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法幢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如果所有人都清理自己,就能够创造一个澈底完美无暇的世界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没事,我有定心丸》在置身佛法的环境时,你觉得自己受到包容,离于痛苦,精神振奋,但是当你踏出那个环境,即便只踏出一点点,就会发现自己又回到熟悉的老监狱里。你持续接收相同的讯息:你的世界一直都在制造它自己的轮回。在修持奢摩他的时候,你发展力量,以及你和佛法之间的缘分;在修持毘婆奢那、扩展觉知的时候,你看清轮回运作的方式、轮回有多么的丑陋,以及其中有那么多的欺瞒、伪善和不愉快。乍看之下,要处理充满迷惑的人和世界,是一件令人不悦的事情,你因而不想和它扯上任何关系。但是,这个迷惑的世界也是你所来之处,因此你必须有所作为。虽然你了解到世界令人作呕,但你也对它生起兴趣。你开始欣赏世界,以及可能在其中发生的事情。与其排斥或接受它,你反而看见,每个情况都兼具疯狂和清明的潜能。因此,即便它相当令人不悦,你仍然想要与世界共处、共事,但问题在于,你能够为世界做些什么?下一个步骤是什么?显而易见的,你不应该立即尝试去解脱他人。在此之前,你应该先立誓献身佛法。首先,你的发心必须是清净的。如果你不做个讨厌的人,少制造一点垃圾,就可以开始帮忙清除他人的垃圾。这就是你皈依的原因。你立誓,不用自己制造的污染去扭曲你所居住的世界。相较于世界的广大浩瀚,你的污染看起来可能相当微小,但是,你不污染世界的这种贡献的力量可能会相当强大。如果所有人都清理自己,就能够创造一个澈底完美无暇的世界!你之所以领受皈依戒,是为了实现你的清明,并且确保不会制造混乱或伤害他人。你为人表率,亲身体现你的清明和誓戒,如此你就能够清除周遭的垃圾。你不需要多费唇舌或试图说服他人,而应该把你的清明当做例证来应用。在你生起奢摩他和毘婆奢那的体验之后,你开始走出去。当你越走出去,越需要约束自己。你需要适当地持戒,并承诺献身所领受的誓戒。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9日 上午 7:56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法,通往解脱自在旅程的实相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没事,我有定心丸》我们常常想要延续我们的沉溺放纵、瞋怒、贪爱和智识的思索猜测。举例来说,当我们处于仇恨状态时,虽然它令人感到痛苦,但又从中获得某种乐趣。我们觉得,我们不能只是无所事事地闲着,而要忙东忙西,善用才能。对于贪爱和哲学思索,也是如此。佛法应该启发我们,使我们免于无用的、与法道完全无关的沉溺放纵。法轮的意义是,我们怀着良好的心的状态,适当地运用佛法。即便我们的心的状态受到情绪爆发和哲学思索的扭曲,其中仍然含有把佛法用于修道的发心,这就是法轮的途径。佛陀宣说圣佛法,说得巧妙得体,引领众生到无有痛苦之境。「法」是心所设想的事物,也是可能会在未来生起的事物。佛陀有如识途的车夫,而道路是法,乘客是你和佛陀之间的情谊,马车则是禅修坐垫。为了了悟法之真实意义,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心和存在状态。了解法,也就是与奢摩他和毘婆奢那建立关系。在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之中,当一个念头或气息生起时,我们留心观照,并且按部就班、小心翼翼地置身该处,处于当下。每当我们拥有任何法的觉受时,它就是真实的,它就是实相。对于它,我们没有转念,也没有怀疑。法一直都在那里,它非常简单且直接。有时候,我们忘记了,但我们总是回归法。法是以诚实和了无自欺为基础。当法说蓝色的时候,它就是蓝色;当它说红色的时候,它就是红色。法仿如说火是热的,或天空是蓝的;它说的是实话,但是,这种实话和法之间的差异在于,法是通往解脱自在的实相真谛。说红是红,这不会特别使你不去看绿色或黄色。但是,在法谈论实相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踏出我们小小的窝、小小的习惯模式的世界是值得的。如此一来,法就带来更为胜妙的视见。即使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了解佛法,但它仍然会带来更宏大的视见。如果你适当地融入佛法,那么圣佛法是初善;它是中善,因为你正在法道上;它是末善,因为它使你离于痛苦和折磨。法的意义清晰明确,它的言语殊胜且巧妙得体。它不混杂其他的想法或借来的概念,因此它如同好水般纯净。它直接坦率,完全具有解脱的能力。佛法让人们了解,他们可以离于痛苦、纾解痛苦,进而引导人们实现其目的。佛法示显离于轮回事物的出离道,让你能够一路走向正等正觉(决定出离,趣大菩提)。佛法终止介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旅程,这段旅程即是轮回。它终结我执和常见、断见二边。就「自我」而言,「成就」可能会生起常见,而「与他人共事」可能会生起断见。佛法斩断这两种极端,而且有趣的转折是,这两个极端澈底逆转。如果你是一个断见者,那么,研习佛法将使你了解到,你可以永恒地证得一切;如果你是一个常见者,你会了解到,你可以斩断这段旅程。根据《随念三宝经》的说法,这些是佛法的特质。佛法是如此地灿烂庄严,而且似乎灿烂庄严到难以消受的程度,但是在十三岁那年,我就臣服于佛法了。我持续不断地臣服,直到我体验到事情的另一面。在这一面,付出者开始了悟「臣服」的意义。如果你非常口渴而想要饮水,你不必问要怎么喝,你可以直接把水喝下去。你必须放弃那种贫乏感,一旦你放弃了,就解渴了,「往前进」变得非常自然平常。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人类的第一个念头是法,第二个念头是法,第三个念头也是法。如果没有那种法的深度,就没有人能够做全盘且详尽的思考。它是非常简单的。在神经质出现之前,只有那最初的、单纯的、天真无邪的念头。之后,我们开始用各种神经质而使其更有趣,更吸引人。但是,那闪现的初念是非常天真无邪、非常不神经质的。在你醒来的那一刻,在你睁开眼睛、看见一道阳光,或听见父母谈话的那一刻,你的第一个感知是直接、无邪且清净的。它们是工作基地,而且至今一再地发生。那个初念的特质正在此时此地发生,它无处不在。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9日 上午 7:58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以情绪来禅修的意图是要稳定地和每个感受同住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归零,遇见真实》接受任何放入你乞食缽里的食物,对于执迷挑选拣择的自我是个极大的挑战。佛陀虽然知道食物有毒,却仍然接受了纯陀的供养。(他藉此在教导什么吗?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挑选拣择?或者,佛陀选择保护纯陀,胜于保护自己?)当我一步步向餐厅靠近时,呼吸明显变得紊乱不定。这是我第一次行乞,我开始深呼吸,仿佛试着以我的自信来增加声带的张力。只是去问问,欲隐约是对这次闭关的关键性考验,是个完成过渡到居无定所生活旅程的决定性时刻;是个刺穿我的傲慢、检测我的谦卑、度量我的决心的时刻。我对此已经反复思量。我知道该怎么做,可以这么说。当侍者只会奉上你最喜欢的食物时,想像要吃下任何放在你缽里的食物,其实并不会太困难。我已经承诺要吃下任何被施予的食物。如果盛在缽里的供养是肉食,我也不会拒绝。我不会为了坚守自己的喜好而把自己饿死。现在我已经非常饥饿,当我身穿橘黄色袍子走进餐厅,服务生认出了我,并用对印度圣人的尊称冲着我大声叫着:“巴巴吉,巴巴吉,你现在是印度教徒了!”面对这么热情的招呼,尽管我已在心中排练过许多次,但我还是有种血液凝固的感觉。这次我今天第二次像雕像一样站着不动,我的手心冒汗,声音被堵住,嘴唇微颤着。我真的很想拔腿就跑,但有个内在的声音激励着我:“去吧!你能做到!你必须做到!”
8月23日 上午 8:16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痛苦的成因与根源,来自于我执与负面情绪

摘自:仁波切教授《四圣谛》开示当我们提到痛苦,可以说有一种比较粗重的痛苦感是我们凡夫能够感受和经验到的。但是,在这种比较粗重的意识下还有一种很微细的痛苦,人们通常难以觉察。当我们认识到这样的体验时,就知道有两种类型的痛苦,一种是“微细”的痛苦,另一种是“粗重”的痛苦。因此,我们谈到粗重的痛苦,通常是在经历与身体有关的严重疾病,我们了解到这是痛苦。当我们的心里感受到困境与不快乐时,也能体会到这是一种痛苦。又或者,当我们无法满足个人所需时,内心便会产生极大的压力;而当我们不想要或不希望的事情发生时,痛苦也会同时出现。我现在将要解释的就是这种粗重的痛苦。什么是这种粗重的痛苦呢?其实不需要去思惟它,当我们一有这些痛苦时,就能够认识到它,这就是粗重的痛苦。那么通常来说,微细的痛苦又是什么呢?它同样存在于我们之中,然而此时此刻由于我们粗重的意识而无法觉察到。主要来讲,一切有情都有五蕴:色、受、想、行、识。一旦我们投身于轮回中的任何一道,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五蕴和合之身,它也是粗重痛苦的产生之地。此五蕴之身是一切开始的基垫,唯一的根本,是粗重痛苦产生之地。如果没有它的话,粗重的痛苦也不会产生。基于粗重痛苦之上,也会产生微细的痛苦。所以,我们到何时才能看到这种微细的痛苦呢?如果我们能够非常认真严肃的研究当下的心意识,我们的觉性变得越来越稳固清晰,通过这样的方式,当下的心意识将不会再保持那么粗重。我们应当评估自己能够看得多深,到什么程度。当我们如此研究之后,心的品质将会提升,心的品质提升后,心会变得清明与平静,再也不像我们现在粗重的心那样。如此,我们便会直接的经验到这点,一切粗重痛苦所产生的根基,概括来说即是这种微细的痛苦。因此,为了要了解和认识微细的痛苦,首先必须要锻炼我们的心,也就是修心。当老师解释佛法时,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始学习呢?答案就是从了知痛苦开始,这是根本。没有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想要痛苦,我们的目标或者在一开始就说到的,非常重要要去思考的就是,我们不需要痛苦,痛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要如是思惟:“
8月19日 上午 8:18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该停下来了!停止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我已经停止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了,但是你,央掘魔罗,为何还带着恐惧和痛苦在奔忙呢?佛陀有四位弟子,他们个人的经历演变为净障练习中的四种力量。四位弟子中,央掘魔罗的故事最被人熟知,也最戏剧化。他在老师的误导下,决定杀死一千个人。他杀死九百九十九个人后,他把他们的手指挂在脖子上,因为他的名字就是「指鬘」的意思。这时,他看见一名比丘而追上前去,可是无论央掘魔罗跑多快,都追不上他。最后他对着比丘大喊:「你等等!」比丘继续往前走,他又叫:「你为什么不停下来?」比丘没有转身,只对他说:「我已经停了,央掘魔罗,你也应该停下来。」央掘魔罗远远地对比丘叫到:「你说『我已经停了』是什么意思?可你还是在走。」比丘回答道:「我已经停止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了,但是你,央掘魔罗,为何还带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在奔忙?」央掘魔罗一听,心想:「哇!他知道我的状况,他明白我的心。」比丘慢下来,央掘魔罗追上来,他看到了释迦牟尼佛。佛陀面对这个脖子上挂着九百九十九只手指的人微笑着。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对央掘魔罗表示善意了,此时他的杀人恶念全部消散殆尽。佛陀说:「你必须停止杀戮,你在给自己和他人制造无法计量的痛苦。」当下他明白原来自己被老师误导了。立刻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懊悔。那时的央掘魔罗看不到自己所做所为有任何价值,我们也看不到央掘魔罗的行为有任何的智慧。我们很少会在自己和他人不好的行为中,发现好的一面,但这是错误的,因为即使像央掘魔罗这样的杀人狂,也总有一个优点的。每个负面行为都含有可净化的种子,没有绝对负面的事情,也没有绝对的恶业。这不是振奋人心,让人感觉良好的心理治疗,这是法的真理。如果我们不相信最恶劣的行为也有被净化的可能,那么我们就不能接受无常的相对真理——它和空性的绝对真理同在。事情不会永远不变,恶业也一样,净化的种子是否能成熟,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负面业力。但是,我们必须带着确信,知道自己有体现净化的能力,就如同我们体现了解脱的可能。佛陀看到央掘魔罗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困境,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真诚地发愿要改悔。央掘魔罗见到佛陀后不久,剃度出家了,虽然他发誓将来绝不再杀生,内心仍然被过去的行为所折磨。佛陀向他解释空性的真理,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以及净化的能力,但佛陀不能挥一挥魔杖便洗去央掘魔罗的恶业,恢复他的清醒。央掘魔罗有他的功课要完成:将愧疚和懊悔转化为正面的特质,这是他特别的挑战。最后央掘魔罗用忏悔将内疚和羞愧转化为智慧和慈悲。央掘魔罗的转化,奠定了趋向净化的基础,在前行的四力忏悔里,我们称之为出罪力。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9日 上午 8:19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如何观心:必须了解念头是法性的激励、法性的力量、法性的化现

