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书评

青苗法鸣 2022-10-02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编者按:季风是大航海时代的最初动力,也代表着古典时代的航行和生活方式,与此对应的“蒸汽”则预示着西方世界“破坏与革新”力量的强势介入,这种介入的表现就是西葡两国的船队开始出现在印度洋的海面上。本书介绍了印度洋地区文明在西方入侵下逐渐衰落的历史,而本文作者在对我们导读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见解与感悟。


作者简介

王思雨,女,吉林长春人,现就读于南开大学法学系,大二本科生,对于书评的任何内容,非常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中,希望前辈们不吝赐教。


一开始面对书名,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记载某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简史,再加上“帝国”二字的描述,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上升了几个层次,是传记?是典籍?是纪实?心中充满了疑问,但是细细阅读这本书发现,它通过对历史关键人物的描写,加之每篇小而精巧的文字,透过各自的时代横截面,串联起历史演变的脉络。不知怎的,每一次的阅读都感觉是一段评书在眼前缓缓上演:每一场的开始由几行“定场诗”进入表演,作者对于这小小几行文字的选择极为精妙,其内容对于下面故事的讲述有着高度的契合;而后开始正式表演,以叙述和介绍的形式向我们客观描述真实的历史;刚要饶有兴致想更多的知道细节的背后,作者的篇幅却告诉你“预知后事如何,请听我下回分解!”,不由得暗暗思索:不尽兴、不尽兴,但是说不定在几十页过后的文章中,又出现了某个人名、某个地点,让我的思绪一下又回到了几天前读这本书的场景……读这本书本身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但是读书的过程也是自己今天与昨天的对话。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书中世界一隅的斗转星移、潮起潮落;生命的更迭,鲜花的盛开与凋谢;高山之上垂直的自然带、深海之里金字塔式的食物链……也有群居与氏族、部落与国家;法纪严明的军队、盗亦有道的强盗;现代文明之下的法治社会;宗教世界之中的终极偶像……这所有的一切,即使那么的无情亦或是匪夷所思,但又是那样的真实与鲜活。


但无论是欧洲的“发现者”还是印度洋地区的“被发现者”,他们所追求秩序的天性,不仅是自身存续的基础,也是万物共存的前提。暂且我们尚不思考与猜测这个世界的“最初因”与“最终果”,因为即使是最睿智的猜测也不会比最愚钝的思考高明太多,但是在这本书的抽丝剥茧下,我渐渐看到,即使是在最为凌乱与最为混沌的结构体系下中也有存在构成秩序属性的元素,透过亿万记忆碎片和历史痕迹去审视有关秩序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去思考:我们为何永远无法超越秩序?


一、秩序1.0:占有秩序


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两个国家大力开拓世界疆域时,欧洲的其他国家并没有将视野转移至印度洋领域,因此在探险回报思维的驱动下,西葡两国开始谋取对地理大发现成果的排他性质的占有。在一系列教皇授予与双边条约的规定下,印度洋领域的绝大部分权利都被西葡两国垄断性占有。


西葡两国在占领印度洋领域后对于海洋的态度截然不同:如果说葡萄牙是通过控制贸易来实现其自身对于印度洋领域的管辖,那么西班牙便是通过殖民掠夺而残酷地完成财富积累。在这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殖民掠夺这简单四个字背后究竟是多么的血腥,历史书中也许只是轻描淡写地草草写过,但是这本书里作者仿佛将历史的荧幕搬到我的面前,几次都差一点无法继续阅读。


建立一种,非常少见的强大凝聚力,要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文化共同塑造,苦难、欣欢、鲜血、新生一同熔铸,还要有无数双抬头看过那圆月的眼眸,无数滴破碎山河间哀泣的泪滴,无数颗落入泥土的汗珠,无数柴扉升起的炊烟,无数光临过这片土地的雨雪风霜。一举毁掉它,并不简单,但一点点销蚀它,却又没那么难、一点点撕裂他们的,同构造他们比较起来,大多是极小时间跨度里的细小的点滴,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真实地改变了“他们”。


