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观察

被用户删除
金融

AI公司竟然盈利了,现金流还是正的

(4)限售股减持压力——2023年3月17日开始,锁定期为12个月的股东可以减持,已有多个股东发布减持公告,给股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商汤在港股的表现也有所佐证,而云从、云天励飞等还没有开始减持。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终于来了!格灵深瞳IPO获注册通过

1月11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了一条“很低调”但“很重磅”的消息——同意格灵深瞳科创板IPO注册批复。对AI产业发展关注者来说,格灵深瞳的成功IPO,其意义不亚于商汤-W(00020.HK)。有意思的是,截至目前,“证监会发布”官微和上交所APP都没有同步或者跟进发布相关消息。与四小龙等同行相比,格灵深瞳在以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领域并不是最知名的,其收入体量也小得多。但是,它也是最有特点的,因为其2020年经营性现金流已经为正,不考虑股份支付费用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也已经为正,这在AI领域是罕见的。而且,从上市进度来说,它也是最快的(A股):2021年6月23日披露IPO招股说明书,2021年11月9日通过上市委审议,2021年12月3日提交注册,直到前日获得注册批文。而在2021年9月30日之前,已经有云从科技、云天励飞、旷视科技等同行的IPO通过上市委审议并提交注册。延伸阅读:1.格灵深瞳IPO过会!2.徐小平8年前攒的格灵深瞳要科创板IPO了,而且这家AI公司2020年现金流已经为正3.帆未动心已动:云从提交注册,云天励飞过会……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特定指向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及操作建议,与作者供职机构及相关公司无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东哥观察(ID:donggeguancha)。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格灵深瞳IPO过会!

格灵深瞳IPO过会!文丨张曙东11月9日,AI公司格灵深瞳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继云从科技、云天励飞、旷视科技之后的第四家AI创业公司通过上市委审议。在当日的上市委会议上,委员们现场问询了如下问题,内容和上会前审核中心意见关注内容差不多。格灵深瞳IPO申请于2021年6月22日获得受理,此后经历了两轮问询。其中,第二轮问询重点关注了:(1)集成商销售模式;(2)收入波动,销售模式合理性,收入确认,收入函证等;(3)毛利率大幅波动的原因;(4)智慧油站收入波动风险,农行等金融客户收入大幅增长的合理性、谨慎性;(5)股东博雍一号的LP为信托产品,背后资金来源为银行理财,博雍一号将所持发行人股权质押给信托,因为资管新规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而调整发行人股东的背景,以及是否符合申报后可以新增股东的情形;PS:公司间接股东中存在“三类股东”的情况,包括信托计划和契约基金,但分别在在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初始登记,和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上述“三类股东”均系公司的间接股东,持股比例均较低,合计间接持有发行人的股权比例未超过3%,并均已完成相关备案程序,纳入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其管理人也已依法注册登记。(6)调整对赌协议(A轮、B轮的回购义务主体为公司,C轮、C+轮、D轮的回购义务主体为公司,但实际控制人兜底;经调整,公司回赎义务终止,且视为自始无效,公司不存在无法避免的向投资方交付现金的合同义务,不作为金融负债,相关义务转为由实际控制人承担),前后两份《股东协议》签字页雷同(格式类似,在制作电子版底稿时因插页排版操作失误);(7)调整和补充相关信息披露的表述方式;性,增强针对性,强化风险导向,在“风险因素”和“重大事项提示”中补充披露城市管理领域竞争激烈,公司实现商业化时间较晚;商业零售领域和金融领域规模化落地场景单一,客户集中度高。上会前审核中心意见包括:(1)技术来源是否均为自主研发;(2)与同行业的对比,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3)直接终端客户和集成商销售模式下的核查方式、核查方式;(4)公司与员工签署的《激励协议》中有关离职转让股份约定是否构成财务实质上行权条件与服务期限,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5)2020年12月通过向外部顾问朱莹、肖秋林进行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比较有意思的是,很绝大多数AI创业公司不同的是,格灵深瞳2020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正,达3508.82万元;在扣除ESOP导致的股份支付费用之后,格灵深瞳2020年已经开始盈利了,当年实现净利润1031.69万元。此外,格灵深瞳还持有智能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驭势科技的8.68%股权,其和实际控制人赵勇与吴甘沙等共同发起设立驭势科技(赵勇最新持股为1.57%),赵勇还曾长期担任驭势科技董事。如今,驭势科技的估值已经远超格灵深瞳IPO申报前的估值。格灵深瞳对驭势科技的核算由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金融工具计量,并在2020年带来了3253.61万元的投资收益。然而,让市场稍有不安的是,前述三家已经过会的公司均已自8月份开始陆续提交注册申请,但截至目前尚未有获得注册批文的。此前相关文章:徐小平8年前攒的格灵深瞳要科创板IPO了,而且这家AI公司2020年现金流已经为正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特定指向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及操作建议,与作者供职机构及相关公司无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2021年11月9日