摘自:年巴仁波切著《恒河大手印》释论对初学者作“心”的教导,念头生起时,首先要教他研究观察「那念头是怎么产生的?」例如心中刹那观想金刚座时,要审察「是金刚座从那边来到了这里?还是自己的心去了那里?」这当中就说到有个所观想之境。就初学者而言,还没有学到这之后的口诀,也就是渐次地观察:首先,「当念头显现时,看着念头的本质。」然后,看「念头去向何处?」但没有谈到接下来「念头是否自然消失?」除了说到「念头一显现,看着念头的本质。」之外,还没有谈到观察「在那之后,念头消散」。而当熟稔大手印口诀时,自然地,显现不会扰害安住,安住也不会扰害显现。证悟「转变、化现、分别三者,住、动、觉三者,全部都是大手印的同一体性」时,念头显现和体认二者便会同时生起。念头开始显现,如果受持实相坚固之地的话,念头显现和念头解脱会同时,就是所谓「显解同时」(显现和解脱同时)。这点非常重要,和大圆满所说相似。以此而说「无修」。因此无论任何好坏的念头显现,不要对念头做好坏的分别想。从念头显现起认识念头,了达念头本身,念头的累积与消散是无意义,没有真实本质的。念头没有最初由何而生起的根源,没有现在住于何处的住处,也没有最后灭于何处的灭处,像这样审察生住去三者时,找不到这念头。如是找不到时自己就能够掌握这念头、摄回这念头,能自主的慑伏了念头。然后到了某一时刻,瑜伽行者无论有多少妄念显现,这些念头也会如显现次第般而解脱,那就称为「显解同时」。当达到「显解同时」的时候,无论瑜伽行者有多少纷乱的念头,都会成为那样多的法性助伴,所谓「法性的缤纷」就是如此。未达到这样的体认时,无论多么多的念头显现,都会变成希惧、忧虑与执着,而成为「障碍的神变」。变成「障碍的神变」时,对瑜伽行者就会成为修道上的中断障碍。先前已有的些许觉受会丧失,也会障碍未来好的觉受或证悟的生起。因此,想要责备念头的过失时,必须了解念头是法性的激励,或者念头是法性的力量,念头是法性的化现。有多少对法性的体认,就有多少的了知念头是法性的化现,所以说「念头是成就」。对「念头的意义是法身」具切信,以及确信法性是最重要的根源,因此念头就转变为成就,成了瑜伽行者的助伴,念头成了瑜伽行者法性的缤纷。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7日 上午 8:35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供灯的利益:开启自性光明

在生活中培养专注而有觉性的「禅定力」,就不算浪费生命大宝法王
7月30日 上午 8:32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让我们持久快乐的是什么?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我开始了解自己真正会遗憾的,是这一生过得没有意义,没办法去帮助别人。我父亲开示过,对死亡的禅修可以开展智慧和慈悲,而且是嗔恨、痛苦、执着和病痛最好的对治。这听起来像是个坏消息,当时我听到的时候也不信服,但当我十二岁正式认证和坐床成为第七世的明就仁波切时,我的看法改变了!我的坐床典礼在智慧林举行,当时有几百人从比尔、尼泊尔和当地的藏传寺院赶来参加。为了这个仪式,我已经焦虑了好几个星期,我的哥哥措尼仁波切特地从扎西炯康巴噶寺过来,陪在我身边,让我安心。尽管如此,当我坐上法座的时候,还是感觉喉咙紧缩,一阵阵如同飞机遇上气流颠簸造成的晕眩向我迎面袭来。我开始冒汗,觉得恶心,经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次恐慌症发作。仪式结束后,我直接冲回房间,躺在床上,恶心和头晕持续了好几天,直到我觉得自己好像快死了的那一刻,我自问:「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又会怎样呢?」接下来几天,仍然受制于恐慌症的我,开始真正想像明天就是活着的最后一天。我躺在床上问自己:「如果明天我将死去,我会有遗憾吗?如果我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都充满遗憾,那我将是什么?我还太年轻,无法为自己没有赚大钱或做大生意而遗憾。」我想着:「我也不遗憾没有成名或变得强壮,也不觉得自己会因为太自满、愤怒或执着而懊悔。」接着,我开始了解自己真正会遗憾的,是这一生过得没有意义,才刚开始修行就死去,没办法活着去帮助别人。想到这里,我看到自己对法的虔敬,感觉悲心开始由内生起。有了这段经历,我开始松掉一些对死亡恐惧的强烈反感,过去我总是对恐惧感到恐惧,对自己会害怕感到不安,这让我焦虑得直冒汗。这次经验后,我开始把「对死亡的恐惧」和「实际的死亡」分开,恐惧不再那么恐怖,我可以用对死亡的禅修来分析无常,也对修持佛法有了新的体验。我开始认真地把佛法看成唯一能持久快乐的真正来源,有了这个认识,很多不必要的担心都开始消散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26日 上午 8:18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舍弃执着的心,将这一切都随风供养而去!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多年前一位喇嘛暂住在她家。一天下午,她开车载着喇嘛出去,在一个橄榄球场大小的超市买菜。第一次见到超大型的市场,这位喇嘛瞪大眼睛看着各式各样的食物,还用手摸着、端详,就像盲人试着用触摸来认识事物。对他来说,眼前真的就如同不可思议的诸佛所化现的宇宙。在这惊鸿一瞥之后,喇嘛开始念祈请文。只见他旋转双掌,张开手臂,将掌心向上,将一切所看到的都随风供养出去。这是放下执着的心,放下被眼前美轮美奂、魔法般展现的奇景捕获的心,这些是在完美和丰足之余所不需要的。也是从这样的心,喇嘛把他所遇到的都作为供养,他不仅在行为上不执取丰盛的物质,就连视觉上也不执着享有。面对这任运而生的曼达,他的反应是作供养——为了利益他人而将它布施出去。所有众生都能遇见这样的富足之境,而这些供养所带来的增益,将成为他们证悟的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舍弃执着的心。这和一般的布施相当不同,不是吗?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11日 上午 8:39
其他

大宝法王 | 随喜,是一个不可思议殊胜的善巧法门

摘自:法王教授《普贤行愿品》课程经典提到:随喜和自己证悟相等的人,会得到相等的利益;随喜比自己证悟低浅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利益;随喜比自己证悟高深的人,会得到一半的功德利益,这是因为不具备那样的福德,所以只能得到一半的利益。同时,经典也说,一个总是喜欢随喜的人,也会让他更欢喜于行善。因此,随喜是一个不可思议殊胜的善巧法门。这里有很多部分是可以多思考的,例如经典中说,我们凡夫众生对于自己的贪爱,如果要跟诸佛菩萨的慈悲相比,实在是万亿分不及一的。二乘行者,受到出离心的启发,带着视轮回如火宅的心态,断除无始以来对轮回的贪着、执着,获得了成就解脱,这也是我们应该随喜的对象。一般凡夫深陷轮回的痛苦中,要生起一点点善心都很困难。但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人愿意生起善心,甚至行持广大的善行,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我们对于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善心、善念的生起,都应该要去随喜,不应该轻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7月1日 上午 8:49
其他

大宝法王 | 问与答:越来越忙,要怎么修行?如何能够快乐地生活着?

时间:2009年1月13日摘自:《生活中的佛法》课程学员问:大家都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少,要怎么修行?疾病充斥在一个城市,如何能够快乐地生活着?法王答:有一种说法,在纽约你不用看日历就知道今天星期几!因为你看这很悠闲的时候,你就知道是星期六、星期天,若大家忙得不得了,走来走去,你就知道是其他时间了。我自己也感觉到,这个时代越来越进步,节奏也越来越快。像是以前来说,大家是坐车;现来说,是车子,还有火车,然后车子越来越快,然后开始坐飞机了。甚至是现在到美国,好像你都还没想,就已经到了,速度非常的快。机器跟这些交通快到一个速度,人好像有一种追不上的感觉。这次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到了纽约第一站,都住在一栋很高的旅馆当中,在高处的时候,你晚上看天也看不太到,没法看到蓝天。到处都是这些建筑森林一般,都是各种建筑,有时候感觉这是不是就是未来世界,感觉有一点怪怪的。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在昨天有提到的,我们的「心要能够放松跟调柔」,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生活、都要工作,我们为了什么目的要做?我们可以说是为了生活,就是为了要有一口饭吃,为了生活要做这些工作。但是你需要在工作的时候,随时保持身心的一种休息,这是很重要的。我之前提到说要做「禅修」,当你懂得如何将心休息的时候,那么你的身体或者你工作再忙,也都是可以的。举例我自己来说,你说我不忙呢?其实也挺忙的!虽然说我不是在外面总是要赶车到各个地方去,不是那种忙,但是在自己来说,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心的平静的时候,或者这个用词叫做:「心的调柔」,它是很有弹性的、很调柔的、很平静的,随时都可以反应的,这样的一种心的情况具备、调柔具备的话,那么就算外面再忙,我们的心,它也都是能够追得上,它随时能反应的。这里再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一个人跟一匹马,这匹马它可以跑得很快,它绝对跑得比人快,就算人再怎么追这个马,它都可以很轻松的跑一跑,再休息一下!跑一跑,再休息一下!就好像这个样子,我们这种调柔的心,或者说一种「正念的觉知」、「调柔的心」,「正念」跟「觉知」和那匹马是一样的。当你越心越调柔,心越有「正念」的时候,透过「禅修」培养也好,像这匹快马是一样的,随时你可以是超前的,你可以超越一切繁忙、超越一切的紧张,你随时可以赶在前面休息一下,你永远都是在前面的。这样子的话,你就比较不会被繁忙或各种压力所捆缚住身心,就永远有一个空间,永远是调柔的,它是有弹性的,就好像这匹永远超越一切的快马是一样的,它不会让你的身心受到一种压力的捆绑。正念与觉照的重要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这样可能会更清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会遇到非常忙的时候,但无论再忙,事实上我想到佛陀常常说:「你要有一种『正念』跟『正知』,这真的很重要。」。什么叫做「正念」、「正知」?这是指说无论你再忙,你都不会忙过头,或者你都不会被这些忙乱的事情淹没了。而你要像是什么呢?像是一个超越的人,你在俯瞰,你在上空中俯瞰这样的情况这种感觉。如果自己也掉入其中,混乱在其中的话,那会很困难的。就好像一个人如果落入到水中,快要被淹没了,在这个时候,他需要记得「他是谁!」,如果保持镇定,一种「正念」告诉自己说:「我是一个人,我是谁。然后我会游泳!我的目标是我要到陆地上去,我不是要留在这里。我也不是一条鱼,我不是生活在海中,我是要到陆地!我会游泳!」你这样提醒自己,等于说你保持住「正念」,你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回过神来,你开始游泳、然后得救,要不然你可能就真的被淹死了,死在这个海里了。所以,这个「正念」真的很重要。「正念」是什么呢?就是帮助我们不要被压力情况所淹没。而具备「正念」、「觉照力」的人,「正念」跟「觉照」它能帮你抽离出来,就好像你在上空中俯瞰一切一样的。那么或者也可以这样形容就好像是一个真正的你,你是谁?一个真正实在的你,你超越出来了!然后你看着这些事情,事实上你这样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是一个游戏一样的,你是玩游戏的人,你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这就是一种「正念」跟「觉照」。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6月29日 上午 8:29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轮回六道是具烦恼的,我们对它们的执着限制了自己的经验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归零,遇见真实》现代人总是以一种不变的心态来谈论自己,比如说“我是个爱生气的人”
6月28日 上午 9:06
其他

