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法院与欧洲人权法院在阿塞拜疆“拉钦走廊”的临时措施:亚美尼亚是否能将平民通道用作军事用途?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国际法院与欧洲人权法院在阿塞拜疆“拉钦走廊”的临时措施:亚美尼亚是否能将平民通道用作军事用途?


编译:杨弘道 广州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初审:张孟雪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研究生

终审:徐奇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努兰·穆斯塔法耶夫(Nurlan Mustafayev)

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国际法律事务顾问

阿塞拜疆外交学院国际公法讲师

声明

本文原载于法律确信博客(Opinio Juris),题目是“国际法院与欧洲人权法院在阿塞拜疆“拉钦走廊”的临时措施:亚美尼亚是否能将平民通道用作军事用途?”(The ICJ and the ECtHR’s Provisional Measures in the “Lachin Corridor” in Azerbaijan: Can Armenia Use the Civilian Passage for Military Purposes?)。限于篇幅省略脚注和注释,译文谨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平台和译者观点。如需原文,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获取。

正文







位于阿塞拜疆境内“拉钦走廊”的持续危机是2022-2023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冲突的热点之一,这重新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该冲突的关注。作为 2020年11月签署的三边声明(结束亚美尼亚-阿塞拜疆"44 天战争"的停战协定)的一部分,阿塞拜疆承认“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与亚美尼亚之间的联系”,并承诺保证通过阿塞拜疆境内80公里的公路(“拉钦走廊”)而到达卡拉巴赫地区的“公民、车辆和货物”的安全。该地区居住着大多数亚美尼亚人。拉钦走廊在2025年之前一直由俄罗斯维和人员控制。

2021年初开始,局势愈加紧张。阿塞拜疆指责亚美尼亚通过民用拉钦走廊从亚美尼亚向卡拉巴赫运输武器和伪装士兵以及非法采矿出口,反之亦然。据称,自2022年12月12日以来,在阿塞拜疆政府的容忍下,生态活动家开始抗议俄罗斯控制的检查站附近卡拉巴赫地区的非法采矿活动。报道指出,抗议活动开始后,亚美尼亚还关闭了与阿塞拜疆的边境,不允许亚美尼亚人沿走廊旅行,并指责阿塞拜疆“封锁了卡拉巴赫的12万亚美尼亚族人”。尽管事实存在不确定性,但可以明确的是,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自12月初以来,只有俄罗斯维和人员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车辆使用该通道将人员和物资运送到卡拉巴赫,反之亦然。现在对于与军事活动有关的人员和货物的控制变得更加严格。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发表声明,“呼吁双方通过对话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实现自由和安全的行动,保护人权,避免对平民造成不利的人道主义影响。”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均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请;同时,亚美尼亚向欧洲人权法院申请临时措施。


悬而未决的国家间案件

这些临时措施应该在两国在国际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就《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和《欧洲人权公约》向国际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提出对等申诉,应在这一更广泛的背景下看待这些临时措施。双方指控亚美尼亚在 1991-2020 年期间占领阿塞拜疆卡拉巴赫地区和邻近地区,违反了国际法和人权法,包括军事占领、种族清洗、财产权、人身安全等。


预防措施

欧洲人权法院

2022年12月21日,欧洲人权法院颁布临时措施。其中,阿塞拜疆需要“在其管辖范围内采取一切措施,确保亚美尼亚需要治疗的重病人士及其他无住所或谋生手段的人安全通过拉钦走廊。”

欧洲人权法院并未接受“畅通无阻”或“清理道路”的论点,而是将其措施限于“安全通行”。其中有本质区别,因为三方声明并未构想拉钦走廊的“自由”流动。因此,欧洲人权法院的措施仅针对人口中的可能受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

欧洲人权法院也没有相信阿塞拜疆所谓对通道控制的一面之词,认为“阿塞拜疆目前对拉钦走廊局势的控制程度尚存争议”。由于俄罗斯控制着该通道,而亚美尼亚对卡拉巴赫的部分地区实施有效控制,欧洲人权法院似乎不清楚究竟是哪一方控制了该通道及其进出。


