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垃圾分类”细节,看上海骨子里的精致品格

姚沁宁 华略创智 2019-07-25



作者:华略智库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姚沁宁

来源:华略创智(ID:uit_shanghai)



华小略说

精致有品是海派文化的关键特质,它是上海作为“国际范儿”大都市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串联起这座城市生活方式的精髓。上海作家兼美食家沈嘉禄老师就曾描述上海:这座城市对西方文化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这取决于开埠后的华洋杂处以及交通南北的地域优势,还有上海市民赶时髦求精致的性格。

不仅如此,上海的精致感在政策管理上也从没落下,垃圾分类、智能应用、“五违四必”都是最好的证明。


提起上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外滩的霓虹、陆家嘴的“三件套”、南京路的人来人往、衡山路的法式梧桐?亦或是交错纵横的高架桥、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还是最近来自志愿者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想到的第一个词是“精致”。


因为上海的空间不大、人口稠密,才会在有限的空间里,下意识地把一样东西做到极致。从小就发现上海人注重体面、场面和情面,将理性和智慧一并融入日常生活中。


曾经有人说过,上海人灵魂里就有精细化的潜质,给上海人一只大闸蟹,他可以从北京吃到上海,最后还能再拼出一只完整的蟹来。


1


上海是中国大陆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近代城市制度规范的发祥地,所以较早遇到了其他城市还没有遇到的治理难题。


如果我们将城市社会治理比喻成吃“大闸蟹”,那上海就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剥蟹的同时,还辅以高效的“吃蟹工具”,用绣花般的精神,针对群众所需所盼把“蟹”的精华提炼而出,将无法入口的“蟹壳、蟹脚、蟹钳”一一分离(注意,请放入干垃圾桶内),在解决重点顽症痼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就拿近期风头正劲的“垃圾分类”来说,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垃圾源头分类精细化管理模式,改变原先杂乱、随意的垃圾投放习惯,全面提高垃圾分类的时效。


图1 “垃圾分类”话题热度不减(截图于2019年7月1日)


垃圾源头在千家万户,要彻底解决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问题,不能仅靠政府部门,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逐步形成“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工作格局,从而不断完善垃圾分类等社会治理问题,体现出治理的精细化。


目前上海不少街道已逐步探索建立了“双联席会议制度”和“居民区书记第一责任人负责制”,街道书记和主任、居委书记和主任都是分类工作的“双召集人”。


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从最高层面将责任层层压实,以“绣花针”式的精细化管理,把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例如,浦东新区的峨海小区,为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小区采用了一系列“特色环保”手法,不仅让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更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垃圾分类的好处。


每天早晚两个时间段里,该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会在定时投放垃圾箱旁,帮助居民把果皮蔬菜等翻出来,倒入旁边的“环保酵素桶”,在小区内部就把部分可以利用的湿垃圾转换成“肥料”。这些“肥料”会被送往小区内的“一米阳光”蔬菜园,用来给蔬菜施肥。


蔬菜收获后,又会被送往小区孤寡老人家,由此形成了一个从垃圾到肥料、再到食物的“闭环”。


图2 峨海小区垃圾厢房和“一米阳光”蔬菜园


上海精细化治理的背后,不仅有创新与细致,还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一带梧桐茂密,每到秋天落叶铺满路面,别有一番情趣,让广大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们在此流连忘返。自2013年起,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部门推出“落叶不扫”措施,让翩翩落叶留住城市温度。


“落叶不扫”不是任凭落叶堆积,而是进行更细致的保洁工作。为了不影响交通安全,保洁员只让人行道及部分下街沿覆盖落叶。


每天,保洁员要仔细清除落叶中的垃圾和枯叶,到晚上则全部扫掉,保证市民第二天看到的是“新鲜”落叶。


这就是上海,骨子里透着精致,精致中不乏浪漫,给了体面,也撑了场面。


图3 铺满“新鲜”落叶的人行道


2


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在城市治理中会遇到千头万绪的问题,要消化吸收城市治理这只“大螃蟹”,就要以去腥暖胃的“法制化治理”姜醋作为依据。


针对城市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上海一直坚持立法先行、依法治理,不仅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还能够规范执法,体现较强的法治氛围。


交通问题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难题之一。2016年3月,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明令禁止10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实行“全警动全市动全民动”,集中整治,交通违法处罚信息依法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执法过程中若遇上一些蛮不讲理、颠倒黑白的违法者,那上海的警察叔叔们就要给他们上一堂“刻骨铭心”的课来让他们“拎得清”一点。