大宝法王 | 观修慈悲的前提,是首先要确立一个你能够得到的目标

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地剥除面具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6月27日 上午 7:5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大宝法王 | 只是存着一念善心是没有用的,要透过实际行动和众生结缘

什么称为善?就是改变我们的心,不再让烦恼作主堪千创古仁波切
6月22日 上午 8:02
其他

堪千创古仁波切 | 观修无常的五种禅修方法

摘录:创古仁波切著《转心四思维》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我们要如何观修无常呢?在大手印四加行的修持指示中提到:“这个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是众生的生命如同水上的泡沫。我何时会死而变成一具尸体是不确定的,但在那个时刻,唯有佛法能帮助我,我现在就必须精进地修行。”四加行的教本以五个要点阐明五种无常的主要禅修方法。无常的第一种禅修方法是观修一切事物的变迁本质。一切事物生来就具有变迁的本质,且应运于这个世界及其中的一切众生。我们周围的世界随时都在改变。夏季时,大自然具有某种颜色及某种外形,但这些都逐渐地在改变;到了秋季时,它变得不一样了,但秋天也不会永远驻留,秋天的特色将会被冬天所取代,但冬天所具有的特征也会逐渐地改变,最后被春天所取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都逐渐地、不断地在改变,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免于改变。现在,让我们来审察一下人。人也都会改变。就以我们的身体作为例子吧。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具有某种大小、某种外形,而以某种方式思考。然后,当我们长大一点、变成年轻的成人及稍后变成中年人时,我们的大小及外表都改变了,想法也改变了。到了老年时,一切又有所改变。最后,都将会死亡、溃解。我们也可以从所认识的人当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改变。我们所认识的人当中,有些已经年迈了,有些则已经往生了。我们可以看到连续不断的改变过程的存在,无常确实是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本质。显然,我们并没有捏造无常,它是自然本具的特质之一。因为所有的事情会改变,我们不能依赖它们,唯一可能有所助益的是某种不会改变的事物,那就是佛法。唯有修持佛法能帮助我们。无常的第二种禅修方法是深思他人之死亡及我们如何也终将会死亡。我们可以看到和我们同时出生的人当中,有些已经死亡了,有些即将死亡,而我们也终将会死亡。我们或许会认为死亡只发生于他人,但是没有任何定律指出除了我们之外的人才会死。假如我们是例外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必修行了,就不须要担忧任何事情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是,我们并不例外,我们和其他每个人都一样。自从时间开始存在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人不须经历死亡。我们或许会说:“嗯,虽然我还没有遇见到不会死亡的人,但这并不表示这样的人不存在。”纵使我们尚未遇见这样的人,如果他或她存在的话,我们必定已经听说过如此的例外人物了。任何人都不须要怀疑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死亡。所有生于过去的人都已经死亡了,所有生于未来的人也都将会死亡。为什么这些人都会死呢?这都是因为无常。佛陀说过,不要贪执饮食、金钱、衣物或财产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所享乐的这些外物都不是恒常的。当死亡来临时,不管我们拥有的是什么,它们全都一点用处也没有;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或名望,完全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当死亡来临时,唯一能帮助我们的是生前所累积的善业。若能累积许多善业功德,这将会在往生时帮助我们。但是,所拥有的一切世俗财物或名望,却无法造成丝毫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说,修持佛法的重要性远甚于任何生前的世俗活动。我们或许会相信,在死亡之前,仍然有许多时间,因此可以以后再开始修行。但是,我们并不能真正确定这一点。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理由这么觉得,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自己何时会死。死亡也许很快就到来,也许就近在眼前,也许还要好几年之后才会发生。然而,不论它发生的速度如何,纵使我们活得很久,死亡也不会数千年之后才来。所以,时间是我们生命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极其珍贵,倘若我们浪费了时间,纵使只是短短的一会儿,那仍然是我们可以用来修行而使我们更接近目标的时间,只要稍加努力,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来达成我们的目标。沉迷于世俗的追求,如同小孩子忙于玩耍而忘却了游戏之外的一切事情。如果这么做的话,我们将无法为自己及他人带来许多的利益。所以,不要浪费时间,试着把时间用于比较有益的活动,修持佛法是很重要的。
6月21日 上午 9:36
其他

大宝法王 | 问答录:如何在最短时间生起慈悲心?

戒律的观念:持守五戒,让修行更得力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6月19日 上午 8:02
其他

大宝法王 | 问答录:如何放生才是最好的放生之法、才是善业?

无贪,是转变你的角度,让你有更开阔的视野第一世噶玛巴
6月17日 上午 8:02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你并非禅修于任何事物上,只是单纯地处于当下

摘自:《动中正念:透过禅修和日常觉知与自己为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掩盖身体和心灵所经历的间隙。这些间隙有点像是晚宴餐桌上忽然变得安静的窘状。身为一个好主人,应该持续和客人交谈,让他们感到自在,可能会聊聊天气,说起最近读过的书、或晚餐的菜肴。我们也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以不自觉的叨絮来占据自心,因为我们对任何于自我对话中所存在的间隙感到不安。禅修的目的就是要体验这个间隙。我们根本上什么也不必做,就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或如释重负,什么感受都行。禅修是以培养宁静的正念修习来作为起始点。我们在禅修时所体验的宁静和平感,就是这种“无所为”的状态,而这也是对“无速度”的体验。
6月16日 上午 9:00
其他

大宝法王 | 获得解脱和成就佛果必须具足的四个要点

时间:2012年11月24日摘自:法王《百段引导文》课程获得解脱和成就佛果必须具足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断除对此生的执着。第二部分,找到并依止具德的上师。第三部分,将上师所传授的佛法依教奉行。第四部分,将从上师处领受到的教法,要依教奉行精进修持直至成佛。以修法的状态而言,精进与誓言非常的重要。从传承祖师的传记来看,立誓也是非常的重要,即使是生病了,即使是死亡,我都要去修持真正的佛法!以这种方式去发誓才是修持的关键。密勒日巴大师曾经这样告诉冈波巴大师:未来,自称是大修行者的人们,他们就连一些奇怪的石头木头都要去珍存积累,他们内心充满着贪瞋,处处以分别心区分做事,像这种所谓的修行人,我们根本不应该和他们结交,更不能跟他讲话。接下来,噶当派的全知上师波多瓦大格西,他有一部自己讲给自己的话语,又称自语教言,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对此作了一篇注疏。其中讲到:我们之所以会流转轮回,都是因为没有了悟无我的本性;为什么无法了悟无我的本性?这是因为有我执。也正因为有我执,才不懂得如何去累积资粮。好比说:畜牲道本就不知该如何去累积资粮,再加上它们的愚昧和自私心非常粗重,根本不知道应如何去获得解脱与快乐的方法,像牛羊鸡,它们在很多劫之中流转,就连人天的果位也没有投生过,一直在畜牲道中流转不停。波多瓦大师这位大格西,每每想到这一点,他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他会非常的伤心沉痛而至昏厥。反观我们,就便是听到畜牲的在遭受痛苦,也无动于衷,连一点痛痒的感觉都没有。虽然我们没有投生畜牲道,身在人天善趣中,但也不知道应如何去积累资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功德,也没有认识到有功德的士夫,更没有把怀有功德的士夫视为至高无上。我们总是认为,他虽然有功德,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就把他搁在一边,从来也不会去想:这样一位非常殊胜的善士,他可以为我们指引获得解脱、远离痛苦的道路,如果能在这么一位有功德的士夫前,求得到善恶取舍的方法的话,那该多好啊!如果能生起这样的心态,才会认识和看见别人的功德,才会知道有功德的士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然而,我们总是背朝着功德,从来不去朝这方面去想,更不去希求解脱,之所以会不希求解脱是因为没有想到死亡的到来,也正因为没有想到死亡的到来,我们才会去执着世间的物质。又为什么会执着世间呢?因为把世间执着为实有。因此我们最终的障碍就是:执着事物为实有。这就像盲人被抛弃到荒野之上,与小鸟离开了母亲一样,无依无靠,可怜的众生他们看不到任何的功德,再加上也不知如何修持解脱之道,也就一直遭受着这样的痛苦。比方说我们在手上放一粒灰尘,手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是我们的眼睛里若进入一粒灰尘,我们就会有感觉。同理,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对轮回的过患、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就像手上放一粒灰尘一般;但对一位圣者而言,轮回的过患就像眼睛内的灰尘一样,会难以忍受。科学家们说,人的大脑只能感知到突发和当下的痛苦,而无法感知到细微遥远的痛苦,比方说一只老虎,与我们只有二三步距离的话,我们才会感到非常害怕。但是如果说:有一只老虎,它在三个月后才会到来,我们是不会产生害怕的感觉的。因为距离现在还很遥远,不会有任何危险。现在,我们遭受很多环境的困扰和自然的危害,但我们无法立刻就知道,因为是非常广阔的概念,我们无法立刻就能觉知到,所以我们会把它放在一边,等到有朝一日一切因缘成熟环境产生变化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太晚了。就如我们在一个很大的器皿内,放入一只青蛙,倒入一些水,下面慢慢地烧着火。这只青蛙最初会误以为它还在水里,还很安全,它并不知道水马上会变热变烫,自己会被烫死,等到水慢慢地真正变热变烫时已经为时已晚了,等待它的只有无尽的热烫之苦。同理,如果我们自己不好好去思惟的话,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欺骗我们,让我们把非快乐的事物误认为是快乐,把危险视为平安,所以我们不应该去相信自己的大脑。要认清轮回的本性是痛苦。在戒律中有这样的说法,若想真正获证别解脱戒,一定要心怀真实的出离心。如果心中没有生起出离心,像这样没有出离心的别解脱戒,就不会有任何的意义。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6月15日 上午 9:01
其他

