧。前墅龙窑窑火渐熄,器具上的痕迹述说着当年匠人们在龙窑挥洒汗水的日子。


吴永兵与团队成员交流


前墅龙窑内部


前路

为进一步调研紫砂文化的当代发展情况,团队成员探访了宜兴蜀山古南街,这里有制壶大家的故居,手艺人的工作室,也有陈列现代紫砂文创的店铺。紫砂茶宠、紫砂茶杯、紫砂锅……经典与流行元素在紫砂文创中融合,形式多样,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通过与自媒体直播带货的手艺人交流,团队了解到紫砂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与市场情况。如今紫砂制品已经与时俱进地开辟了电商新渠道,相信会有更广阔的市场


古南街紫砂茶宠文创


团队成员走访古南街


互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非遗实践队中还有一名外国友人:来自西方语系的巴西籍外教Victória Almeida老师。她在宜兴成家,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也成为了非遗团队的一员,通过参观走访深入了解紫砂制作技艺与发展现状,并期待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为非遗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Victória老师(第二排左三)与团队成员合影


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Victória老师与团队成员一起溯源宜兴紫砂历史,比较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在巴西,我们更熟悉中国瓷器,而不是陶器。因此,我对中国的陶器技艺与紫砂材质很感兴趣。”她分享道:“当我看到这些作品历史与各类技艺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对话中,她多次表示很喜欢中国陶瓷上龙凤花草的纹样,相信其中蕴含的中式美学会令来自西半球的人们同样着迷。Victória还分享了她最喜欢的一把壶,上面的图案是泥绘工艺,她抚摸着壶身,表示上面的荷花纹样非常美丽,她认为东方文化中“君子”的概念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的艺术灵感,与巴西的艺术理念有相似之处。


团队成员与Victória老师交流非遗文化


Victória老师体验紫砂壶拍身筒


此次实地调研,带领同学们了解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和宜兴龙窑烧制技艺等非遗文化内涵,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与手艺人的匠心精神。此后,课题成员将在其他地区继续开展茶文化相关调研,推出多语种宣传片助力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感受

团队成员黄雨晴:

通过此次宜兴紫砂调研,我们充分了解了紫砂的制作、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切身体验到紫砂壶和紫砂器具的文化价值,在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中感知到了匠心精神。宜兴紫砂让我们体会到了非遗的魅力,期待我们能够助力非遗传播。

团队成员宋博研:

在这次宜兴紫砂非遗文化调研活动中,我扮演了“记录者”的角色。或许正是因为手持相机,镜头下的世界变得更加细腻动人。镜头下,紫砂博物馆中颜色各异的原矿石,回溯了紫砂泥的前世今生;紫砂壶流畅优美的曲线和精雕细琢的陶刻,展示着手艺人出神入化的技艺;前墅龙窑传承人谈及烧窑时认真的神情,传递着他们对这门手艺的独特情怀和坚守。我们用笔尖和镜头,倾听人与壶的故事,发掘背后的文化底蕴,向世界讲述宜兴紫砂,为非遗文化传播贡献青年力量。

团队成员龚媛:

此次调研活动中,我跟随团队一起来到宜兴探索紫砂非遗文化,在四天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参观博物馆、走访手艺人、探访窑址,我切身地体会到了紫砂工艺的精巧与非遗手艺人的匠人精神,也更加真切地希望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作出一份贡献。

团队负责人孙伊婷:

此次宜兴紫砂的调研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从前期的背调统筹到后面的实地参访,我们一步步走近紫砂,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紫砂壶,接触到了很多用心做壶的手艺人,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非遗技艺的坚守和热爱。其中窑烧技艺传承人吴永兵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说只有多烧才能烧出好的东西,烧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烧窑的工作很累很苦,但他却一直坚持到现在,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希望能够为中国非遗的海外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稿丨马金萌 钱雨菲 杨奕菲 孙伊婷 黄雨晴

摄影丨宋博研 龚媛

视频 | 宋博研 潘玥彤 龚媛

排版 | 孙伊婷

审核丨张礼骏 景飞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