今年6月底,上海长宁的李警官在进行交通执法管理时,发现4名女子在兴义路古北路路口东侧横穿马路,当场要求他们配合执法并出示身份证。


其中1名黄衣女子不仅各种推辞和拒绝,竟还对着交警大喊:“你是要强X我吗”,甚至称“在中国无法律可言”“这里是个流氓国家”“换成美国护照就没事了”。事后该女子还在网上诽谤李警官。


图4 正在诡辩的黄衣女子


随后,经长宁公安分局督察支队充分核查,涉事交警执法公正、流程规范,章某发布的贴文内容纯属捏造。章某被传唤至派出所接受调查,她承认因自己对交警的处罚心怀不满,所以选择上网发帖诽谤李警官。最后,她因实施诽谤而被长宁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8日!


想必章某以后不会认为中国没有法律了。正是通过“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的决心,辅以采取“守点、巡线、控面”的方式找出问题关键,才让上海自2015年开展全市交通违法大整治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量降低了22.3%,上海也成为全国交通执法最严的城市之一。


回到目前的热门话题“垃圾分类”。随着《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成为生活新时尚,更是法定规范。生活垃圾处理现已进入城市法制水准、精细化管理水准、社会治理水准的考量体系。


该《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


其中,个人最高会被罚款200元;运输企业“混装混运”行为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万元;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企业未落实分类处理且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0万元,情节严重的将被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


在这看似严厉的执法力度下,实际饱含着每一位执法人员对市民养成良好习惯,情系生态的美好愿景。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将积极贯彻“督促教育整改为先”的原则:如果违法当事人能够按要求改正的,就不再进入处罚程序;如果经教育仍然不改正或者是屡教屡犯的,城管执法部门才将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实施处罚。


目前,每村每居实现了全覆盖,通过惩教结合,用柔性执法方式逐步帮助市民适应新政。


图5 “拎得清”,原指明事理,现因垃圾分类予以新定义


3


除法制化治理以外,上海在社会治理上一直强调智能化。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上海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努力把“神经元系统”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各种问题、风险的及时智能化处置。


智能化治理就是上海用来“吃蟹”的工具之一,它推动着精细化治理的落实,用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帮助上海更便捷、更有成效地吃到“精华”。


最近有句话,让上海爷叔、阿姨和小囡们一听就头皮一紧:“侬斯撒拉西(你是什么垃圾)


图6 上海市民的日常灵魂拷问和上海市垃圾分类投放指南


如何让垃圾更精准、便捷地分类,一时成了上海市民的重要日常任务。虽可通过官方发布的垃圾分类指南,也可根据网上流传的“猪猪分类法”,但实操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比如俗称“快乐水”的珍珠奶茶,从杯子到吸管到珍珠,不仅涵盖3个类别的垃圾,扔之前还需要把剩余的奶茶倒掉。


图7 “快乐水”的正确分类图例


再如,你装了满满一塑料袋的厨余垃圾,拿去扔的时候可要注意,厨余垃圾是湿垃圾没错,但你装厨余垃圾的袋子不能扔进去,得把厨余垃圾倒进湿垃圾桶,再把袋子扔进干垃圾桶.....


听着就够麻烦的,如何让从小精致惯的上海市民在顶着7月炎炎夏日,苍蝇乱飞的垃圾桶前思考垃圾的何去何从?想想就觉得十分惆怅了。


为解决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恐慌和焦虑”,让市民更好地将垃圾分类推行下去,上海在各个小区开启刷卡开箱、满溢报警、投放积分、监控回溯等具备多种不同功能的智能垃圾箱。


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的蒋家桥小区,就有一套自带称重系统并能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垃圾箱”。


居民通过刷卡、按钮、自动开箱、投放,将不同的垃圾投放至不同的箱体。垃圾箱则根据居民投放的垃圾,自动进行称重,然后换算出积分反馈到智能垃圾分类居民卡上。累积到一定分值后,居民可在小区的兑换机上兑换礼品。


图8 蒋家桥小区的智能垃圾厢房


再如,在游客聚集的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路上的“智能垃圾箱”顶部装有满溢感应装置,当垃圾存放至一定量,它就会发回信号,通知环卫工人及时清理。


图9 南京路上的智能垃圾箱顶部装有满溢感应装置


生活垃圾分类,源头是重中之重,而要做好垃圾分类,掌握源头的精确数据就非常关键。


上海不仅在垃圾分类中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同时还持续与拥有大量用户信息的互联网企业合作,一起开发各种适用性应用软件,实现大数据共享。