祖古乌金仁波切 | 各种念头都是以我们本质的表显而出现

摘自:祖古乌金仁波切著《彩虹丹青》念头的解脱可由很多不同方式来发生。伟大的无垢友上师就提过三种解脱。他的描述可用于说明特定个人的修行进展,或是不同众生的根器种类。第一个例子是有如见到你已经认识的人,第二个好比一条蛇的身体打了结,第三个则譬喻为进入了空荡房屋的小偷。当念头出现时就认出来,如此当念头生起时,便也同时解脱了。这和一般人心中涌起的如流念头非常不同。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为“昏暗的扩散”,是属于散乱放荡的不良型态,完全不知道是何人生起念头、念头从哪里而来、或是念头在哪里消失。根本还没嗅到觉性的“气味”,只有不良的念头型态在作用,因此全然被念头带着走,一个接一个地毫不注意。这绝非解脱之道!一开始,如果我们已经认出自心本性,即使只有一次,我们便嗅到了自性的气味。一旦你闻过自性的一丝味道,就会熟悉,就像某个你已经认识的人:你不必怀疑你碰到的朋友是哪一位。这个时候,念头就在认出时解脱,有如水面上作画一般的消失。我们可以透过修持,让自己对这个事实越加熟悉。一旦行者能立即认出佛性,便根本不必再运用任何额外的技术。在念头开始有动静的片刻,念头自身即可解脱。就好比一条蛇的身体打结,毋须任何人加以松绑,因为它自己就可以拆解。这个例子说明了对修习的越加稳定。最后第三个对念头解脱的譬喻,是犹如进入空荡房屋的小偷,称为对修习的稳定或圆成。进入空荡房屋的小偷,什么也得不到,房屋里也没有东西丢失。所有念头的活动都自然解脱,没有任何伤害或利益。这就是对于解脱得到信心的意思。另外,也有所谓四种解脱的型态:自解脱、生起即解脱、直接解脱以及本来解脱。此四者并不必然是直接依序排列,而比较象是如何解脱的不同层面或型态。例如第四者本来解脱,意指本觉的觉醒状态,其本来就是解脱的,因此并不需要被解脱。就是这样的想法。在“椎击三要”当中有句话说:“藉由认识得解脱者中的法身,就像水面作画的譬喻,便不断有自己出现的自身解脱。”“本来解脱”意思是不必再寻找被解脱的状态,因为它本来就是解脱的。“直接解脱”中的“直接”,有着立即的内涵,意思是剎那之间。“自然解脱”是没有需要被解脱的主体;没有任何事物或本质或主体需要被解脱。看见了,就自然解脱。“自解脱”意思是甚至不必有个对治的方法。“生起即解脱”指的是当你认识觉醒状态的时刻便消融的念头。有时则会提及五种解脱的方式。最后加上的这一种:普遍解脱,意思是无论出现哪种表显或状态,都以同一方式全部解脱,因此是“普遍解脱”。换句话说,是哪种情绪或念头出现并没有关系,一切情绪和念头都能够因认识本觉而解脱。“普遍解脱"
6月8日 下午 12:53
其他

堪千创古仁波切 | 当你训练自己时刻保持觉知,你的心会得到确实了悟

摘自:创古仁波切著《三摩地王经实修讲记》「三摩地」是一种极为重要、深妙及珍贵的心之境界,当心得到确实了悟后,才会进入「三摩地」。首先,我们必须实际去修习「三摩地」,而在修习「三摩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是「觉知」。若有觉知,可以修学得很好;若没有觉知,将会忘却如何好好地修习「三摩地」。在修持时,除非我们保持觉知,否则将完全失去定境,我们会坐在那儿想东想西,就只有身体坐在禅修垫上,心却溜走了。所以,如果希望契入良好的「三摩地」境界,必须谨慎、周密地保持觉知,如此,才能真正地修学三摩地。心不在焉,觉知的盗贼将趁虚而入如果我们心不在焉,觉知的盗贼将会趁虚而入。大菩萨寂天说:「当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有小偷想进来偷东西,也会有强盗企图抢夺我们的财富。这些小偷、强盗,就是我们的烦恼及概念思惟,它们让我们觉得昏沉、亢奋等等而远离禅修。」举例来说,有个富有的人,盗贼想要掠夺他的财富,首先会衡量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很强壮、能干、明智、沉着,又有警觉性及稳定性,盗贼会想:「我想从这个人身上偷取什么的机会并不大,如果去抢他可能会被逮到,还是打消这个念头比较好。」于是会远离他。如果这个富有的人很衰弱又无能、漫不经心、怠惰、粗心,盗贼会想:「成功的机会很大,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抢夺这个人的财物。」于是会接近他,等待机会下手。同理,当修行者修持禅定时,隐喻性的盗贼会躲在草丛中等待机会。如果我们很谨慎地保持警觉,将心安住,烦恼就找不到入侵的机会。相反地,如果我们很懒惰、心不在焉、粗心大意并喜欢浪费时间,烦恼必定会随时生起并控制局面,禅修的法财及功德会被掠夺,我们将变得极为匮乏,失去所有的修行善德,一再被烦恼征服。因此,觉知至为重要,不论是禅修的前行或预备部分,或禅修的主要部分,或禅修的结行部分。保持心的专注或觉知永远重要,因为善德会自然从中生起。大菩萨寂天说:「任何能保持觉知的人都将自然具有警觉、智慧及明辨的功德。因此,努力不懈地保持觉知!」
6月6日 上午 8:05
其他

措尼仁波切 | 悲伤来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跟它在一起」

摘自:措尼仁波切著《先幸福,再开悟》悲伤来时,它会说一些话,然后你就跟它走了,这就是涉入、沉溺在情绪当中。我们要做的是觉知那个悲伤,待在悲伤里,但不是跟着悲伤走。当你觉知到悲伤,并且跟着悲伤一起走,就是对悲伤回应了。我们不需要去停止悲伤,也不要加入悲伤或逃离悲伤,这是很重要的。涉入、沉溺,就是你被它带走了,你的心、你的情绪都支持着它。如果悲伤已经出现,唯一的方法就是「跟它在一起」,这样就好了。我们需要的是让那个悲伤打开来,但是要让它自己打开,而不是你去将它打开。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6月4日 上午 9:10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座上与座下禅修两种修持相辅相成,是拆除自我游戏的唯一方法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动中正念》❖在穿过自我堡垒的外环后,我们要如何处理根本的二元执迷或基本的迷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要处理那种状况,也并不容易,但我会说,作为开始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看穿我们生命中各种的自我欺瞒,而这可藉由在日常中修持动中正念来做到。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事作风和目的,譬如泡茶和煮蛋的方式、在街上行走的方式。不要以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来观看,试图在犯错前先逮住自己。这里的观看是基于不受制约、无条件的正念,也就是非常确切地看见事物本来的样子。这就是穿透自我欺瞒的方法。这一点或许看似有些模糊,你或许会想问: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在用正确的方式观看自己,还是在欺骗自己。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难以确定,甚至是完全无法确定的。此处没有一个所谓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物清单。你或许能列出一个可接受与该拒绝的事物清单,但假使你抱持错误的态度来做那些事,则应该做的事就会变成不该做的事。这全都操之于己,端看我们的态度和行事的各种细节而定。如果你非常精准地将碗盘放进洗碗机中清洗,但心中却极为愤恨或恼怒,那么这是该做、还是不该做的事呢?全都取决于你。有那种不是太清楚、相对的参照点,会让事情变得更有趣、更具启发性。由此观点来看,你不能只是依赖书上的文字,不论是这本书、或圣经、大藏经、古兰经或其他心灵成长的书。我们要负起责任,并有更多个人的觉知。就发展正念和觉知而言,你没有不可违背的饮食教规、宗教戒条,尤其是没有任何可供遵循的行为准则作为绝对的保障。你单纯以你的基本明智努力而行。这要求甚高,但绝对可行。不做正式的座上禅修而仅仅在行动中保持正念,也是不够的。这或许听起来有些教条或专制,但我认为事情的确应该如此。当座上禅修在生活中占有地位,并成为固定的修持、规律的训练时,生活里清明与神经质的对比会变得既清楚又明确。由此看来,兼用座上禅修与座下禅修两种修持相辅相成,似乎是拆除自我游戏其根本核心的唯一方法。我希望鼓励大家的重点是:我们要有信心自己能够这么做。我们不能只是依赖处方,但这里唯一必要的处方即是禅坐,这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若无禅修,我们便无法减缓生活的速度感;若无禅修,我们纵使有意全心从事此道,却会用逻辑推理把自己逼疯。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6月1日 上午 8:55
其他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 进入禅定的观修技巧和方法

摘自:竹清嘉措仁波切著《空,大自在的微笑》问:据说有许多技巧见解,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所谓三摩地,但是许多人却无法抓住这些技巧进入三摩地。请问有哪些技巧?仁波切答:进入禅定(三摩地)的方法非常多,以现在所讲的方法,主要是从见地上着手,也就是说,现在所学的每一个次第的见地,我们都要非常的清楚,非常清楚以后,就照着这样的方法去做、去修行,自然而然就能进入禅定。所以,这五个次第的修行方法,我们都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维、不停的阅读,然后生起很大的信心,及非常强烈的认识之后,这才是帮助我们进入禅定的方法。第二个修行方法,是不从见地上入手的,也就是说,不思维过去、也不思维未来,就安住于现在的自心光明当中,把心安住在当下,我们就会觉得时间变得特别短暂。各位将来回台湾之后,可能会需要工作,会有很多忙碌的事情,但是只要有空的时候,一有任何休息时间,都可以坐下来,然后把心安住在当下,不思维过去,也不思维未来,就安住在当下的这个自心本性当中,然后把心放松在那样的状态下。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行,那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想鼻息。也就是说,把心放在气的出息跟入息上面,把心定在“知道我现在在呼气或吸气”上面,然后把心放松在这上面,就是把心放在“知道我的气正往外呼出去、知道我的气正往内吸进来”,然后不做任何的思维,把心放松。之后,我们可能仍必须再面临到非常多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观想着:喔!这一切就如梦、如幻、如水中月般不真实。就这样观修!至于怎么观修呢?我们要这么想:1、我们做的工作如同梦幻泡影;2、做的这件事情是梦幻泡影;3、连做工作的这个人也是梦幻泡影。我们也必须要去思维、去观察,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天,就如梦幻泡影一样,那么它跟梦境到底如何相像呢?这是我们必须要去观察的。譬如说,一天之中白日的情境,其实就像梦境一样虚幻;而夜晚的梦境,有时却像白日一般清晰,我们常常以为它是真实的。这样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如梦、如幻、如泡影一样的禅定,这就是会让我们生起“如天空般空观”的禅定。譬如说在一天的工作当中,我们也可以把五个次第的方法拿来实际应用。有的时候我们做无我观,有时我们做唯识观,有时我们做外境不实际存在的观(自续派),有时我们则做离戏论观(应成派),还有的时候,我们要做自性光明观(他空见)。如此,就算是我们在城市里工作,也等于是在修行了。譬如说帝洛巴大师,他以前是捣芝麻的,他也是在城市工作的情况下修行。各位上次到龙树坡及一些很漂亮的地方,如果我们执着“龙树坡”是一个真正的胜地时,那就是一种幻象。可是如果你们知道,我们所去的花园及这些漂亮的地方,都是梦幻泡影,那就是一种禅定。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能真正认知到它是如梦幻泡影时,这就是一种禅定。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5月28日 上午 9:15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只要有概念的心,诸乘就没有尽头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没事,我有定心丸》《楞伽经》说道,只要有概念的心,诸乘就没有尽头。当我们需要一个运输方式的时候,诸乘总是能派上用场。如果你终于决定要安顿下来,不再东奔西走,那么你将不再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当你已经在一个地方落脚,拥有所需的一切资源,你就不需要买车。你可以安顿下来,不需要踏上旅程。你能够征服整个旅程。「乘」之所以是你沿着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而非在海上航行的船只,那是因为这种旅程没有浪漫之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到,这段特定的旅程是非常务实的。旅程的本质一部分取决于旅人,一部分取决于教导旅人如何驾驶的老师,另一部分则取决于绘制地图的人,以及描述路况的向导。你不能期望向导会告诉你每一个出口的细节,但他却可以提供粗略的准则和基本参考点。佛教传统既是个人取向,也是旅程取向。人们各自规划旅程,在讲求务实的西方国家尤其如此。即使人们决定住进养老院,这也是踏上一段旅程,逐渐从这个世界淘汰的旅程。无神论是佛教对心灵旅程所采取的态度;就此而言,它是指上天不会突然给予你某种奖赏。无神论的旅程不是以奖赏为基础,而是奠基在瞬间的回馈上,而这种回馈可能会是痛苦的或吃力的,可能会是灰色、黑色或白色的。旅程不是成就取向,而是生活取向。你时时刻刻都会拥有某种交换、交流,因此你不必等待你的红萝卜。你每分钟都会有一根红萝卜,你每走一步,就会有一根红萝卜。这不是一种奖赏,而是你运用生命所得到的回馈。如果你清楚地看,就会从中得到一些见识,让你能够时时刻刻地向前进。因此,这旅程非常务实,也是非常当下取向的。无神论旅程的力量极为强大,而且未经剪辑校订。它的基础不在于相信任何神圣的阶级制度,或上天经由雷雨、降雨或降雪所传达的讯息。我们谈论的是最基本、在地面上发生的事情。你不能期待会发生任何事情。你的心是唯一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你一直都拥有你的心。你可能试图除掉它,但不知怎么的,你永远都办不到,因此你只好随身带着它。基本上,心是旅人,你与自己共事的特定风格是车乘,你的处境则是道路。虽然你正在旅程之上,却没有必要去谈论它。你不必谈论你的旅程,你只要从事你的修行。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5月26日 上午 9:06
其他