其他

帆未动心已动:云从提交注册,云天励飞过会……

AI赛道帆未动心已动:云从提交注册,云天励飞过会……文丨张曙东8月4日,云从科技提交IPO注册,8月6日,云天励飞顺利通过上市委审议。盛夏的末尾,AI公司似乎迎来了IPO的春天。与大家口诛笔伐的IPO公司相比,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包括在审的旷视科技、格灵深瞳等。我可以随意说出它们在业务、技术、财务上的种种短板:△收入规模较小(2020年格灵深瞳2亿+、云天励飞4亿+、云从科技7亿+、旷视科技13亿+),且收入的大头来自于集成性质的智慧解决方案;△缺少原创性的最底层技术,不少软件是在开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持续大额亏损,现金流普遍较差(目前仅格灵深瞳在2020年实现正向经营性净现金流);△估值很高,不仅绝对估值高,P/S等相对估值也超过了所谓的“舒适区”;……除此之外,它们也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毛病”,如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的出走存在无法尽调和核实的地方,云从科技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种种缺陷,旷视科技在收入确认规则上大幅调整,格灵深瞳在规模更加“袖珍”……从审核的结果来看,公司还是那些公司,结果却是天壤之别,帆未动心已动。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上三番五次地要求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那总不能资本市场就是不允许AI公司上市吧?AI的核心是一套软件算法、一套计算机程序,它无法直观、直白地让大家充分理解,需要结合场景、做成软硬件一体甚至解决方案呈现给普罗大众。仅靠某个单项产品或者“核心”产品或者技术授权生存下来的AI公司目前没有,短期内也不会有。尽管已经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AI仍然是一个新兴赛道,它在具体场景中的赋能与变革才刚刚开始,即使是互联网、安防这些相对成熟的场景,也还存在着大量的商业机会。它们存在着无限可能,同样也会充斥着激烈的竞争,甚至竞争还未开始,已成红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看,我们是无法穷尽所有的商业可能与商业前景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时代的洪流中,必定会有人冲上巅峰,也会有人折戟沉沙,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同时鲜活的事实也告诉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特定指向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及操作建议,与作者供职机构及相关公司无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个“赞”和“在看”吧,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推送,我们就能经常见面啦。
2021年8月7日
其他

徐小平8年前攒的格灵深瞳要科创板IPO了,而且这家AI公司2020年现金流已经为正

徐小平8年前攒的格灵深瞳要科创板IPO了,而且这家AI公司2020年现金流已经为正文丨张曙东今天科创板新受理了4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2家涉及计算机视觉,分别是北京的格灵深瞳、江苏的征图新视,2家涉及集成电路,分别是上海的芯龙技术(电源管理类模拟集成电路)、深圳的峰岹科技(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海通证券保荐了其中3家。征图新视的主要产品是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及自动化制造设备,以“同源技术的多元应用”为核心战略,面向消费电子、印刷、农产品、交通等多元化行业,天准科技、精测电子、矩子科技为其主要的对标上市公司。格灵深瞳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和算法技术的早期探索者和实践者,虽然现在名声不如CV四小龙那么大,但在2013-2015年那会,格灵深瞳的媒体热度是远超过其他AI公司的。到现在网络上还流传着几个知名投资人和格灵深瞳有关的趣闻:**2013年,何搏飞从美国上市公司Blackhawk辞职,给真格基金徐小平发微信说自己还没有下家。徐小平把赵勇介绍给了何搏飞,赵勇曾是Google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突击入股锁定3年”被市场误读了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荐规则,可能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东哥在此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将“东哥观察”设置星标【⭐】,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个【在看】,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推送,我们就能经常见面啦。这是东哥观察的第48篇周记。图片来源/Pixabay“突击入股锁定3年”被市场误读了文丨张曙东大家好,我是东哥。