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IT原创】长三角经济走廊大设想: 寻找G60科创走廊之后的下一个发力点?

任新建 华略创智 2019-07-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与新型智库零距离

作为中国目前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一体化成了今年最热的区域概念之一,也上升为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几件大事把这一区域推向了年度经济热点。包括:4月26日,大大关于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批示;6月1日,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实施……


还有一件事儿不能不提—— G60科创走廊的快速推进。


这一走廊发轫于上海松江,成型于沪嘉杭合作,经过不断升级扩容,目前已拓展至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覆盖面积达到7.62万平方公里,区域内人口4900万人,GDP总量4.86万亿元,分别占长三角的21.2%、22.3%和24.9%,成为长三角跨区域产业合作的典型样本,深受沿线城市欢迎。


G60科创走廊的成功,折射出我国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注重一城一地内部配置,转向跨城甚至跨省配置整合。由此,将带来区域竞争格局的重新定位和塑造。谁能够拓宽产业发展的地域视界,在更大程度上整合要素资源、构筑产业优势,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审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版图,以G60科创走廊为代表,以上海为辐射中心,几条产业骨架已经呼之欲出,将成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关键支撑。


借用亚洲开发银行创造的经济走廊概念,本文尝试对目前长三角正在推进的经济走廊进行分析,并尝试以上海为起源梳理出几条长三角经济走廊,推动各类经济要素沿走廊集聚布局,放大上海要素资源辐射能力,构筑长三角产业跨区域发展大格局。


  01  

G60科创走廊:科创背景下的长三角新兴产业增长极


G60科创走廊已经从设想变成现实。本文仅略作分析。这一走廊的诞生,既顺应了大势,也体现了诉求,更把握住了机遇。



大势是什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着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上海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并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上海作为龙头城市主动服务长三角意识的显著增强……


诉求是什么?在G60科创走廊提出之前,松江正面临新旧动能转换阵痛,原来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随着外资企业大量西迁,经济增速滑坡明显,新方向亟待明确,新动能亟待培育。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加速,各城市与上海接轨诉求强烈,但普遍缺乏接轨的核心抓手……


机遇是什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各类资源要素正突破市域、省域界限,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加速流动、优化配置;各城市产业发展正在从同质竞争转向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的长三角产业大格局加速形成……


目前, G60高速公路沿线已经布局了一批重大产业和平台项目,包括正泰电气、科大智能机器人总部、修正药业、海尔COSMOPlat平台、小米生态链华东区总部、5G科创谷、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昔日的高速通道,正快速变身为创新要道、产业廊道、金光大道。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G60科创走廊要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动能,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加快集聚高能级创新要素。既冠以“科创”之名,高能级创新要素的集聚必不可少,而这也正是G60科创走廊的先天短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G60沿线已经布局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平台,要素集聚态势初显。


但作为新兴的科创集聚带,和美国硅谷、以色列、日本筑波科技城相比,高能级科创资源要素仍然不够密集,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等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缺乏,高素质创新人才总量不足,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各类资本集聚不够,重大创新成果的本土产出还不够多,还不能很好满足走廊内各类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


下一步,要在继续加快落户重大产业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浓度和创新密度的提升,发挥好松江大学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各类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加快集聚高能级创新要素,积极争取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落户,显著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带雨林”。


二是建构一体化资源配置机制。随着G60科创走廊的跨省拓展,要素资源的跨区域配置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各地发展的竞争和对优质要素资源的追求,往往导致资源难以跨区域优化配置,甚至出现资源错配。


要立足科创走廊建设大局,建构起一体化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把要素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要素的价值在整个科创走廊上发挥出来,实现重大产业特色布局或产业链布局、科技人才、科研机构和各类资金跟随产业布局,推动科创走廊协同发展、联动发展。


三是在制度创新方面积极作为。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第一个跨省经济走廊,在整体发展中必然涉及到两省之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差异。为此,必须打破传统地方行政区划分割,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特别是跨省协调方面的制度创新,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跨区域合作组织架构、规划统筹、管理、土地开发、资金运作、招商引资、利益分享、政策共享、沟通协商和风险共担等方面机制,推动政策优势叠加、制度融合放大,创建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市场运作的联合开发新模式。


  02  

G50绿色智造走廊: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的智造走廊


G50绿色智造走廊,是基于G50沪渝高速设想的又一条经济走廊。这一走廊由湖州最先提出,以沪苏湖高铁建设为契机,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目标是打造一条上海至湖州的高端产业发展带,并沿G50西向拓展至安徽宣城、芜湖、安庆、湖北黄石、武汉、宜昌,最终到重庆。