大宝法王 | 听闻佛法时,别做三种「坏容器」

噶举祈愿法会会场摘自:法王教授《修心絮语》课程当我们在讲说或听闻佛法时,讲说者要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听闻者也必须有如法动机,并应断除如同「三种容器」般的过失,前来听闻佛法。听法时,别做三种「坏容器」
5月25日 上午 8:46
其它

大宝法王 | 消除痛苦,必须从消除根本的烦恼开始

摘自:法王教授《菩提道灯论》课程我们现在目标是什么?就是解脱。从哪里解脱出来呢?是从痛苦中解脱。什么叫做从痛苦中解脱呢?首先,平时生活中的快乐,都只是暂时的快乐,只是一个假象,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叫做假象呢?意思是马上就会改变,前一刻还是快乐,后一刻已经成为痛苦,或者前一刻是痛苦,后一刻又是快乐。就像民选的总统,当选一段时间之后,又要下台。在位时有权有势,很是风光,落选之后,什么都没了。世间的快乐就像是这样子,它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找寻的是究竟的快乐,也就是不会改变、没有痛苦的殊胜快乐,这就是解脱,也就是我们的目标。究竟的快乐,用钱买不到,也不在身外或者远处的任何地方,就在于自己的心。苦乐取决于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心在感受痛苦、经验快乐,泥土、石头不会感受痛苦,但是我们会感受苦乐。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心,有知觉,我们是有情众生。我们的苦乐感受已经是一个果,我们应该要问,造成自己苦乐感受的因是什么?佛陀说,就是业跟烦恼。由于烦恼,所以造作各种的恶业,有了恶业就会产生恶果。所以想要消除恶果、消除痛苦,就必须从消除根本的烦恼开始。症结点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要找到方法去对治它。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念诵「噶玛巴千诺」有何深奧的意义大宝法王
5月17日 上午 9:20
其他

堪千创古仁波切 | 时时要回到最开始,「发心」非常重要!

摘自:创古仁波切著《大手印直引口诀30句》寂天菩萨曾提到:「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很多时候你会选择做很多的善行,这很好,但是你要知道这些善行很多时候所结的果与功德,一次就没有了,就像芭蕉树长出芭蕉后就会枯萎,不会再长任何的芭蕉了。但是,如果一位行者具备菩提心而做的任何善行,善行的功德是没有完尽的,甚至在轮回未尽之前,这个功德都会不断的增长,而且他收获的果实也会越来越丰盛。所以,时时要回到最开始,「发心」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5月12日 上午 8:52
其他

堪千创古仁波切 | 不要再涣散和迷乱,当下就应该修持

摘自:2015年10月19日香港创古中心开示不要再涣散了!涣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回顾自己时就是过日子而已,我的生活不好也不坏,没特别利益他人,也没特别伤害他人,这样不好不坏的状况,就叫做「涣散」。什么叫作「迷乱」呢?迷乱的意思是指你很忙,忙到不行,忙到自己也搞不清楚在干嘛,对别人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了,非常的繁忙、迷乱。请不要这个样子了,这样可能一回头的时候才发现:唉呀!我怎么就这样忙、忙、忙,就忙着过了一生。所以,好的弟子,当你有这样暇满难得的人身,不要再涣散,也不要再迷乱,当下就应该作个决定,当下就应该修持。
5月8日 上午 8:34
其他

大宝法王 | 修忍辱的练习:要用不同角度去看待伤害

时间:2016年11月11日—12日摘自:《不动佛:发誓再也不生气》课程不起嗔恨心是一种“忍辱”的修行。“六度波罗密”中“忍辱波罗密”的第一种忍辱——“耐怨害忍”,就是对杀害、伤害自己者不起嗔恨心。忍辱当然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做得到,需要先找到自己能忍辱的理由再来练习。忍辱的理由就是要先想,伤害自己的对方也是无辜的,要用不同角度去看这个伤害,所以对伤害你的人也不能起嗔恨心。为什么说伤害你的人也是无辜的呢?因为他也是被烦恼、业力所控制,所以也是无辜、无助、不由自主的。就像疯子或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当他去医院的精神科看病时,医生对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太在意,医生不会相信他说的话,即便他吵闹,医生也不会太在乎。这都是因为医生的心里知道,他是精神病患者,所以不会去在乎他的行为。无始以来我们感染了一种病毒佛教认为“烦恼”、“心中的负面烦恼”,就像是一种病毒感染,或者说是精神上一种更深层的病。这种病可能并未被我们归类为精神病,但其实是一种更深层的精神病,它不是一时的病,而是从无始以来就感染了这种病毒,甚至它还可能严重到无药可救。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就会知道伤害你的人也是无助的。虽然我们有生气的理由,但若对方是没有自主权的,是被一个非常大的力量所控制的,我们也就是无须太在意了。这种的理由可以让我们了解,对方也是可怜无助的。当你找到这些理由时,就会知道他们是你慈悲的对境,而不是生气的对境。有时候真正需要生气时,我们反而不知道真正的敌人,而冤枉了受烦恼控制的众生,认为他们才是你的敌人。“我执”、“烦恼”才是真正的敌人,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它们才是害惨我们的对象。如果我们这样去想,就会知道真正的敌人不再是别人,也不在外面,而是在里面,是我们一直“跟随着自己的烦恼”,它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修行者”应该要增强自己的正面能力,所谓正面就是“要让自己强大起来”,不会自欺欺人,不会觉得“修行太难了做不了”、“成佛的路太远走不到”等等。我们并非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是往往没有把能力用在正确的地方,或被错误的观念所利用。如果把我们的能力用在对的地方,或是把我们的能力改正、校正一下,就有希望能成功。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5月7日 上午 9:58
其他

大宝法王 | 人生总是苦乐参半、毁誉参半,不要太在意

有句话说,知足能常乐,如果心能平静、常安住在平等性中,就会常常觉得很快乐;反过来,如果容易受外境影响,别人一句话,你就心如波浪,高下起伏,这样的心就会失去自主性,喜乐痛苦都由别人、由外境决定。
5月5日 上午 9:17
其他

大宝法王 | 布施需具备三种清净、避免八种垢染动机

三、心清净这里的「境」是指布施的「对境」、布施给谁;「物」指的是布施的东西;「心」是指要具备菩提心。
5月3日 下午 3:51
其他

佩玛丘卓 | 菩提心的温暖和开放性,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

摘自:《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清凉的孤独令我们诚实而不带侵略性地看着自己的念头。我们会因此而逐渐放下心中的那些理想,譬如自己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别人会觉得我们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或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放下了这种种的理想,慈悲而幽默地直视自己的真相。这时,孤独就不再是威胁,不再是心痛,也不再是惩罚了。清凉的孤独不给我们解答,不提供依傍。它向我们挑战,要我们跨进没有规则、不偏于一切、不着一边、不着于定见的世界里。这便是所谓的中道,亦是勇士菩萨的圣道。早上醒来,不知为何,心中就是有一股疏离而孤独的感觉。这时你能不能将它视为一个黄金时机,与其困扰自己,或认为出了什么严重问题,不如在这个充满哀伤与渴慕的时刻,以放松的心情和无量的空性联接。下次如果有机会,请试试看。日常生活中的爱佛陀说我们从未背离过解脱的状态。即使在陷落得最深的时候,我们也未曾脱离过觉醒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主张。纵使是我们这种充满着困惑和情绪问题的凡人,也拥有这个早已解脱的菩提心。菩提心有时被比喻成破碎之心的伤口,它使我们和所有曾经相爱过的人紧紧相连。这份真挚的哀伤可以使我们体认到大悲之心。当我们狂妄自负时,它使我们谦卑朴素,当我们严酷无情时,它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温柔,当我们昏聩时,它能敲醒我们,并穿透我们的漠视无情。如果我们充分接纳这连绵不断的心痛,它就会变成使我们与众生联接的一份恩赐。菩提心的温暖和开放性,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即使我们的精神官能症凌驾于我们的智慧之上,即使在最困惑最混乱无助的时刻,菩提心仍然象开阔的无云晴空一般,存在于心底深处,并没有被暂时出现的乌云所减损。在处理生活琐事的时候,或是在擦眼镜、梳头发的时候,都可以触及菩提心。欣赏某个东西,注意到蔚蓝的天空,或是谛听雨声,都可以联接菩提心。心存感激,忆起某分善意,或是觉察别人的勇气,都会跟菩提心相应。在音乐、舞蹈、艺术和诗歌里,也有它的踪影。每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开始有能力欣赏周遭的世界,每当我们肯和苦难相连,与喜悦相系,或是肯放下心中的嫌恶和抱怨,菩提心都会出现在眼前。
5月2日 上午 8:56
其他

大宝法王 | 增进光明善念,让我们的心进入善的循环

佛陀说我们的语言分为三种:一种是美丽的语言,像蜂蜜一样,滋味甜美,令人心生欢喜;一种是真实的语言,像花一样,人见人爱;一种是虚妄的语言,像粪一样,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应该舍弃后者,多说前两者。
4月30日 上午 8:12
其他