这周五,资本市场的两件大事刷屏了,我谈谈我的看法,特别是“突击入股锁定3年”这事其实有点被市场误读了。第一件事情是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中小板自2004年5月正式推出,有两个重要定位——一是主板市场的一部分,发行条件等主板市场完全一致,二是作为创业板市场建设的第一步,目标企业是主业突出、具有成长性的,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相当于以往的主板小盘股。经过将近17年的发展,中小板的市值规模、业绩表现等与主板趋同,而深交所主板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新的企业上市了,造成主板结构长期固化,与此同时创业板已经推出将近12年,并进行了注册制等试点改革。综合这些情况来看,中小板作为一个独立板块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且其与主板合并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作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片段,作为PE/VC最早规模化退出的渠道之一,中小板不应该被遗忘。第二件事情是“IPO前12个月入股股东均需锁定3年”。这是证监会最新发布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全文可点击文末“原文链接”)中的要求。先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发行人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新增股东的,……新增股东应当承诺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这里的核心点有三个,一是报材料之前12个月内,即所谓“突击入股”的时间段认定;二是自取得新增股份之日(一般为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锁定3年,这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要锁定3年是两码事——他们是要从股票上市之日起锁定3年;三是包括老股转让。在厘清“锁定3年”起始日后,我们再来看看“报材料前12个月”突击入股的影响。假设A投资人2021年5月5日入股B企业,7个月后即2021年12月5日B企业提交IPO申请,这属于“突击入股”的情况,IPO后其股票锁定期为2021年5月5日至2024年5月4日。理想情况下,假设审核、上会、注册等环节需要耗时9个月,即2022年9月5日取得发行批文,批文有效期为12个月。如果届时一切顺利,B企业选择于2022年9月30日发行上市,则非突击入股股东、非控股股东的股票锁定期为2022年9月30日至2023年9月29日,突击入股股东要多锁定7个月;如果取得发行批文的时间超过9个月,或者届时市场不好,B企业选择延后发行,则突击入股股东多锁定的时间会少于7个月,甚至跟其他非控股股东的锁定期一样。所以,除非是入股后第二个月就提交IPO材料,否则锁定期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不是1年和3年的差别。而且,在众多的Pre-IPO项目中,真正能够在预计时间内实现IPO的其实是少数,因此,如果真的比其他非控股股东多锁定了几个月,那其实是幸福的烦恼。此外,按照现行规则,申报前6个月内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处受让的股份,应比照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进行锁定(上市之日起3年)。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问答》、《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此次政策变化除了纳入老股转让外,在于对突击入股的时间规定从报材料前6个月内前推为12个月内。如果对IPO审核流程非常有信心、且非常care那几个月,用一位保代的话来说,无非就是推迟几个月申报材料,仅此而已。但市场给予如此大的反应,我觉得可能是当前一级市场投资的很多兴奋点在于IPO预期,大量的市场参与者是“热钱”,对锁定期这些关乎短期回报的事情非常敏感,在没有搞清楚3年锁定期的起始日的情况下就开始乱High。而我觉得这背后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监管层收紧IPO的一个信号,而恰恰是这一点让我始终有些焦虑。从之前快速审核、快速上市,到上会、注册的耗时显著延长,传闻提高拟IPO企业的利润要求,再到近期终止IPO企业越来越多,A股IPO市场一直给人“政策市”的感觉,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大量的短期套利资金,加上监管动向变化带来的预期改变,可能会造成一级市场部分板块企业融资数量、融资金额、估值的“暴涨暴跌”。关于锁定3年的事情基本解释清楚了,再来看看《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中其他一些重点事项:一是清理股权代持。发行人股东在提交IPO申请前,应依法清理股权代持,明确发行人应披露其股东主体资格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存在违规持股情形,披露股权代持的形成原因、演变情况、解除过程、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等。二是核查突击入股的交易背景。发行人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新增股东的,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新增股东的基本情况、入股原因、入股价格及定价依据,新股东与发行人其他股东、董监高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与本次发行的中介机构及其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经办人员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新增股东是否存在股份代持情形。