湖州山清水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样本城市。2005年,当时还是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大大,就是在湖州安吉的天荒坪镇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走绿色发展之路,从此成为湖州的执着追求。

 

湖州安吉天荒坪镇余村


特别是,沪苏湖高铁的开建,将湖州与长三角龙头上海的距离,从两小时一下子拉近到只有半小时,接受上海各类要素、资源、产业和非核心功能辐射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


自上海青浦出发,沿G50梳理点上布局,可以发现,诸多潜质已经为打造这一绿色智能走廊奠定了扎实基础。


青浦区因淀山湖、东方绿舟等景点,向来是上海生态环境最美的区之一。近年来,华为研发基地、北斗西虹桥基地、哈工大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纷纷在青浦布局,不仅预示着科技创新资源向生态优美地区配置已成为潮流趋势(华为在东莞的基地,同样选址于风景优美的松山湖地区),也为G50沿线贴上了绿色智造的鲜明标签。


青浦以西,G50北侧,是苏州市吴江区。拥有吴江科创园、苏州湾科技城、新型半导体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中鲈国际智能物流科技园等一批智造园区,近年来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工业升级发展,加快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协同中心,未来三年每年智能工业投入不低于100亿元,引进工业机器人超过1000台(套),机器人密度超过100台/万人。


G50南侧,是湖州市南浔区和吴兴区。前者正集中精力发展信息技术、物联网、机器人等产业;后者正扎实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品牌+”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物流等产业发展。


再看湖州市本身,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智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正加快绿色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谋划建设南太湖绿色发展新区,争创践行“两山”理念先行示范区。


G50沿线的点点布局,无一不体现着绿色、智能的特色,打造绿色智造走廊,顺理成章。这既可以展现G50沿线城市江南水乡、生态优美的特点,又能够依托优美生态,加快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身体力行率先推进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这一走廊,还可以理解为对区域发展理念的一次升级,推动整个G50沿线从粗放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



但仅有理念还不够,G50绿色智造走廊要从蓝图转化为现实,还要在三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是确立最高标准。“两山论”的价值在于,不仅指出了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也明确提出产业发展必须考虑到生态保护,生态优先成为核心发展理念。G50绿色智造走廊,首先要为区域发展确立最高的绿色标准。G50沪湖段要率先打造成为中国最高标准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并争取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引领中国区域发展模式变革。


二是甄选优势产业。并非所有产业都符合绿色发展标准、属于智能制造产业。就像当年的天荒坪镇余村,在放弃高盈利的石灰岩开采、恢复绿水青山、并将其变为金山银山的路上,村里产值一度下降90%以上,甚至出现徘徊、迷茫、甚至争执。在产业选择中,必须树立高门槛,依托G50沿线产业基础、生态特色、未来导向,仔细甄别合适的产业,真正打造出G50的绿色智造品牌。


三是放大辐射效应。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承担更大的功能,才能获得更大的认同;只有获得更大的认同,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G60科创走廊,能够从松江概念上升为长三角战略,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抓住机遇加快拓展延伸,放大辐射效应,及时推出沪嘉杭的2.0版本和涵盖三省九市的3.0版本。每次拓展都是一次能级和影响力的提升,要素资源聚合能力大大增强。


G50湖州向西,走势与长江经济带开始吻合,沿线同样是以制造业见长的安徽宣城、芜湖、安庆三市,以及黄石、武汉、宜昌,最终到达重庆。特别是,武汉、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两个重要枢纽节点,人才储备丰富、产业基础扎实。要在加快推进G50沪湖绿色智能走廊建设的同时,提前谋划延伸至芜湖的2.0版本、到武汉的3.0版本、以及到重庆的更长远考虑,争取让更多伙伴加入G50走廊,把绿色智造理念拓展到整个G50,打造中国的绿色智造大走廊。


  03  

G42新兴产业走廊:打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带



在长三角,如果要找出一条产业基础最扎实的经济走廊,非G42莫属。这条走廊从上海的嘉定出发,逶迤向西偏北而行,一路经过昆山、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再到合肥、武汉,最后到达四川成都。


仔细查看一下这条走廊沿线城市的产业特点,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制造业非常发达,经济基础扎实雄厚。


嘉定,上海的汽车重镇,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六个重要承载区之一,正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高性能医疗设备、汽车智能化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及物联网等新兴产业。


昆山,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知名的台商集聚地,拥有4000多家台资企业,利用台资总额占苏州的半壁江山,涉及行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民生用品、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特别是,作为昆山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从电子基础材料、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显示器到整机生产,构成了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