大宝法王 | 是否大乘、小乘,在于修行人能承担的责任有多大

时间:2016年11月11日—12日摘自:《不动佛:发誓再也不生气》课程一般人总是会将“大乘”、“小乘”挂在嘴边,会说“我是大乘”、“你是小乘”之类的话。但是,真正的“大乘”,并不在于我们所修的“法门”是否为大乘,更重要的是修行者自己是否具备大乘的“资格”与“勇气”,这才是成为“大乘”或“小乘”行者的关键。大乘经典《法华经》中,把动物所能负重的程度,比喻为“乘”。以前西藏很多地方没有车子,出远门时就得把行李放在羊、驴、马或牛身上,牛能负载的重量,驴可能就无法负载,羊能承受的重量又比起驴、牛更小,不一样的动物能负载的重量是不同的。所以说修行人“能承受的责任”有多大,才是决定你是不是大乘行者的关键。能承担的责任重大,就可以称为“大乘”的行者。如果自己能承受的责任不大,还说自己是大乘行者,一旦有很大的责任落到你身上时,那可能就会很惨了。修行人要看自己能承受多大的责任,能够负载多大的重量,只有“法”是大乘不够,“人”是大乘才行,要能具备这样的承受能力。有一位小沙弥问老和尚说:“大日如来的法门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这位老和尚的修行功力深厚,回答也很有深意。老和尚并没有直接回答小沙弥,他说:“对我们彼此来说的话,大日如来的法门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意思是问这样的问题时,要先问问自己是大乘还是小乘行者,不知道自己是哪一乘的行者,即使大日如来的法门是大乘的法,对你也一点帮助都没有。很多人喜欢问很多外相的问题,例如:要修哪一位本尊比较厉害?或这个法门厉不厉害?或者一开始就要求学习“大手印”、“大圆满”这样高深的法门。其实,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先向内观察自心,观察自己的修行态度、动机等等,这些才是重点。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28日 上午 10:10
国际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 舍弃修行上的六种错误心态

摘录:蒋贡康楚文集《修心七要》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任何情况——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等,我们都不能舍离利他之心,这是一种类似相应的修法。修习菩提心时,如果病痛打击我们,他人批评我们、冤家攻击我们,以致情绪低落,无心修行,此时只有一副最恰当的药方——我们要思惟,如果此事发生在我身上,同样的,也有很多其他人会有这样的痛苦,我们应对他们生出慈悲心,将他们的痛苦承受过来。我们要坚定意志,决心这一天与二菩提心相随不离。晚上回想一天所思所为,仔细检讨。发现有与菩提心相违之处,要马上忏悔,誓愿不再重犯。如果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菩提心修行很顺利,应感欣慰,并祈愿能更精进增长。无论遇上什么情况,快乐或悲伤的,都必须要有耐心。如果己身遭遇极大不幸或痛苦,更应观视别人之痛为己痛,当下承受,藉此修行,以清净我们的业障逆缘。如果恰处顺遂环境,更应不忘在安乐中修行。我们损钱出力尽量积聚功德,并祈众生的福祉。
4月27日 上午 9:00
其他

大宝法王 | 想要坚持理想,需要更多怜悯心和慈爱心来支持

摘自:大宝法王著《为什么不这样想?》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所谓慈悲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科学家也说,慈悲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功能,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就把这个功能键关掉了。或者也可以说,我们都有语言能力,但如果不去使用它,就无法将这个能力发展出来。如果把一个小孩丢在荒郊野外,完全没有人可以跟他说话互动,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也就像动物一般没有语言的能力了。总之,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种慈悲潜能,但可悲的是,它被封闭住了。慈悲心和语言能力是一样的,必须经过训练、锻炼,它的功能才会被启动。慈悲心也意谓着负责任的心。一般来说,责任感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变成一种压力、负担,但若是经过适当的训练,开启完整的慈悲功能,就能将负担和压力转化为勇气和力量,让自己继续坚持理想。想要鼓舞自己,坚持理想,就需要更多怜悯心或是慈爱心来支持。外在的事物变化无常,不太可靠,所以人心不能太常依赖外物。我们的精神层面需要滋养和修为,有了慈爱的心,自己心里也不会感到空虚,如此一来,就算遇到外在困难和起落,起码内心世界会有一些生存的意义和空间,让我们能持续下去。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4月26日 上午 8:00
其他

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 修心的第一要点:转心四法

摘录:《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我们先衷心体会四基本观: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轮回是苦,再诚心诚意礼敬佛、法、僧三宝并发菩提心。因为此四法必须先修,是故名“加行”。这些加行常被称为「转心四法」,或称之为「四基本观」。第一观是观人身难得,体会人生真正的价值,体会人生不可虚度的道理,因为唯有藉此人身,我们才能够了知一切生命的意义或本质。人身是极为宝贵的资产,只知道人身难得还不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人生,令其可贵。即使我们能令人生可贵,人生还是非常脆弱,不能永远持续下去。人生无常,人一出生,就不断减寿。生也是死之始,何时会死,无人能晓,医生可能说某人在某一期间不会死于某病,但没人能保证在那段期间死亡不会来临。体会人生无常,可激励我们充分利用人生;沉思死亡,实能令我们珍视人生。只知道死亡会来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研究当此血肉之躯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心会怎样;研究我们今生在身、语、意方面的所作所为如何造成善业和恶业,这些业在我们身亡之后仍将伴随我们,永远不离,不会自行消失。业遇缘即熟,依本身之善恶而产生好坏的后果,无须依赖其他。此即为何于此业熟之地的世间,尽管人人要乐不要苦,可是痛苦还是那么多。人的痛苦不是来自当前的作为,而是来自过去所造诸业的业果成熟。这说明了为何现在有人似乎徒劳无功,有人似乎不劳而获。当我们了解业是这样运作时,这种了解不是学术上的认知。业与我们有切身的关系。不过,正如业种在我们心中,对治业种及避开业果的方法也在我们心中。方法虽在我们心中,但徒法不能自行,我们须善用之,否则一切仍旧,或好或坏,仍旧要随业流转。如果我们不处理潜在之业,业就会成熟而生苦乐之果,带来轮回之苦。明察细思眼前我们所住的世间,我们即可看清和体会苦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些一无所有而想要获得快乐、财富、健康或其他东西的人;想一想那些虽非一无所有而想要更多的人;再想一想那些已经具足一切,却为维护其所有而仍在受苦的人。以上无论是那一种人,他们徒劳一生。最后,终将尽失其所有,因为死亡时一件东西也带不走,就连我们极其喜爱、细心照顾、难分难舍的身体,也不得不留下来。我们必须了解在此四加行内所观之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和轮回是苦的顺序,以及其间彼此的关联。此四观的排列不是思想家在哲学上对观念所作的编排,而是世间本性的真实反映。由于是最基本的,所以此四加行构成修心第一部分的主体。人生与世间既然如是,我们就必须起用上述内在的方法,去修行那能引导我们出离轮回之道。但是我们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修行佛所传授的求知与发现之道中得到解答。因此,我们第一步要「礼敬佛、法、僧」,亦即「皈依三宝」。就某一方面来看,礼敬和皈依是表示敬意,也是于无助时乞求援助。其实,远不止此。皈依佛,除了是礼敬释迦牟尼佛之外,还要认知和礼敬我们本具的佛性和成佛的目标;我们要是能自行成佛的话,我们早就成佛了。如今,我们仍在此为人。所以,我们必须行道,行佛法之道,佛法就是直接教人如何成佛之法,佛法之道是成千上万的大师都曾修过,并赖以获得完全证悟之道,能奉行此道即是真正教法。但是,独自读经和修行,其弊可能不下于利,也许会令我们受害不浅。我们必须在有信心、有助人之悲心和有适当之经验者的指导下修道,遵从这种人的指导即是真正敬僧。如是礼敬佛、法、僧三宝,即名皈依。我们信任佛性、佛道和上师,并用以除去自身之苦而获得真乐,但即使是这样皈依三宝,还是不够,因为皈依只是迈出一步而己。下一步是悲心和菩提心。因此,全部的加行,修心的第一要点可总结如下:我们先衷心体会四基本观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轮回是苦,再诚心诚意礼敬佛、法、僧三宝并发菩提心。然后,我们才可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修行相对的菩提心与究竟的菩提心。
4月25日 上午 8:00
其他

大宝法王 | 发愿不生气:把不动佛的愿力带到生活中

时间:2016年11月11日—12日摘自:《不动佛:发誓再也不生气》课程了解过去佛的行谊,是我们追随者或徒众的学习典范。当我们听闻过去成就者的行谊时,不能仅仅是当成听一个故事,或只是当作过去曾发生的一件事,而是要当成自身修行的典范,或者是敦促修行的方法。因此,如何能把不动佛的愿力带到生活、人生当中,这才是最关键的。首先,我们先想一想不动佛的勇气,他具备了很大的勇气。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发愿此刻至成佛为止不生气,就是他的勇气所在。一般人像我就不敢发这样的愿——从今至成佛不对任何众生起嗔心,我们对于来世会投胎至何处都没有把握了,即使不说来世,对今生可能连“仅仅这一辈子不起嗔恨心”,这样发愿的勇气也没有。所以说不需要提“来世”,今生我们可能还有一点明白善恶,但是来世我们会投胎到何处,会变成屠夫或什么的,我们也不知道。因此,要先想办法让自己今生能够发这样一个愿,这也要一步一步去做,不是一开始就说“我想要和不动佛一样发大愿”,这样也不行。我们要实际一些,不要太着迷或太兴奋而随兴发愿,这样结果就变成很随便,没有一个愿望能达到目标。可以先试试看发一个小小的愿,时间短一点,不用到成佛为止,也不要到来世,先从今天、从早上到晚上、从今天到明天之间能不起嗔恨心。我们可能没有经验也没有尝试过发这样的愿,要试试看才会知道,如果不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所以,要试着发愿从明天早上开始到晚上都不起嗔恨心。
4月24日 上午 8:02
其他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 修习菩提心时要持守的戒律

摘录:蒋贡康楚文集《修心七要》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当我们一开始修习菩提心时,便要持守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律,同时,不要误解教义,例如:为消除“我执”,做出自毁或无意义的举动。我们应以古来过清修生活的男女行者为榜样。修行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仅容忍自家人的伤害,而无法接受邪灵冤亲的干扰;反之亦然。对待敌人无法像宽待自己的朋友是不对的。同样的,对上述两者采宽容态度,却无法忍受自己的痛苦,例如病痛,也是不正确的。或许有时我们可以忍受痛苦,藉它修行,但在顺境安乐时也不应放松它。修行应平等无别,不应只取片断,这就是修习菩提心的戒律,我们必须继续朝这个方向训练自己。修习菩提心要将过去“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身上”的习气改正过来。一般说,修习菩提心必须十分严谨审慎,但其成果也是斐然的。我们应像其他法友,清净无扰、小心谨慎的修行,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臻圆满。平常勿谈人之长短这种不快的话题,例如修行者犯错破戒等。我们应当面带微笑,心平气和的说些愉快的事。我们不应道人过失,不论他是一位普通人或是修行者。见他人错误,应视其为自己的,并想:“这位尊贵的人并非我想象的那样,以前不是也有人认为佛陀有缺失吗?”以此认定错误的是我们的心。谈到我们的心,应常检视它,确定五毒哪项最顽强,然后尽全力修行克服它。我们不应期待修习菩提心会得任何利益。例如:我们也许会想藉它来降服邪灵魔刹,或征服歹徒、恶人以博得他人尊敬赏识。我们必须放弃这种错误的修行,以及期盼此生会获得幸福、名声等的想法;或希望来世生于富贵人家,甚至得个人解脱等等。我们必须体认修行时执假为真,把持“我执”的心态就像吃下有毒的食物,必须排斥它,训练自己观一切都是虚幻的。凡夫无时不顾及自己,不论何时何地,只考虑到本身的利益;如果有人损恼了他,便耿耿于怀,永不遗忘。因此当我们修习菩提心时,更须常关心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要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尤对批评我们者不应反唇相讥,而应本着良心道其长处。我们很可能对伤害我们的人、事记忆历久不忘,并伺机反击。但事实是我们应尽可能帮助对方,甚为邪灵所扰,亦应待以慈悲与爱心。不论在评论他人过失,或持猛咒驱除神鬼邪灵时,都不应使用任何造成他们精神伤害、痛苦的话语。我们不应使用欺骗的伎俩把自己艰困的工作或障碍加诸别人,而使一个弱者无法承担。赛马时,大家全神注意跑最快得奖的马匹,但在佛法修行上,则不应期盼名利,得更多好处,或利用各种方法去获取财物。我们不应在乎是否有这些利益。接受失败、挫折是为了将来得到更佳的因缘;修习菩提心是希望减轻自己的病苦、灾难等——这些都是错误的修行。不管快乐或痛苦到来。我们都不应陷入期待或恐惧的罗网中。除了错误的修行外,还有,错误的知见——有神论与无神论。错误的神修——执其为最高,认为除此无它。错误的行为——破三乘戒律。任何人不管位高或位低,都可能因犯此过,永无出轮回之日,甚堕恶道。领受教法时,佛陀教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例如,金子的真伪在于它本身的品质而非贩卖的人。修习菩提心时,我们要避免变得骄傲自大,修任何法门都要按部就班,调服己心。我们应使自己成为所有众生最谦卑的仆人。“如果功德主往生,我便有食物吃、有供养拿;如果朋友死了,我便可以获得他的藏书和法物;如果同僚走了,我便可以独占好处;如果我的冤家、敌人死光光,我就松一口气了!”
4月23日 上午 8:00
其他

大宝法王 | 培养慈悲的重点是你要去思维:为什么要慈悲的原因?