其实,在之前的IPO招股说明书中,已经在对“最近一年新增股东情况”单独设立章节进行披露。三是入股价格异常。重点核查入股交易价格明显异常的自然人股东和多层嵌套机构股东(股权架构为两层以上且为无实际经营业务的公司或有限合伙企业)的最终自然人股东基本情况、入股背景、资金来源等信息。四是压实中介机构核查责任。中介机构不能简单以机构或个人承诺作为依据,重点对入股价格异常股东、临近上市前入股股东进行核查,应当全面深入核查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入股协议、交易对价、资金来源、支付方式等客观证据。五是豁免情形。发行人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期间通过集合竞价、连续竞价交易方式增加的股东(排除了协议转让等方式),以及因继承、执行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执行国家法规政策要求或由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主导取得发行人股份的股东,可以申请豁免本指引的核查和股份锁定要求。六是监管合力。发行人股东存在涉嫌违规入股、入股交易价格明显异常等情形的,可就反洗钱管理、反腐败要求等方面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共同加强监管。七是新老划断。发布之日前已受理的企业不适用本指引第三项的股份锁定要求(即IPO申报日前12个月内入股锁定3年的要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特定指向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及操作建议,与作者供职机构及相关公司无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2021年2月6日
其他

案例分析:PEVC作为拟上市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单一LP享有有限合伙企业最终表决权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荐规则,可能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东哥在此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将“东哥观察”设置星标【⭐】,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个【在看】,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推送,我们就能经常见面啦。这是东哥观察的第47篇周记。图片来源/网络案例分析:PE/VC作为拟上市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单一LP拥有有限合伙企业实际表决权文丨张曙东根据灿星文化IPO招股说明书(很可惜,2021年2月2日创业板上会被否),控股股东为上海星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星投”),其中一个间接股东华人文化产业股权投资(上海)中心(有限合伙)(简称“华人文化产业投资”)的GP华人文化(天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华人文化天津”)不具有实际控制人,因此可以被认定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是PE/VC基金被认定为拟上市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的有一个案例,此前的案例有老百姓(603883.SH)(可点击查看之前的研究文章))。但是上海星投的另外一个股东上海泽星文化传媒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泽星”)的实际表决权则通过系列协议安排由单一LP享有。招股书显示,华人文化产业投资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GP华人文化天津在基金中的出资比例为2.5%。基金的出资结构和GP的股东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即所有LP均在GP中持有股权,但持股比例低于其LP出资比例,多出来的部分为宽带资本与泰睿文化持有(这两者应该是基金的管理人及其关联方/合作方)。华人文化产业投资的LP包括上海东方惠金、国开金融,各出资32.5%,上海报业集团出资10%,香港招商局中国基金以及大众公用(600635.SH)通过各自持股平台分别出资10%和12.5%。其中上海东方惠金、上海报业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上海市国资委。华人文化产业投资的出资人结构如下图所示:华人文化天津的并列第一大股东为上海东方惠金和国开金融,二者各持有华人文化天津30%的股权,无持股50%以上股东。此处,上海东方惠金、上海报业集团(持有GP7.69%股权)的实际控制人虽然均为上海市国资委,但其持股并未合计计算。根据华人文化天津的公司章程:“股东会所作出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含本数)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因此,不存在单一股东对华人文化天津的股东会具有控制权。根据华人文化天津的公司章程,其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其中上海东方惠金、国开金融各提名三名董事,上海大众资本、上海报业集团、深圳天正各提名一名董事,对于各方提名的董事,其他股东应投票同意;董事会会议应至少有七名正式任命的董事或其代理人参加方为有效举行。董事会通过决议应由全体正式任命且有投票权的董事的四分之三以上(含本数)同意通过。