国际法院

亚美尼亚申请三项临时措施请求:(1)停止策划生态抗议活动;(2) 不受干扰的自由活动;(3) 恢复燃气供应和其他公用设施。

2023年2月22日,国际法院通过了临时措施令。虽然它拒绝了第一个和第三个请求,但部分满足了第二个请求。国际法院认为,阿塞拜疆应“采取一切可用措施,确保人员、车辆和货物沿拉钦走廊双向畅通无阻”,这部分反映了三方声明第6条的内容。

国际法院并未接受“封锁”的概念,而是选择拉钦走廊沿线的“活动中断”作为分析基础。它没有将这种“活动中断”归咎于冲突的任何一方。

其次,虽然国际法院在其无法弥补的损害分析中将其决定重点放在第5条 (d) 和 (e) 款上,但它发现亚美尼亚根据第2条和第5条声称的“至少部分权利”是可信的。这些似是而非的权利包括在国家边界内自由迁徙和居住的权利、离开任何国家(包括自己的国家)和返回自己国家的权利,以及享受公共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权利。

国际法院论证说,第5条 (d) 和 (e) 项下的似是而非的权利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活动中断”造成的损害能够对它们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保护此类权利的紧迫性需要法院在最终决定之前采取临时措施。据此,它下令在拉钦走廊“畅通无阻”,以保护这种看似合理的权利,拒绝“畅通无阻的自由行动”的要求。专家和媒体的分析通常忽略了这一关键差异。

阿塞拜疆还请求采取若干临时措施,下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塞布廷德法官、肯尼迪·基斯法官和尤瑟夫法官分别发表声明,

以各种理由表示不同意这些命令。


安全通道与畅通无阻

欧洲人权法院和国际法院在各自的提出的临时措施中使用了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安全通道”和“畅通无阻”)。从文本上看,国际法院的命令范围似乎比欧洲人权法院的命令更广泛、更宏观。欧洲人权法院具有自2001年以来处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冲突的丰富经验以及完善的解释行动自由的判例。这可以部分解释不同术语的选择和定义中的例外情况。

不管这些文本差异如何,国际法院的临时措施对阿塞拜疆规定了积极和消极的义务,即不得对公民(平民)、车辆和货物施加“任意的障碍”。因此,如果进入者是平民且货物是合法的(例如非武器),阿塞拜疆当局不能拒绝或阻止其进入(拉钦走廊)。此时对临时措施的解释应为避免对平民造成不利的人道主义影响。

国际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临时措施的共同点是,他们没有设想拉钦走廊内不受限制的自由行动。例如,这些措施并未授权亚美尼亚平民、车辆和货物将走廊用于军事目的,比如说违反国际法以运输士兵和武器。它特别提到了“拉钦走廊的民用交通”,这可以解释选择“畅通无阻”而不是“自由行动”的理由。有趣的是,三方声明中,阿塞拜疆语和俄语中的“公民”一词与“平民”进行了互换使用,这体现了声明签署方的意图。

将国际法院措施中的“畅通无阻”的说法视为“自由行动”不符合任何合理的法律解释规则。法院本可以使用“自由”一词,但选择了“畅通无阻”,这并非偶然。它使用“障碍”一词来描述行动自由被不当中断或阻碍的情况。在法院看来,迁徙自由不是绝对权利,根据国际法可以有合法的限制。向外国士兵和军事物资授权行动自由是一种牵强的解释,超出了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和《欧洲人权公约》两项公约规定的范围。将外国军队在未经主权国家同意的情况下进入他国领土的行为合法化,将导致荒谬的结果。这种军事目的也违反了不干涉和不使用武力的国际法原则,不受行动自由的保护。国际法院的措施和用词选择部分反映了这种做法。

考虑到该通道的主要民用目的,这些措施没有限制阿塞拜疆当局机构行使合法控制权来检查人员、车辆和货物,以防止士兵和非法货物进出。因此,两个法院颁布的临时措施都应在禁止任意干涉平民行动自由的背景下加以理解,在这一复杂的法律案件中,应与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相平衡,如国家安全、自卫权等。