菩提迦耶德噶寺摘自:《生活中的佛法》课程问:我想要变得慈悲,我就真的能变得慈悲吗?我们平常为什么要特别观修慈悲?慈悲与贪着的爱有什么不同?
4月22日 上午 8:04
其他

堪布卡塔仁波切 | 正确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发心

摘录:卡塔仁波切著《证悟的女性》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为了了解正确的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我们首先要知道有三种积聚的对象。第一个是佛菩萨,他们是积聚福德资粮最至高无上的对象;第二个是那些曾在此生帮助过我们、善待我们的人,如:善知识、特别的朋友和一切曾利益我们的人;第三个是贫困、需要财物或种种其它帮助的众生,他们也是积聚福德资粮的对象。我们有时曾想,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给予帮助,如此的行为是否也能积聚福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这位对象不真正那么需要帮助,则所积聚的功德就不像上述三个对象那么大了。
4月21日 上午 9:03
社会

大宝法王 | 观修悲心,不是把焦点放在痛苦上成为痛苦专家,这没什么用

摘自:《跟着走,就成佛》时间:2010年12月10日-13日地点:菩提迦耶祈愿法会舞台虽然我们谈到很多痛苦,但并不是要大家对痛苦生起悲心喔!而是要对那些被痛苦折磨的众生生起悲心。只想着痛苦,不算是悲心。我们心中应该想着受苦的众生,他们并不想要痛苦,却做不了主,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就能激励自己的悲心,让自己生起急切想要帮助他人的心。譬如有一个很珍贵的东西不慎掉进火炉中,这时你不会在乎火有多大、多热,你光想这些是没用的,而且在这思考的过程中,东西搞不好已经烧融掉了。所以我们要专注的焦点是什么呢?是那个正在被烧的东西,重点是它而不是火。例如火的颜色、火势大小等等,你不需要去在乎那些,而是要思考怎样赶快把东西从火炉中拿出来。还有另一个故事,是讲到当年有人曾请示佛陀说:「这个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这个世间是常还是无常?」这时佛陀没有直接回答常或无常、有边或是无边,佛陀反问那个人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猎人,在森林中不小心被其他猎人的毒箭射中,对方可能误把你当成猎物而将你射伤,这时你会想,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这支是多长的箭、多短的箭?你的焦点会在这支箭本身呢?还是会把焦点放在如何将伤口的毒清理干净呢?」这个人回答:「当然是赶快清理伤口,这时哪有时间去想箭从哪个方位射过来,或去分析谁射的,这些都是后话,我都快死了,在这危急的时候,管不了那么多。」同样的道理,我们观修悲心的焦点正是受苦的众生。当然,痛苦有很多种,而且我们要去消除痛苦,但如果总是把焦点放在痛苦之上,忘了那个正在受苦的人的感受,也忘了去体会对方想要离苦的渴求,那么最后你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痛苦专家,因为你只是在研究痛苦,这是没什么用的。我们常说要有大悲心,它是一种勇气、一种承担,就好像穿戴在身上的铠甲一样,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勇士,当然这不是一蹴可及,而是必须逐渐、慢慢的养成。次一切有情,以慈心为先,观恶趣生等,及死殁等苦,无余诸众生,为苦所苦恼,从苦及苦因,欲度脱众生,立誓永不退,当发菩提心。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受着什么苦呢?就是三苦,三苦遍三界,但欲界中的众生主要是受着「苦苦」,而在天界当中的欲界天受的主要是「坏苦」,什么叫做「坏苦」呢?坏苦是佛教的名相,其实就是我们世间一般的快乐,因为我们一般世间经验到的快乐都会坏灭、改变,所以佛经称这种快乐为坏苦,外在看起来好像是快乐,但本质是会变异的,所以称它为坏苦。世间的快乐,就像一个人在右肩上扛着一个很重的东西,扛久了累了,于是把重物换到左肩上,这时会有暂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事实上他只是把重物换到左肩,一开始感觉好像轻松了,但其实并没有,因为痛苦的重担还是在身上,他只是处在一个痛苦稍微减轻,而另一个痛苦正在增加的过渡时期而已。这种过渡时期的轻松与快乐,就是坏苦。总之,夹杂着烦恼的快乐,就是坏苦。真正的快乐,是完全没有烦恼的。接着再谈到天界的较高界天,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由于他们的感受都是平等性的,所以他们的痛苦是三苦当中的「行苦」。总而言之,由业和烦恼产生的一切,都不离三苦的自性。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20日 上午 9:02
其他

竹庆本乐仁波切 | 虔敬心包括直接去面对、处理自己的情绪

摘自:竹庆本乐仁波切著《狂野的觉醒》虔敬心应是一种随着传承和自己情绪的张力而自然生起的感受,由真挚虔敬心的体验而生起的力量是完全超越概念的。当我们完全体会到虔敬心时,这情况是超越所有概念的,虽然虔敬心建基于情绪、或说从情绪而生,但是当我们能够完全体会虔敬心的时候,它却能帮助我们超越情绪。究竟而言,我们并非是把虔敬心导向自心之外,而是导向「平常心」(ordinary
4月15日 上午 8:02
其他

大宝法王 | 我们愈能对自己慈悲,就愈能对他人慈悲

我们修行的真正动机,将为修行的结果染色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4月10日 上午 8:01
其他

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 我们禅修是为了某天不用再禅修,不是为了变成禅修专家

摘自:大司徒仁波切著《见心即见佛》开始禅修时,即使最简单的禅修都将帮助你平复压力。但若又藉由禅修去处理压力,又会像是服用安眠药解决失眠问题一样。出于对佛法的理解而进行禅修,就不仅是吃安眠药的作用了,你不会对禅修成瘾,也不会过度依赖。你将不会说:「喔!我必须去做半小时禅修,不然我抵抗不了压力!」这就类似于在说「我每天傍晚必须饮上一杯,否则就睡不好。」一样,因此即使你对佛法上瘾是好事,但这仍然是上瘾,你太依赖它了。我们禅修是为了某天不用再禅修,我们禅修不是为了变成禅修专家。你对佛法的理解,将帮助你不要过度执着,不要过于当真而事事严肃,不论你的职业为何,这都只不过是一场梦。在梦中,你可以让事情更好或更坏的发生,但我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好,身为上班族,你大部分来自于执着、自我中心、嫉妒等等的压力,将荡然无存。但必须早起的压力、必须晚睡的压力、必须日理万机的压力,仍将存在,因为这些事情会影响身心状况。无论如何,压力的情绪面向将消失,因为在梦中一切都丧失意义。如果有人夸你很好,如果你不好,这些话不会让你变好。反之即使有人说你很糟,又坏又恐怖,而你并不是,这也不会让你真的变得又坏又恐怖。因此,这没有任何意义,你就是你,同时,你所买卖的其实都是幻觉,一个个关于幻觉的幻觉。举例而言,金钱是什么?活在今日,我们必须要有钱,但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认。这是源自于我们长辈以及祖先的错误,因为他们创造出金钱。他们已经辛勤工作了超过千年,创造出一种称为「金钱」的体系,因此我们现在有这个金钱。如果没有金钱,我们将会流落街头。我们必须知道的是,金钱只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型态,如果我们已经知晓,就不会如此重要。但我们为何遵循?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别无其他原因。因此很多事情皆是如此,我们在几世纪前创造出这制度,这种理应是很好、这种理应不佳,这个应该是正确的,这个应该是错误的,等等。这些事情都是被创造出来,然后我们遵从,但同时我们要记得,这些都是被创造的产物。若要进一步说,则任何事情都是空性,但在此有一点说太远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9日 上午 8:01
其他