说回关于占有秩序,一方面只有西葡两国能动地享有对于海洋的利用权利,尤其是在葡萄牙所发现的东方航线沿线区域——即包括整个非洲以及印度洋,这种排他性的独享权利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海洋权利的地理范围要么在变小,要么局限于地理大发现之前,在未经西葡两国的允许下,各国都是没有权利使用或者参与由西葡管辖下的世界航道,也就不可能完成海上贸易,因此,西葡两国对于占有秩序的修订把控了对印度洋乃至整个世界海洋的占有。


二、秩序2.0:自由秩序


近世以降,西方世界以其强大综合实力,冲击了地球上每个角落,荡涤了世界其余地方的古老秩序,蛮横地撕掉其尊严。它甚至在除了印度洋领域的非洲之外,甚至在美洲、大洋洲等地进行残酷种族清洗,以致活动在这些孤独世界的古老主体的一切活动痕迹,几乎荡然无存。西方世界这种以实力开道的强权,确实为自身赢得了无与伦比的说服力与话语表达权。以致,一度成为他者楷模。尤其,其思想力量在铸就西方繁荣中的角色作用,时常有被后发展国家中某些主体神化之嫌。


荷兰的出现,将西葡两国在印度洋领域的绝对控制下的严密封锁,逐渐撕开一个缺口——荷兰成功建立了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东印度公司,寻求通过国家权力保障荷兰的商业活动。此外,由于西葡两国虽然在形式上似乎瓜分了印度洋,但是由于自身的海上力量以及国家实力的限制,不能完全对海洋进行有效的管控。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课堂上所学习的格老秀斯(而且偶然记起他就是荷兰人啊!!)有关于自然法的观点,我觉得完全可以解释当时的执政者的所追求构建的自由秩序:印度洋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对于海洋的使用是一种社会现象,遵从海洋的自然属性才是合理的,因此海洋应当是开放与自由的,此时如果仍在西葡两国实质控制印度洋则会违背贸易自由与航行自由。而这种自然法的观点,不仅对西葡两国占有秩序的冲击,更是对荷兰逐渐堂而皇之在印度洋沿岸行进的理论依据。


逐渐,西葡统治力量摇摇欲坠,历史的季风开始转向荷兰。但是荷兰控制印度洋地区后,并不谋求独有利益,不像西葡两国绝对把握,而是逐渐建立一种强大的自由商业体系,并不限制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行动,以此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此时即使面对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英国,荷兰人的态度也不是打压与限制,甚至会签订协议让英国获得亚洲香料的部分输出权,在这种自由秩序下,排他性的完全管辖秩序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海洋是自由的——至少印度洋地区大部分的蓝色水域是自由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国家仍受到“宗教秩序”的引领,宗教是人们忘却现实苦难与人生无奈的一种方式,他将人们的希望投向一个超越于现实的彼岸世界的美好的天堂,从而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与社会制度的稳定,在当时他们所认为的复杂的现实世界,人类绝大多数的迷失和不解,或者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距离似乎也只有用宗教来依托,向其他国家宣扬或者“灌输”本国的宗教信仰的希冀,有时看起来甚至比得到某些物质财富更受鼓舞。


三、秩序3.0:霸权秩序


像任何一种物种一样,周期是无法拒绝的,人类的观念或理论也无法逃脱这一宿命。退场和谢幕终究会如约而至,宗教的辉煌统摄也进入了下一个历史时空……

即便步入现代,直接殖民掠夺的残酷手段让人唾弃,但是对于殖民主义的方式仍然没有终止。“数以万计的纸张飘扬在空中,犹如天空降下书本、泪水及血滴……”有些话果然还是要特定的人说出来才能更具感染和表现力,如奋击黄钟,如利刃剖心。当我知道上述这句话出自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时,才一凛而正色。上述的句子与书中的描写一样,抽象的语言结合历史图景和真实影像,于是每一个字开始张嘴哭泣,被洇透的纸面上是鲜红的血与透明的泪,是付诸一炬的痛苦绝望,是逼仄世界带来的恐慌,是哀伤无助、徒劳愤怒的脸庞。


