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390为什么还可能没学上?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3-01-05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近日,考研出分了,大家普遍感觉是“高分很多”,以往380+都是名列前茅,今年380+在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很可能是名落孙山。有一位同学以自身考研经历撰写的短文《关于考了391分还是没学上这事》,触动了大家,“引爆”朋友圈。对于这位同学而言,我们都看到了他的努力与优秀,觉得非常可惜。但我们相信,底子在这、综合实力在这,小波折阻碍不了成长的历史进程!


从个体考研情况走出来,换一些视角来看这个问题,算是给2019级本科生考研提个醒吧。文章中有些表达非常“现实”且“残酷”,可以有不同理解。


初试高分、但排名落后既是少数现象,

也有多数趋势


391分的初试成绩可能进不了复试,首先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基于对近三年几十所院校法学专业考研招录情况的分析,很多是存在波动的,即:不同年份有高有低,甚至有V字型,倒V字型,而且部分专业之间差别比较大,有的所谓热门专业,比如民商,因为招生人数多,所以最后一名的录取成绩并不高;相反所谓的“冷门专业”,比如法律史、环境法等,因为招生人数很少(统考1-3人),很容易出现“大神现象”,一下子把录取人员初试最低分拉到390乃至400以上。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院校,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双一流)各二级学科水涨船高的现象开始逐年显现,有的专业上去了就下不来,这其中的原因稍后分析。以上,想说明的是:关于统考招录情况的分析一定要看数据,坚持用全面、系统的真实数据说话,不能用定性代替定量,不能用第三人视角代替自己分析,不能用大趋势、大概率来套用个人情况。退一步说,复试门槛越来越高是事实的话,更需要我们搞好规划和目标确定,而不能随大流地“emo”“佛系躺平”,这是提醒2019级考生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千万要有认知定力和分析定力!


选拔性考试,竞争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年两考,法考满分只有480,也有不少考400+的,大家只会惊呼“大佬”“大神”,而不会鄙夷这是“内卷”,因为法考本身是通过性考试,到及格线之后,“待遇”都一样。考研就不同了,考研能不能录取不取决于你自己,而是你的对手,如果你的对手足够多且都很厉害,那你可能400分也上不了,如果你的对手都很差,那你可能350也是稳稳的。所以,这才有了朋友圈大家广泛批判的“内卷”,觉得分数高了,都是有些人“玩命”学起来、考起来的,搞得“生灵涂炭”。


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就是竞争,即使大家都躺平,那目标院校还是会从前往后排,所谓的“矮子里面挑高个”,只要你在这群矮子里不是高个,同样还是不会被录取。不少前些年考完研的前辈在朋友圈感慨,如果换作我今天来考研,我这清华北大的毕业证也是要“泡汤”。这种不顾客观现实的说法似乎在“印证”小朋友们对考研的焦虑。前些年考380进清华北大的同学,谁又能否认他们是最优秀的同龄人?既然每次都选拔最优秀的同龄人,那就不存在用过去比现在的说法。我特别羡慕现在00后很多都个子高,后来别人告诉我,营养不一样了。


同样是选拔性考试,高考就很少听说“内卷”,

为什么呢?


一是,大家适应高考高分已经有很多年了,自从网络还不发达、信息还不对称、焦虑还无法被渲染的20多年前,中国高考开始迅速扩招,700+就屡见不鲜了,所以大家“感触”还不深。


二是,高考的“内卷”被“鸡娃”取代,因为十年寒窗、一朝高中,高考看上去考两天,实际上考了十几年,从幼儿园开始的为冲刺准备的竞争逐步淡化了高考那一年的激烈性,很多人在高考前很久就被分流了,大家对同班同学之间能上什么档次的学校大致都已经了然于胸,尽管有发挥失常或一匹黑马,但“大数据”还是符合预期的,所以高考的“应激性竞争”程度远低于考研。考研的准备周期相比高考都不长,多则一两年,少则半年乃至更短,因此大家对“同一起跑线差别不远”的心理预期做了充足建设,特别是考研的信息透明度远低于高考。中国的无数家长、老师都是高考专家,有多少人是考研专家呢?因为各个学校各个学科千差万别,信息壁垒导致的“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因此择校变成了“靠天收”。