因此,不存在单一股东对华人文化天津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由于主要股东对华人文化天津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均具有影响力,但均不具备控制权;并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30%,其他股东比例不高且较为分散。因此,华人文化天津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招股书还引用了东方明珠(600637.SH)的2015年的相关公告内容。根据2015年4月21日由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修订稿)》:“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华人文化(天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股份均为30%,华人文化(天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华人文化天津自2015年4月21日至今股权结构未发生变化。据此,由于华人文化天津不存在最终实际控制人,故将华人文化天津认定为公司的共同控制主体具有合理性。此外,灿星文化控制权结构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即其控股股东上海星投股东之一上海泽星是由基金(非基金的GP)出资1%作为GP,自然人控制主体作为单一LP出资99%,根据系列安排,LP拥有上海泽星的最终实际表决权。就上海泽星,其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其有限合伙人为田明控制的上海民星。其中,华人文化产业投资持有1%的合伙企业份额、上海民星持有99%的合伙企业份额。根据上海泽星的《有限合伙协议》,执行事务合伙人拥有《合伙企业法》及《有限合伙协议》所规定的独占及排他的执行合伙事务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代表有限合伙企业签署文件等。因此,华人文化产业投资有权执行上海泽星的合伙事务,包括代表上海泽星在上海星投层面行使表决权。但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与上海民星就表决权行使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根据《共同控制协议》的相关约定,应以持有简单多数表决权的合伙人意见为准,即,以上海民星的意见为准,但上海民星仍需要通过上海泽星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即华人文化产业投资,行使上海泽星在上海星投层面的表决权。根据《共同控制协议》约定,上海泽星的出资人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应以持有简单多数表决权的合伙人意见为准,即以上海民星的最终意见为准,因此,从最终意见决定方角度、上海泽星的表决权实际拥有方为田明。根据《合伙企业法》及上海泽星《有限合伙协议》约定,华人文化产业投资作为上海泽星的执行事务合伙人,行使包括但不限于对外代表上海泽星、代表上海泽星签署文件等独占及排他的执行合伙事务的权利,因此,在上海泽星出资人层面达成一致意见后、最终需由上海泽星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华人文化产业投资代表上海泽星在上海星投层面签署股东文件。华人文化产业投资为国资背景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海泽星的出资人结构为华人文化产业投资持有1%的出资额作为GP、田明全资持有的上海民星持有99%的出资额作为LP,此等安排的初衷系为不削弱华人文化天津对灿星文化的控制力,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并非田明或上海民星的代理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特定指向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及操作建议,与作者供职机构及相关公司无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2021年2月3日
其他

跟投:带刺的玫瑰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荐规则,可能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将“东哥观察”设置星标【⭐】,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个【在看】,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推送,我们就能经常见面啦。这是东哥观察的第46篇周记。Image
2021年2月1日
其他

去年的几个误判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荐规则,可能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将“东哥观察”设置星标【⭐】,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个【在看】,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推送,我们就能经常见面啦。这是东哥观察的第45篇周记。图片来源/Pixabay去年的几个误判文丨张曙东数据支持丨邹奕格大家好,我是东哥。这次来聊聊“打脸”的事,缘由是去年上半年,我在微信公众号文章里面做了几个分析与潜在“预测”(个别还被媒体转载了),快一年过去了,咱们来复个盘。误判一:定增新规给PE/VC带来新的投资机会第一个误判是PE/VC可以参与锁价定增,带来新的投资机会。2020年2月14日,定增新规发布,将锁价定增的限售期从36个月缩短为18个月,将折价空间从90%调整为80%,同时对再融资企业的资质要求和融资比例上限也适当放松。我当时判断,这给PE/VC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但是事实是,从高瓴资本×凯莱英这碗头啖汤撒了一地开始,截至目前,就没有一家PE/VC能够成功参与18个月期锁价定增,而不少能够参与锁价定增的其他投资者也自愿将锁定期延长为36个月。