教皇在世俗世界中的权威逐渐寿终正寝(毕竟浅显的来看书中对于“祭司王约翰”的提及率从刚开始每节至少五次的出镜率,逐渐在后面渐渐成为“配角”)民族国家成为在国际社会中很重要的行为体,因此渐渐地,宗教对于国民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人们还是愈发感受到“主权”的深刻内涵,尽管在古代时期人们对于主权观念的意识极为淡薄,但是其实很多国家都在或多或少在印度洋范围内行使着类似于主权管辖的行为,对于此前的自由秩序产生思考:海洋即使自然资源,但是总有枯竭的一天,为了维持印度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因此此时需要构建一种自身国家是主导地位,但其他大国只是在霸权国的海洋规则下进行贸易、战争、殖民等行为,而其他被涉及的沿线国家只是被赋予极少一部分的权利处于边缘位置的秩序,相比前两种秩序,更加符合时代的脚步。


英国逐步挑战着葡萄牙与英国的海上地位,而在这种“更高级”的秩序构建中,英国最终找到了取胜之道,在对于印度洋群雄逐鹿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法国这些曾经的执牛耳者,被英国全部打败,正如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课上所讲到的那样“对意识形态的判断标准才是意识形态”,我想,秩序本身并非意识形态,而对于历史决策者而言,在此刻,在当下,对于采取何种秩序的思考与判断的意识形态的选择,让时代的后者——现在的我看来,仍是十分钦佩的,可见秩序的构建对于一个区域兴替过程来讲都是显得十分重要的。


对此,简单且不成熟地以三个图表示,在这本书中我所看到的对于印度洋地区秩序的演进过程,如果说整个圆圈是对于印度洋区域秩序构建,那么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出其逐渐秩序演进的独特光辉,如图 1。由此,我便得到一个奇妙的结论——无论何时,在人类社会中,秩序是永恒的秉性。


图 1  1.0—3.0秩序:印度洋秩序的演进


:自身国家权利秩序范围

:其他大国权利秩序范围

:涉及小国权利秩序范围


在我看来,无论是占有秩序还是自由秩序亦或是霸权秩序,他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执政者所竭力构建的一种法治秩序,当局者绞尽脑汁希望构建一种能够保障国家以及自己所掌控的印度洋地区的长治久安与经济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物质以及精神文明的蓬勃向上,只不过从书中的结果看来,有的所构建的法治秩序“寿命长”,有的“寿命短”罢了。很显然在法理学的研究当中,法治始终是一个隽永幽远的领域,在围绕法治所形成的各个命题里,法治秩序又是最为引人入胜的。它关乎的是藉由法治而确立的秩序情境下的生活状态与图景,包含的是对人们美好和良善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从混沌到蒙昧,再到文明时代,我们始终有一套基本适宜的调控方式来实现群落或社会的自我控制,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天然地内蕴着秩序化的需要,秩序是人类社会首要的前提性条件,是法治这一政治实践方式指向的终极结果,而有了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的加入,法治所追求的秩序获得了正当的价值意义。当我们打开上帝视角发现:随着时间的前行,法律逐步“走进”了人类社会。似乎近几个世纪以来,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方式之一,已经占了绝对的上风……


而对于上述这种结果的发现的过程,并非其他历史书或者法律读物那样,“生搬硬套”地涂鸦式告诉我这个秩序是什么,秩序应该是什么的“硬核思想”,作者用一个个的看似较有独立性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当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当时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至于可以从书中发现什么,那便是读者自己所提交的试卷了,也许可以是“地理大发现为非洲带来了真正的文明”的判断题,也许可以是“欧洲干预和亚洲回击的历史由什么组成?A.暴力B.勇气C.腐化D.缄默”的选择题,也许可以是“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如何充分经受住考验”的简答题,也许可以提交白卷,这完全是自己探索而不受拘束的过程,每个小节的篇幅的限制,使得不必一口气将书中全部内容一次看尽、看透,这样便还有着一些期待与偶然,这种“转头就抛”的遗憾,便成为了在以往一成不变的读书模式中,一点细细且粼粼的波纹。福楼拜将文学的幻梦比作戴着羽毛帽子的吟游诗人,在乳白色的海上航行。历史幻梦亦如是,只是他显得更加真实可触。今天作为读者的我们与历史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时空面纱,好的历史作品正如一阵香风轻轻吹起面纱,让眼前的奇景更加撩人。优秀的历史书籍应当是“大家写小书”,“大家”能保证历史写作的严谨程度与质量,而“小书”则方便像我这些“站在历史门外”的读者进门,细细阅读发现,显然,《季风帝国》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做到了。