三是,高考的制度设计有了阶梯性流动。大部分省份现在是出分数之后填志愿,少部分省份是考试前填志愿,不管是“明填”还是“暗填”,都不止一个选择,这就决定了考研与高考的不同。阶梯性的志愿体系确保了大家有书读的同时确保了高校的投档录取看上去不是那么“残忍”,即使是平行志愿,也有先来后到,更有“保底”的说法。但是考研无法保底,现在由于一志愿本身就很多,许多高校从制度上就关闭了考研调剂,所以这也是大家所忧伤焦虑的另一方面所在。


其实竞争的道理都明白,

大家憎恨的考研“内卷”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内卷”这个网络用语已经被泛化和滥用,跟“帅哥”“美女”的使用频次差不多了。对于实际工作成果增加和效率提升没有丝毫好处的努力付出,是内卷起初的含义,即对大家都没好处。但很明显,考研儿一茬比一茬努力,考出高分,显然是为自己能够被录取而努力,有利于自己,谁也不能从道德上谴责“努力利己”的人。把前面的话再说一遍,大家都躺平,还是会有落榜,数量是一定的。


其次,关于“放水”。目标院校的放水,如果是在批阅程度上统一放松尺度,那就是大水漫灌,雨露均沾,你考350的人认为自己没沾上,实际上可能严格阅卷你只有330,只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因为考研是跟包括同校同专业的人竞争,要放水,大家一起涨高高,竞争不看绝对值的,对公平本身没有影响。考研公共课也是本省统一阅卷,广东、广西的考生如果都考上海某高校,那他们的英语考试都由上海市统一阅卷,不存在公共课放水不均导致不同地区考生不公平竞争的问题。相反,在这方面,高考可能由于地区差异,竞争难度存在很大差别,否则就听过“高考移民”而少有“考研移民”。


除非,大家发现考研阅卷有其他影响公正对待的问题,那这就属于违法犯罪的个别情况了。


大家真正反感的是

“拼尽全力而得不到收获、没有希望”的挫败感


这种挫败感以及后续因为考研失利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其实不难归咎于“内卷”,而是我们社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我们越讨厌的东西就会更加高频发生。


考研人数翻倍带来的“难度加大”,虽然前面说过考研是选拔性考试,但是竞争的人越多,大家可能就越“努力”,出现“高手”的概率就越大,毕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考研人数为什么会暴增?本质就是学历贬值带来的学历焦虑。本科生的人数没有暴涨,为什么考研人数暴涨?就是因为现在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人比10年前少了很多。


一是,虽然中国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总体还不高,但是14亿基数下的小比例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已经很多了,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挑”了,开始把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作为招聘门槛,这样大家就得不去考研、读博。尤其是现在读博,有多少人是为了读书、学术?更多的不过是想踩高跷、跨门槛而已。


二是,对体力劳动的鄙视是最大的文化糟粕。所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近现代以来,长期的贫苦与计划经济,让50岁以上的中国人对体制内、铁饭碗有着巨大的追求热情,因为他们看到过太多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小小的供销社售货员手中的“权力”。我和同事们在下基层、下车间工作期间,就有这样一件事:我们身穿蓝色工服,坐在街边吃饭时,被一个小孩的妈妈指着教育:如果你以后不好好学习,就要像他们这样。殊不知这群人里面有河南省高考前三甲、芝加哥大学硕士生、北京大学本硕毕业生等一大批站在“学历鼎峰”的人。本质上反映的是我们骨子里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视和极度不认可。宁要3000块钱坐办公室的“白领”,不要月入上万的“蓝领”。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技校与高中的分流,但事实上技校、专科越来越成为“学习差等生”的收容所。越这么分,家长越焦虑,越要想方设法不要让孩子“进去”。所以,制度本身缺乏文化价值转变的引领,很难落实。