误判二:疫情将会影响PE/VC投资活跃度第二个误判是对PE/VC投资活跃度的担忧。年初,我初步判断,受疫情影响,客户拜访、尽职调查等原先常规的项目投资动作都不得不停下来,或者采用效率低的其他方式进行。从全年投资活动来看,这方面的影响固然有,特别是上半年。但从媒体PR稿来看,一些机构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手软,有的号称一个季度就投了几十个项目。如果这是部分机构的“孤胆英雄”的话,到了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整个投资市场就陷入了“群情激昂”的局面,一个“抢”字可能都无法形象描绘一些机构在一些项目上的做法,不做(或简单做)尽调、价格随意、条款开放,只为了能够尽快上车。这背后或许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机构刚刚完成了较大规模新基金的募集,有投资压力和冲动,二是市场对所谓“头部”公司进行疯狂的追捧,三是上半年投资节奏被动放缓,要完成全年投资任务,需要在年底前加快进度。误判三:对中概股海外上市的担忧第三个误判是对中概股海外上市的担忧。年初瑞幸咖啡被爆出造假,让人联想到十年前中概股被做空,彼时的财务造假加上支付宝股权被私自转移出美股上市主体,直接导致中概股赴美上市长达三年的寒潮,也间接影响了中国PE/VC行业的景气度。虽然当时我也分析了这次瑞幸咖啡事件与上次会有不同:瑞幸很快自己承认造假,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对证券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力度空前。但实际情况仍远远好于我们的预期——2020年中概股海外上市的步伐并没有放缓,融资金额大幅增长。瑞幸咖啡造假的负面影响看上去并不显著。Wind资讯数据显示,2020年,在美国IPO的中国企业达到35家,同比增加2家,融资金额122亿美元,同比增加243%;在香港IPO的中国企业为144家,同比减少18家,但融资金额达到4001亿港元,同比增加26%。(但资本邦研究基于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的统计显示,2020年全年,34家中概股在美股上市,同比增加2家,132家中国企业在港股上市,同比减少7家,具体数字有差别,但趋势方向一致。)数据来源:Wind资讯2020年中概股海外IPO表现不错,一方面是除了瑞幸咖啡等少数公司外,并没有爆发出上一轮那样的大面积财务造假,至少从目前来看,财务造假还只是个别事件;另一方面可能还是“得益于”疫情。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疫情在全球蔓延,主要央行均竞相放水,水牛在全球股市非常活跃。特别是在经历了多次熔断后,美股主要指数2020年4-12月的涨幅大幅超过了2010-2012年的累计涨幅。二级市场的大幅上涨为新股发行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其次,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非常得力,成效显著,中国公司的复苏速度领先全球,中国资产受到追捧。数据来源:同花顺误判四:“水牛”不稳固第四个误判是“水牛”不稳固。2020年一季度疫情期间,A股独领风骚。下图是2020年年初至2月21日,A股主要指数与港股、美股主要指数的涨跌幅对比,A股那是相当的强劲,特别是创业板。即使经历了随后的全球股灾,一季度A股的科创50指数、创业板指均录得上涨,而主板、中小板的跌幅也远小于美股和港股。我当时认为,这样的“水牛”并不稳固,不仅经济基本面会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而且被赋予厚望的科技创新中,包括这次的新基建,很多公司的业务特别是估值体系都是瞄准美国同行或者前辈,现在这些灯塔的估值纷纷“倒下”,A股以及一级市场的公司该何去何从呢?然而,随后的4-12月份,全球主要股市都录得较大幅度的上涨,上证综指上涨26.28%,沪深300指数上涨41.37%,创业板指数上涨58.46%,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39.65%,标普500指数上涨45.33%,纳斯达克指数上涨67.38%。美股主要指数的涨幅均好于A股,特别是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远高于创业板指数、科创50指数。数据来源:Wind资讯这头由印钞机推动的“水牛”真够猛的。不过虽然指数很牛,但个股的分化非常明显。全年来看,A股和美股主要指数成分股下跌的比例相差不大,且除上证综指外,A股的表现好于美股;但是4-12月份,美股的个股表现远好于A股,纳斯达克指数成分股下跌比例为14%,而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下跌比例不到10%,而A股普遍在20%以上。大A正在走纳斯达克的路线了??数据来源:Wind资讯到目前为止,这种局面愈演愈烈,有评论称,现在是“股灾式牛市”,即指数上涨或坚挺,而个股普跌;还有网民调侃称,中国股市是牛熊结合体,头部是牛,其他是熊。图片来源/网络值得反思的是,虽然从一年的周期来看,当初的判断并没有错,但如果因为当初那个判断完全错过这一轮资产价格的暴涨,这种正确又有什么意义呢?误判五:消费复苏力度第五个误判是居民消费复苏力度。不过,这个“误判”倒不是现实情况与当初预期相反,而是现实情况比预期更加负面。疫情期间,很多人认为,疫情过后,大家被抑制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将会被释放出来,并会带来报复性消费,我们也从一些消费场所直观地感受到“人满为患”的场景。但我当时提出“不要指望报复性消费”,更加别指望把疫情期间的损失全部弥补回来。因为很多消费都带有极强的“时间标签”和“空间约束”,错过了就错过了——人不会每天都吃五顿饭,不会每周都去理发,不会从而早上唱K唱到晚上,不会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培训班……饭店的场所是有限的,翻台率是有限的,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从数据来看,“报复性消费”的确没有来,但与当初判断不一样的是,实际情况比原先预想的还要差。