既为垃圾分类、交通拥堵、打击违法犯罪、优化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也给一些如智能平台、环卫设备、处理终端等领域带来了转型、优化的机会。


据了解,平安集团下的智慧城市板块正在针对垃圾分类全流程搭建智慧分析管理平台,目的是通过结合物联网与视频采集技术,精准帮助政府在进行生活垃圾管理时提供系统性管理平台,减少如统筹少、数据分散、监管主体多、考核难等现象的出现。


若说智能化在垃圾分类上的应用是帮助改变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使垃圾箱房从依赖保洁员、志愿者值守,逐渐向无人化、自助化发展,那么它更是上海社会治理智能化的一个缩影。


今年1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抢劫案件,与以往刑事法庭陈设不同,除合议庭、公诉人、辩护人和旁听席前设有电子屏幕外,本次庭审的被告人席位前也设有电子屏幕。


但不同的是,合议庭、公诉人、辩护人和旁听席前的电子屏幕先后显示为语音识别区、智能抓取区、庭审示证区,被告人的电子屏幕仅显示庭审示证区。


这是全国法院首次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案件审理,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会自动识别语音内容,在智能抓取区显示从系统里预先储存并与提问内容相关联的全案证据材料信息,如被告人身份证等,将其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各方人员面前。


之后,有关被告人的拘留、逮捕、签收起诉书副本等一系列动态的日期,都随着审判长的询问,由系统自动一一显示出《拘留证》《逮捕证》以及《起诉状副本》,供法庭核验。


上海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庭审功能,逐步实现了庭审全程智能化进行、证据审查无死角,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重要作用。

 

图10 庭审现场


早在2008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建设上,就开始了第一次“城市大脑”的技术应用。11年的时间,上海对“城市大脑”在实现城市科学治理和智慧决策上有了更大地探索和运用。


比如,在高效解决共享单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上,上海浦东的“城市大脑”和各大共享单车企业达成合作,对36个街镇做到了全覆盖。


例如,每辆共享单车的GPS定位系统信息传递到后台,再根据各个区域人口、道路、面积等情况综合研判,如果投放车辆超过上限,便会立即协调企业调配车辆分布。如今,“城市大脑”的兄弟“社区大脑”也已进入多个街镇开展实践和应用,而“城市大脑”已经走出上海,在部分长三角城市启动、扩张。 

 

图11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和“城市大脑”日常管理界面


另外,上海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处在国内领先地位,为改善市民生活提供了全方位支撑,提升了市民对智慧公共服务应用的感受度。


比如,“上海电子健康卡”平台建立了电子社保卡、电子身份证、交通卡、银行卡的实名关联,不仅消除了“一院一卡、互不通用”堵点问题,也让上海市民便于获取连续医疗服务和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动态掌握个人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和享受医保结算、移动支付等“一站式”就医服务。


图12 上海居民健康“一卡通”


4


今天,无论是对申城的政府还是市民,生活垃圾分类都是精致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是对未来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更高选择,也是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方式的又一次飞跃。


垃圾分类,难做而必须做,因为这不仅是国家既定方略,也关系到13多亿人的生活环境,如今摆在上海面前的是一些需要去攻克的“硬骨头”,但更不容小觑的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正因有这样的城市品格,才会让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才能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无论是之前作为全国首次运用“前端感知+后端处置”“物联+数联智联融合”等人工智能手段助力社会公共安全的城市,还是对“禁燃令”从管理条例的实施到禁燃禁放主题曲的宣传推广;对“五违四必”(五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排污、违法经营、违法居住;四必: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违法经营必须取缔、安全隐患必须消除、极度脏乱差现象必须整治)环境综合治理的大行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以及如今对垃圾分类的强制实行,上海让市民意识到不能囿于旧习而得过且过,每一件陋习的改善都是在塑造整座城市骨子里的精致感。


也正是有了这份城市品格,上海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目标进发。这大概也是上海成为我国首个实施垃圾分类城市的原因吧!


如今,包括北京深圳、广州都等45个城市都紧跟上海的脚步,开启“垃圾分类”的新时代!


图13  网络图片


其他的45个“兄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无锡VS佛山:谁更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

【原创】中国首次拒签后100年:什么改变了我们,我们改变了什么

【原创】上海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

【原创】因水而兴的上海,如何让河道更清澈透亮

山东与粤浙苏,差距究竟在哪?

数据对比告诉你:原来苏北并不穷

国新办发布会: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底气和方向

中国依然是中国,美国不再是美国——兼评中美大阪峰会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