说这些,不是坐办公室的“既得利益者们”鼓吹别人去风吹日晒。如果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发生结构性调整,不久的将来,夸张一点,博士后为了吃饭也得去做工人、农民。当然,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得更为迅猛,也有可能连生产岗位都变成了稀缺资源。为什么在老龄化严重、社保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延迟退休政策如此谨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反对延迟退休的重要声音。另一方面,如果不延迟退休,尤其是产业工人领域,“后继无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调整问题,所谓的考研“内卷”只是现象之一。如果不抓紧解决,将来对国家的整体发展都会带来结构性制约。所以,近年来加快发展理工科,搞“强基计划”也是一种侧面反映,毕竟卡脖子的更多是先进制造与核心科技。


赚钱的体力劳动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其中既有前面说的文化价值、面子原因,更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财富激增、中产阶级家庭显著增加,能够为子女成长进步发挥“兜底性”作用的原因。父母们,大多不期待孩子尽早地养家糊口,因为不缺你这一毕业打工赚来的几千块钱。家里对你的期待是“本质的升华”,有更好的学历往往有更好的前程。家庭的支持可以说是多数同学考研乃至二战的最大底气。


三是,很多同学仍不愿承认学历贬值。大家觉得“内卷”的表现在于,社会的各种要求与期待越来越高,211硕士毕业还不如我爸妈当年中专毕业找的工作好。其实,不是要求越来越高,而是考211的标准有趋低的表现。这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现在大学生不如30年前中专生的原因。这里的“不如”不是知识的不如,而是竞争难度的不如。为何越扩招,大家觉得竞争越激烈呢?因为大家的期待很高,尤其是对学历结果的期待非常高。殊不知,我们这一代人的学历提升是社会进步红利的释放,不是自身远超于上一代人的结果。所以,在电脑面前敲字的白领与40年前纺织厂、钢铁厂的工人之间差的只是一个时代,个人并没有实现社会跃升。我们总是以“扩招”后的难度标准来衡量“扩招前”的结果标准,这种双标很容易迷惑自己,更容易令自己痛苦,为什么我的叔叔辈校友们都是“神话”,为什么我毕业工作都不能称心如意,一方面说明4000个我确实不如400个叔叔们优秀,另一方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和运势。


以上很多内容绝不是主观臆断,是我为66位(含讲座答疑)来自不同院校的2015-2019级本科生做过考研择校咨询总结出的结论。


此外,学历贬值还体现在毕业生综合素质上。我和一些公司的HR聊过,现在很多同学与10年前乃至更早之前的毕业生比,口头表达能力更强,但是知识基础、动手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更差,很多时候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再读两年”才能逐步成长成熟。“很难上手”是大家的普遍反映,加剧了社会对学历贬值的刻板印象。


以上很多问题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症结或者说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的个人需要有清晰且明确的认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快慢不在一时;总是有大势和意外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努力做到不卑不亢、不惊不喜,失利不因为不够优秀,得利也不一定是因为努力,关键是找准定位,明确所想所求,跟自己的昨天比。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大家做好服务,接下来会有考研调剂的相关讲座、考研试题与招录数据的分析等,就是让大家真正全面了解信息,做好个人决策!一定记住:所有的趋势分析不能代替个人决策,只能成为决策影响因子!


祝大家,从长远看,都有好的结果。


本文责编 ✎ CHL

本期编辑 ✎ CHL




推荐阅读


考研出分在即:怎样打赢调剂这场“信息战”?

考研复试理论法学方向必读论文(2022年)

刑法考研复试提问和论文选题:87篇论文帮你搞定!

人大、法大、西政复试考察重点与面试技巧

复试必看 | 最高法指导性案例裁判要点整理——民事部分

建议收藏!民商法方向复试参考论文

建议收藏!经济法方向复试参考论文

刑法、刑诉法方向复试要看哪些论文?

复试必备!民诉法方向复试参考论文合集

码住!国际法复试必看的50篇论文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