商品零售增速7月份才开始转正,餐饮增速10月份才开始转正,且月度增幅均未能超过上年同期,餐饮增速的反弹更加微弱。数据来源:Wind资讯这其中虽然有消费增速趋势性下滑的原因,但如此大的波动以及增长乏力显然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一方面,对病毒的担忧影响了人们外出就餐、消费的意愿;另一方面,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带来收入下降、预期改变,也影响了消费能力。数据来源:Wind资讯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特定指向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及操作建议,与作者供职机构及相关公司无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2021年1月28日
其他

定增新规的最后一个坚持者也放弃了——埃斯顿(002747.SZ)调整定增方案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荐规则,可能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东哥在此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将“东哥观察”设置星标【⭐】,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个【在看】,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推送,我们就能经常见面啦。2021年1月16日,埃斯顿(002747.SZ)发布公告称,将终止前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及撤回申请文件,并重新申报。定增新规的最后一个坚持者也放弃了。2020年7月23日,埃斯顿董事会审议,拟引入通用技术集团、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展18个月期锁价定增,后两者均为PE/VC基金。而就在当天,凯莱英(002821.SZ)发布公告称,调整了高瓴资本独家参与的18个月期锁价定增方案,改为6个月期询价定增。此后,诸多上市公司陆续修正定增方案,主要的修改方向改为:将PE/VC基金、个人、员工持股计划等从锁价定增对象中删除,将锁价定增调整为询价定增,符合条件的定增对象自愿将锁定期延长为36个月……埃斯顿表示:鉴于监管政策及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公司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发展规划等诸多因素,经公司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审慎论证后,决定终止前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撤回相关申请材料。新的定增方案为:发行对象为不超过三十五名特定对象,包括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合格机构投资者,最终发行对象根据询价结果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定价基准日为发行期首日;募集资金金融从不超过10亿元调整为不超过8亿元,主要是减少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部分。此外,1月15日,埃斯顿(作为甲方)还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作为乙方)在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不涉及具体交易金额和交易事项,具体的合作范围、内容与实施细节尚待进一步磋商,各方合作的具体方式、内容与执行等以签订的正式协议为准。双方合作方式为:甲方将进一步深化机器人核心软件、硬件的研发,扩大
2021年1月19日
其他

4年后市场总规模才到500亿,当下单个公司市值就500亿?——医渡科技(02158.HK)案例讨论(上)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荐规则,可能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东哥在此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将“东哥观察”设置星标【⭐】,看完文章后顺手点个【在看】,这样就能及时收到推送,我们就能经常见面啦。这是东哥观察的第43篇周记。医渡科技核心管理层在上市仪式现场祝酒图片来源/医渡云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15日,医渡科技(02158.HK)上市首日上涨147.91%,市值达到587.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491亿元),成为“新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医疗……”领域的又一标杆性项目。其公开发售就获得了1634倍超额认购,据说仅次于此前的蚂蚁集团。公司主要创始人为年轻的80后夫妇,核心创始人为宫莹莹女士,拥有非常豪华的求学经历和投资行业经历,IPO前已承诺把自己持有的大部分公司股票锁定十年。一、研发及商业化历程医渡科技成立于2014年(境内相关业务开展时间可能更早),提供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医院、制药、生物技术及医疗设备公司、研究机构、保险公司、医生和患者以及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2014-2017年为非商业化的研发投入阶段,公司重点打造数据智能基础设施YiduCore,这一期间找到了顶尖医院作为合作伙伴,帮助医院整合医院内部不同的信息技术系统,将其系统中积累的异构数据高效地转化为可计算、结构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在此过程中,YiduCore不断完善并变得更加智能,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度得到提升。