在实践中,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这些措施的解释和执行。例如,与欧洲人权法院的措施不同,国际法院未能完全解决俄罗斯维和部队对于通道的“控制”问题。虽然它提到,根据三方声明,该安全通道“将继续处于俄罗斯联邦维和部队的控制之下”,但它没有详细说明俄罗斯维和部队作为通道的实际控制方负有什么义务。考虑到俄罗斯军队驻扎在该通道并设有许多检查站,这一遗漏令人费解。


亚美尼亚在卡拉巴赫的持续军事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法院并未充分考虑亚美尼亚对阿塞拜疆-亚美尼亚边境和卡拉巴赫境内出入境的控制。根据国际危机组织的估计,在2020年战争结束后,约有12,000名亚美尼亚士兵仍留在阿塞拜疆的卡拉巴赫地区。阿塞拜疆也正式声称卡拉巴赫境内有10,000名亚美尼亚士兵。最近流出的视频还表明亚美尼亚在卡拉巴赫仍有的军事基地及军事部队。国际危机组织早些时候的报告指出,“亚美尼亚和事实上的亚美尼亚-卡拉巴赫军队合并在一起,亚美尼亚方面提供所有后勤和财政支持,以及弹药和其他类型的军事装备。”这种情况在2020年战争结束之后并没有改变;相反,这种军事依赖和融合明显增加。这些因素对于确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理论上和事实中对该通道的控制程度以及各自执行临时措施的义务至关重要。


地雷和流离失所者的返回

阿塞拜疆的临时措施请求要求国际法院命令亚美尼亚不得利用拉钦走廊运输和埋设地雷和诱杀装置,因为亚方的意图和目的是阻止阿塞拜疆国内流离失所者返回这些地区。

虽然国际法院对“一项将某个族裔群体赶出特定地区并阻止他们返回的政策可能会影响《消除种族歧视公约》规定的权利”的论点表示同情,但它并没有特别将其与地雷联系起来。法院认为,该公约没有对亚美尼亚强加义务使其采取措施使阿塞拜疆能够进行排雷或停止和制止埋设地雷”。可以说,国际法院的想法是,该请求更符合国际人道法所规定的内容,而不是《消除种族歧视公约》。并且,阿塞拜疆所请求的措施在没有直接和实质性种族歧视证据佐证的情况下,其主张的看似合理的权利很难受到保护。


解决方案:可预测的规则和无懈可击的平民通道

“拉钦走廊”作为阿塞拜疆领土的一部分,可以被描述为亚美尼亚平民、车辆和货物进入阿塞拜疆卡拉巴赫地区的临时免签证制度的一部分。它不是域外走廊,因为亚美尼亚和俄罗斯对于该地区没有任何主权可以主张。阿塞拜疆的国内法律应适用于该通道。阿塞拜疆的军队、警察、海关和其他机构尚未开始对人员和货物进行检查。据称,俄罗斯维和部队代表阿塞拜疆在该通道以及在卡拉巴赫行使这一职能。

然而,拉钦走廊的通行规则不明确是造成这一国际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潜在的滥用并带来更多的可预测性,阿塞拜疆应该发布透明的通行规则。阿塞拜疆应明确规定哪些人不能使用通道(例如,士兵、军事承包商),并确定禁止携带的货物清单(例如,武器、军事装备、地雷等)。这将消除任意使用通道的行为,并防止对平民造成不利影响。

为缓和紧张局势,还可以在两国边境建立边境管制,包括带有摄像头和扫描仪的智能哨所系统。智能系统将确保实现这两个关键目标:首先,它将确保通道仅供民用——满足卡拉巴赫区域亚美尼亚人的合法需求;其次,它还将保证不通过该通道运输军用物资——以满足阿塞拜疆的安全关切。


感谢观看,欢迎关注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图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眼看南海”由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徐奇副教授及其团队运营,旨在介绍和分析国际法和南海问题有关的信息动态和名家学说
联系邮箱:xuqi2019@jnu.edu.cn

欢迎关注、转发或分享朋友圈,如需转载独家刊文请注明“文章转载自法眼看南海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法眼看南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