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早在1983年就被称作苏锡常都市圈,三市GDP合起来占江苏近四成比例,不仅制造业发达,而且人居环境优美。


苏州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拥有知名的苏州工业园,苏州园林更是闻名天下;无锡是中国的制造业名城,也是中国物联网的发轫之地,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常州是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优势明显,人居环境国内名列前茅。


南京、合肥、武汉,三个省会城市,在先进制造业和要素资源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更是不必多言。


因此,依托G42沿线的诸多制造业发达城市,完全有可能构筑起一条新兴产业走廊。这条走廊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齐全,人才储备丰富,特别是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软件、光电等产业优势明显。一旦整合起来,将形成长三角实力最为强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


G60科创走廊、G50绿色智造走廊、G42新兴产业走廊,将构成上海向西辐射联动的三条产业主干道,构成长三角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联动发展的核心脊梁。


需要指出的是,亚洲开发银行在1998年提出经济走廊这一概念时曾指出,经济走廊不仅仅是依托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就可以自然形成,它还需要一揽子的推进措施和政策来确保经济走廊概念得以落实。特别是,跨区域的经济走廊要从概念转化为现实,往往需要经历概念发酵、形成共识、蓝图规划、点上突破、系统推进、全面建成等几个阶段。


目前,G60科创走廊建设方兴未艾,G50绿色智造走廊概念刚刚提出,G42新兴产业走廊尚停留在设想阶段。推进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还需要解决好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整体性规划设计问题。经济走廊建设,整体性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到如何描绘经济走廊的蓝图,理清定位、目标和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来尽可能达成广泛共识、形成普遍共鸣,从而调动所有力量参与经济走廊建设。共识的形成并非易事,即使已经推进得如火如荼的G60科创走廊,共识的真正形成也是在推出2.0版本后。这需要准确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也要解决好共同利益诉求下的资源分配,避免无序竞争。


二是跨区域制度创新问题。目前长三角有国家批复的各类试验区、示范区、试点区等20个左右,跨区域的经济走廊要捏合成一个整体,除了政策的相互借鉴、叠加、辐射外,还需要突破性的制度创新设计,特别是在跨区域的协调、对接、联动、协同方面。比如,经济走廊内部的跨省公共交通,即使距离很近,也往往被视为长途;固定电话也是如此,尽管目前长途话费已经很便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工、接轨,包括断头路的打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跨区域共享;土地、水电气等资源要素价格地区差异的平衡;以及规划、招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联动,政策的叠加覆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创新性的制度安排,逐步加以解决。


三是跨区域资源配置问题。经济走廊上的不同城市和区域,尽管资源禀赋、优势和诉求各不相同,但对于重大项目、优秀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的竞争是同样的。要建立合理机制,解决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重大产业项目,要注重产业链培育塑造;优秀人才和资金,要配置在最能够发挥优势的区域和领域,同时也要能够确保在整个经济走廊内顺畅流动。


四是跨区域利益分配问题。对于经济走廊内跨区域合作推进重大项目,要有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跨区域转移落户的重大项目,以及类似跨区域飞地、托管园区等,要设计恰当的利益分享机制;对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以及共享的重大设施,要有费用的共同分担机制;对于跨区域污染治理、防范等,要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等等。


五是跨区域协调机制问题。经济走廊建设往往没有最上层的体制机制安排,区域间的协调更多通过平等协商来推进,如设立联席会议、建立诸多成员共同参与的委员会等。要建立高效顺畅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制度联动创新问题、项目资源分配问题、利益共享问题、损害补偿问题等。


结语: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在快速推进,但在产业层面,长三角各城市长期同质竞争,产业结构雷同性高、互补性弱。如何跳出同质竞争的陷阱,促进产业和要素资源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优化配置,在适度竞争的同时,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或许,通过推进经济走廊建设,梳理出清晰的产业脉络,有效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联动发展、共享发展,可能成为一个值得借鉴的抓手。


———— e n d ————

推荐阅读

《腾讯00后研究报告》:00后早已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2018大学毕业生薪酬榜:这些专业月薪不到3K,你拖母校后腿了吗?

大数据迁徙图:逃离北上广,他们都去了哪里?

国家发改委22城营商环境考察结果:上海、深圳不是第一?

当下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区域产业格局大调整......

最新“中国民企500强”出炉,这5个信号意味深长......(文末附榜单)

原创】独角兽VS巨无霸——长三角企业竞争力大比拼

【原创】全球科创中心的底气:上海创新图鉴1978-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