当该等顶尖医院使用医渡科技的平台进行研究和其他用例时,从数据中发掘出的洞见与知识会积累在YiduCore中,从而可得到进一步利用。2017年末开始商业化,YiduCore吸引了更多医院及其他生态系统参与者,如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制药、生物技术及医疗器械公司以及保险公司。依托YiduCore,公司已经开发了一套分析驱动型医疗解决方案,如为生命科学公司提供的智能药物开发解决方案,为医生和医院赋能的智能研究和患者服务解决方案,以及为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的智能公共卫生和人口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这进一步推动YiduCore的快速自我强化,在不断扩大的用例范围中提供更多价值。注:如无特别说明,图片均来自医渡科技招股书。YiduCore的核心能力,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是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将中国医院信息技术系统上的原始和分散的数据,以快速、准确和低成本的方式汇集和转化为可计算、结构化和标准化的数据。第二层由医疗知识、洞见和疾病模型组成,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扩展,为客户提供各种用例数据分析驱动型解决方案。最后一层特定场景的运行和服务能力,帮助客户更好地实现解决方案及生态系统的价值,以实现他们的目标结果。二、主营业务构成在YiduCore基础上,医渡科技业务上分为三大部分:(1)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其于2015年推出,是运营历史最长的分部,由大数据平台产品(包括数据处理及应用平台(DPAP)及其升级版Eywa),以及为客户(如医院、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的其他解决方案组成。公司为医院提供DPAP/Eywa平台和解决方案以为其赋能,使其能够利用其核心业务中的数据产生的洞见。DPAP/Eywa平台与医院现有的操作系统相连接,汇集储存在其系统中的原始数据,并将其处理为结构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平台收取的费用包括前期平台部署费和维护费。前期平台部署费采取渗透定价策略,初期免费,自2019年起开始采用成本加成的方式向新客户和平台升级收费。收费的考虑因素包括:数据的规模和范围、特征和模型的数量以及提供的服务水平。维护费是按前期平台部署费的固定比例收取。此外,公司与顶级医疗机构及研究人员合作,以建立研究网络及专病库,使网络内研究人员能够在获得适当授权后,使用范围更广、更深的医疗数据进行医学研究。公司亦帮助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汇集和处理城市、省和国家层面的多源异构数据,并使他们能够在多种应用场景中使用我们的解决方案,例如公共卫生监控、疫情响应及人口健康管理。收费模式包括实现和许可的一次性费用(其中按期许可费收入在期限内确认)以及订购和服务的经常性费用。收费模式的类型取决于解决方案的性质和客户的合同政策。向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收取的费用根据具体个案确定,并根据覆盖范围和规模以及结局价值而有很大差异。除上述费用外,还对某些解决方案的持续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收取数据处理服务费,按年收取。(2)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公司于2017年开始向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公司以及其他参与临床开发过程的公司提供分析驱动型临床开发、基于真实世界证据(RWE)的研究以及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譬如,在药品及医疗设备开发以及商业化流程方面为客户提供服务,向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公司以及合同研究组织(CRO)提供软件及技术平台,以提升他们的临床试验流程。该业务目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规模相对较小。该业务主要按时间与材料基准对每个项目进行收费,取决于项目类型、项目范围、项目规模和项目难度,价格区间跨度较大。也有涵盖多种服务和多种药品的捆绑合同。(3)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这部分业务主要是运营以「因子健康」为品牌的研究驱动型个人健康管理平台,帮助医生进行研究和管理患者。自2020年推出以来,活跃医生的数量增加至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约7,000名并进一步增加至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约29,900名。健康管理平台和服务的收入包括在线咨询费、健康管理服务费、在因子健康平台上将从制药公司采购的药品销售予合作药店产生的销售额和保险费的佣金提成。公司还以「因子云」品牌向保险公司和代理机构提供保险科技和疾病管理解决方案。公司于2020年2月开始运营因子健康及于2019年开始运营因子云,且此分部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保险科技解决方案参照市场动态和内部利润率指引,按具体项目逐一定价。附注(1):按期许可费是指针对在特定期间或许可期限内使用平台或应用的权利向客户收取的费用。三、经营及财务状况从公司的主营业务构成来看,公司的产品形态包括纯软件、软硬件一体化以及服务,主要以to
202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