《季风帝国》在讲清讲好已过去的故事的同时,写下与未来有关的续章,把早已远去的、几经遗忘的人们迎了回来,送到人群当中,这时我倒希望人世间真有灵魂,这样他们从一声迭一声包含深情的呼唤中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相反,人们争先恐后的来到他们面前,轻轻在他们的衣襟上别上一朵小花。正因人力难以追及,所以时光飞逝除了残酷,反而有一种无以言状的美感,特别是像《季风帝国》这种跨越几千年、有足够长的历史可回望时,厚重如山、磅礴如海的美感会让人呼吸停止、头脑发木。尽管结尾稍显仓促,所描绘的范围大范围内仅局限在大洋西侧,即使隔着冰冷的电子屏幕,但我的眼神不知多少次留恋在那些古老的、沉默的,或许还是伤痕累累的灵魂,我似乎能够想象到他们曾经是如何与家人、好友生活,而读书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文学之美,更是人类生活、历史伙伴和忠诚的记录者,是空茫时空里错肩而去却尤有余温的回眸,是远去者回荡的足音。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在书中我感受到了印度洋沿岸的人们善于唤醒沉眠的遥远灵魂,为千年来与非洲各民族相依相伴的意象、精神送去崭新的生命力。或许曾经有一片为文学、文明准备好的埋骨之地,但印度洋沿岸地区的人选择催新发芽,直到尘土之上簇锦花团,生机勃发。而这本身也是一份来自先祖的礼物,有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的邮戳。总有一些存在,能让数千载的印度洋地区各民族跨越时空,同回首、共凝眸。



征稿启事

青苗法鸣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和专题征稿

一、长期征稿:

主要推送法学、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类、思想类稿件,体裁不限,论文、时评、书评、影评、案例分析、译文等皆可。

以来稿质量为采用之标准,欢迎篇幅适中、论证详实、观点独到的稿件,来稿字数原则上不少于3000字。不对作者身份做要求,鼓励本科生练笔发声、交流进步。

为规范用稿,提高编辑质量和效率,来稿请以Word文档通过附件发至投稿邮箱:qmfmbjb@163.com,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投稿青苗法鸣”,邮件正文中附上150字内的作者简介(内容不限,需包含作者姓名等基本信息,亦可附上照片)。对于所收稿件,我们会尽快安排评审,并在3天内回复审稿结果。


稿酬等详情请点击:稿酬有多好?够买一箱钟薛高!


二、专题征稿:

1.针对本次的短期专题征稿,我们将对收稿文章的基础稿酬提高200%,激励性稿酬不变。收稿的质量要求仍保持不变。务必在来信标题中注明“投稿青苗法鸣+专题征稿+xxxx”。期限及文章要求请点击:投稿,一键擦亮你的520曝光值

2.本轮专题征稿聚焦的主题

1) 民法典时代的民法学术与实务

2) 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法律问题

3)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4) 同性情侣同居期间的人身与财产关系

5)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法治建设史

6) 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法治发展

7) 以骑手为例的新型劳务(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

8) 离婚冷静期适用的理论与实务分析


本文责编 ✎ 清风

本期编辑 ✎ Ben



推荐阅读

“软强制”的疫苗接种,你“被自愿”了吗?

一位人大教授的人大入学记

认真对待“成立却未生效”的合同

一篇读罢头飞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制度是信仰的外观设计—《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

联系我们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