佩玛丘卓 | 如何不灰心丧志?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把事情放在更大的场域里

摘自:《不顺意的日子,顺心过》当我们个人的韧性持续成长,也就是我们更有自觉而且不灰心丧志,便能长期在艰困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强大。这种能力,每个人天生本具。我认识一个人,他为洛杉矶的帮派暴力问题做了很多年的社会工作,主要在拉丁美裔社区。他的工作经常需要申请经费,所写的计划书里总是乐观十足:每一件事都在进步!改变正在发生!一切都很好!即使他非常成功地帮助人们找到工作,而且为他们找到生命中积极上进的方向,可是在写这些计划书时,他觉得自己像个伪君子。他觉得,一切在白纸黑字上看似很好,但在现实中,整体情况一点也没有好转。他几乎天天听到悲剧。有人浪子回头,有了好工作和好家庭,然后,有一天,他正在室外洗车时,突然被人枪杀,一切努力在一夕间付诸流水。我们许多人在从事世间事务时,经常感到沮丧。如果你关心环境、社会公义与平等、狱政改革、移民福利,或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福祉,很容易灰心。然而,即使有许多情况看似无法改善,我认为不灰心还是必须的。于是,问题就是:如何办得到?我们如何不让自己一路盘旋向下,下降到越来越无助和负面的心态?再不然,如果我们已经走下坡,又如何把自己拉上来?我一再从不同领域的人那里听到令人鼓舞的事:他们看到很多的本初善。我的朋友贾瓦斯・麦司特思自一九八五年起就是加州的死刑犯,他大部分朋友和邻居都杀过人,但他有一次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过一个没有本初善的人,当你真心跟这些人谈话,他们内心有多少懊悔、心碎和令人悲伤的家庭史,你很容易看到他们的柔软,他们的本初善。」一路向下的陷阱我们之所以会灰心丧志而开始走下坡,往往是被情绪钩牵。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政府或大企业或老板——只要是挡住了社会公义的人——生气,但无论情况如何,只要我们被激怒,就产生不了任何作用。我们无法再有效地沟通,从而发生改变。我们无法做我们能力所及的事:无法使自己和周遭的人振作起来。我们一旦上钩――真的很生气、怨恨、害怕或自私,就失去自觉了。我们失去了「帕玉」,也就是在行为、言语、心念上失去觉知,在这个情况之下,非常容易一路向下。把自己拉上来的第一步,就是观察并承认你没有自觉,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你连眼前的事都看不清,还能改变什么事?你必须自觉自己的不自觉,这听起来有点吊诡,但如果你能注意到自己开始生气,你就能读到生气的征象了。当你身陷其中,忘了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脆弱面,忘了每一个人都同样渴望快乐、避免痛苦,你便脱离了人类的实况,什么也打不动你。想像一下,你住在一处美妙的地方,舒适、奢华,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愉悦的同伴,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永远如此。但你若身处这种气氛之下,可能难以想像世上还有苦难。即使听到中东有人被炸身亡的新闻,内心也无动于衷。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你灰心丧志,开始跟世界隔绝。你看不出人人都有本初善,也无法分辨哪些问题有解,哪些无解。总之,就是失去了信心。从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了灰心丧志的向下循环——不断地证明自己及人性都一无所值。我们是否任由自己无知无觉,不只对自己,还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创巴仁波切说,如果有足够的人对本初善有信心,又有能力把自己提升上来,还可以帮助他人,那么,社会即使面对巨大的困境,不但不会走下坡,反而因此更强大。飞机撞向双子星世贸大楼之后,许多纽约人团结在一起。每一个人所感觉的现实都坍塌了,除了彼此帮助,别无他法。但这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然后大家开始感受到这个事件造成的创伤,于是自我封闭在恐惧中,最后失去了自觉。九一一事件发生的几个月以后,在《纽约客》的一幅漫画里,一名女子对另一个人说:「好难喔,但慢慢地我开始恢复恨每一个人了。」这种模式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中都可以看到。举例来说,如果有人病重,每一个人都会团结起来帮助他,但如果病情拖了一、两年,人就开始散去,因为撑不了这么久。当我们个人的韧性持续成长,也就是我们更有自觉而且不灰心丧志,便能长期在艰困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强大。这种能力,每个人天生本具。从我自己的经验中,我知道真是如此,我以前经常走下坡,但多年禅修且接受教法之后,事情若变坏,我反而奋起。当我自觉正在封闭,其实还有一点兴奋:现在我可有机会来扭转老旧习性,并提升自己了!我花了大约八十年才做到这程度,但我知道,如果我可以,每一个人一定都可以,我们都从不同的不自觉层次开始,但不管我们在哪一层,总是可以用修行来改善。进入更大的场域当我们因为生命中的挣扎而灰心丧志,一个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把事情放在更大的场域里。有时候这会自然发生。例如我和一位学生一起处理问题,他是个大好人,可是生命中常有些过不去的关卡。他有一个习惯,自己老是想不开,导致每次都自觉是受害者,总是问:「为什么是我?」我很想给他点有用的建议。但多年来,他常做心理治疗,勇敢地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惜都没有成功。虽然他有明显的本初善和力量,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进入他的内心。后来,他发现自己罹患癌症,而且是绝症,一夜之间,他的惯性模式立即治愈。不久之后,我跟他坐在一辆车里,红灯换了绿灯之后,有一个人还在慢条斯理过马路,他开始生气,这本来是他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惯性反应,但他很快打住,说:「我可没有时间对别人慢吞吞过马路生气。」他也卡在一些人我关系里,特别是跟母亲,他俩每次都照着相同的剧本演出。但自从他诊断出癌症,他跟母亲通电话时,母亲说出一句过去肯定挑动他神经的话,他只会说:「妈妈,我反正可能快死了,没有时间再跟你作对了。」一夜之间完全改变,他多年的禅修和心理治疗协助架设了这个背景,但要等他把事情放在一个较大的场域里,才真正从惯性挣脱出来。发觉自己时日无多,的确能扩大我们的视野,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突然接到一张癌症诊断书,我们不必靠着巨大或威胁生命的事件来唤醒自己。我又想起我的朋友贾瓦斯,因为他长期培育悲心,因此总从宽广的角度看事情。有次在监狱庭院里,有个守卫对他冷嘲热讽,想激怒他,但贾瓦斯没上钩。后来他的朋友问他:「你怎么吞得下这口气?你怎么能那么平静?是因为你信佛教吗?」他说:「不是,不是因为我信佛教。我接到守卫孩子的信,告诉我,只要他们的父亲那一天过得不顺意,回家后就把气出在家人身上,我不希望这个人回家打孩子。」因此,悲心也可以扩大你的视野。你想到上钩会产生更大的后果,就不会做出使他人痛苦的事。直视内心原初的脆弱之感以前有人曾经指出,你一旦有了自觉,第一件事就是发觉为什么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有自觉?有自觉意味着:你真的感受到了你的感受,通常都非常脆弱而且原初。我罹患癌症的朋友愿意走向那脆弱之处,因为他不想在琐事上浪费时间,比起即将面临的事,其他事都太微小了。贾瓦斯在有权力的人面前显得脆弱,因为他知道后果可能是牺牲那守卫的家人。他们把事情放在一个较大的场域里,就会进入一个不同领域的修行――学着跟人类原初的脆弱面同在。若每个人都拓广视野,更有自觉,对社会必然带来正面的影响。若有够多的人能真诚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够多的人能直面自己的脆弱面,而非一路下滑,自然而然有更多的人可以达到那个境界,彼此互助。当我读到新闻,或从现场工作的人那里听说,知道事情正往令人心碎的方向发展,就生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这是个讯号,我可能开始走下坡了。每个人都有让自己走下坡的事,有些人是看到世界上有多少侵犯和暴力,有些人则是看到嚣张的贪婪、社会不公义、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我已经提过了,最让我揪心的是看到二元对立触目皆是:在宗教、种族、性别不平等、社会阶级上的二元对立——一切心智和心灵把立场收紧的现象,一切把我们简约成为「我们」和「他们」的现象。因为二元对立是我最心痛之事,因此这里不妨将我如何处理当成一个例子。第一步就是在自己内心寻找二元对立,这指唤起足够的勇气,观察自己的烦恼所感受到的脆弱性,跟烦恼一起正襟危坐,而不是萎靡不振或躲藏。一旦我诚实观照自己内心的二元对立,会发现自己真是冥顽不灵,错总是出在他人。我常看他人是敌对的,别的没有,只有过错,对比之下,自己则是白璧无瑕。他人都会很快提醒我,这些习惯我全有,但我若不凑近看,还真看不到。一旦我专注于观察我的惯性,就有一个强烈的发心,要尽一切可能不要在这世上再加上任何二元对立。这是把我的行动放到一个更大的场域里,我不再只是一意孤行,谁惹到了我,就用直觉惯性来反应。发了心之后,要是不安感推着我往二元对立的方向,就比较容易运用一个方法来对治。例如我可以练习施受法,或者只是如实感受。至此为止,我不能宣称成功在握,这不过是一个进行式,但现在我经常能够对自己的二元对立抱持较为宽广的视野,这不是关乎要做个好女孩、要像淑女坐得有模有样、不在背后唱衰别人,也不是关乎「好人绝不会这样做,特别是阿尼。」重点是不要羞愧或责骂自己,把自己归类为「坏人」。但如果我想到对社会有更大的影响,就比较容易踩刹车车。就像很多滴水可以充满一桶水,也要很多人像我一样怨艾他人,才会造就一个二元对立的社会。我可不希望成为其中的一滴水。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女子,一想到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有问题,她就不免心痛欲碎。只要有百千万亿人贱视自己,就有百千万亿人不能自觉,因为他们不愿感受他们当下的感受。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也很容易看到,这是世界上冲突如此频繁的重大原因。这个女子开始从一个比较大的场域,去看她批评自己的强烈习气,她不想在自我批判的桶子里增加任何一滴水。她只要开始觉得自己很糟,好像一个瑕疵商品,她就对自己说:「我不要这样,因为我不想再在这个地球上增加任何一分自我批判。」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关系这整个重点是,不灰心丧志的方法是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关系。它可以是双向道,如果我们充满防卫性、封闭、不自觉,那么我们在已因这些习性而遭受痛苦的地球上,又添加了这些成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接受自己的脆弱面,当萎靡不振时,抬头挺胸;当挑衅来临时,不出手反击,便对这个更大的世界产生正面影响。我们只要维持自己的信心和身心健康,定会造福家庭、工作场所,以及每一个跟我们交流的人。快乐是有感染力的。当我们更多人相信自己有本初善,社会将变得更强大。这不是说我们再也不会遇到困难的时刻,这不意味着暴力、不公义和贫穷会终结,也不意味着极地冰川不会融化,或者海平面不会升高,但这的确意味着会有很多有韧性的人对人性永不放弃,永远会帮助他人,也意味着在困难的时刻,人们会呈现心中最好的部分,而不是最坏的。如果我们学着不灰心丧志,总会发现一些方法,对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6日 上午 9:07
其他

大宝法王 | 摆设佛堂时需要注意的规矩

时间:2016年11月11日地点:印度新德里学员问:如何摆设家中佛堂?法王答:我一直想和大家说,但没有机会说,当我们在佛堂中,蛮多人问我怎么摆设佛堂,如果有人信仰汉传、有些人信仰藏传时,佛堂摆设时也要注意一下形象,不要因此增加矛盾或争吵,这样不好。我觉得佛堂,一般以密宗本尊相而言,现在画像是随处可请得到的,但其实按照密教而言,护法、本尊像是非常秘密、不能轻易给人看的,不是像现在一样把本尊像都当广告了,大家都可以看到,以密宗而言,有点算是违法了。除了像是莲师、不动佛、度母、观音等等大家熟知的本尊外,其他不是广为人知的密宗本尊,尤其无上瑜伽的双身像等,我觉得是不应该广示于众的,这样对密法而言是不对的。你要摆佛堂时,可以摆比较简单、一看就可认出来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药师佛等佛像。但如果你自己有修本尊,则可放在例如课诵本中,也不用太多,放在那边即可。而对于上师的法相,这也很需讲究,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我的照片,我不希望照片被放在佛堂中,不仅是我,一般上师照片也不要和佛菩萨放在一起,如果要放,也稍微放旁边墙壁上,不要放在中央或混在一起,这样不太好。「上师」有很多种,有些上师有证悟,有些尚未证悟,但仍是具德上师,对于这些尚未证悟者而言,若相片被和佛菩萨放在一起,对他们也不太好。当然对我们而言,是具备如佛一样的恭敬心,但对别人而言,看起来不太好。这里有一个故事:佛陀有两大弟子,目犍连与舍利子,目犍连有神通,因此到处跑。有一次,他跑到地狱中,看到一位印度教大师投生于地狱中。这位大师请托目犍连传信说,他在人间的弟子们,把他的骨头等建成一个塔,且很多人去转绕,因为位于十字入口,因此也很多人、包括佛教徒、佛陀等都去转,当佛陀经过去转时,对他造成很大痛苦。当目犍连尊者去传话时,这位大师的人间弟子怒说:「我们大师是何许人也,你分明是侮辱我们大师!」因此大家把他打得半死不活,后来尊者因此去世。当然我们想不通,他不是神通第一?怎么会被打得半死不活呢?当时他被救下来时,目犍连尊者就说:「我连想要神通的想法都没有。」因为这些声闻缘绝的阿罗汉要神通时,必须要入定,而他入定时观到,因为往昔他曾有一世打死过人,故今生果报是被人打死,因此,尊者虽然神通第一,但神通仍不敌劫难的业力。因此,我觉得我们不要在佛堂上随随便便摆放上师照片,或装藏时,有时会放入上师名字或施主名字等等,这样都不太好,大家要注意。当把照片、密宗本尊像放在佛堂时,我们要注意一下。我看到有些台湾不正宗的、自称佛教的团体,把所有佛教佛菩萨和道教神明都放在一起,可以认出很多,例如哪吒三太子、观音菩萨、土地公等等,都放在一起,会觉得「你今天怎么跑到这里?」一起请客一样。传承皈依境也不会是随便乱放,先有上师、佛菩萨,左边有僧众、下方有护法等,虽然实际上是众生平等,但我们表象上,还是需要有一些规矩,这样会好一些。当然,摆设佛堂时,每次都要请示上师是有些困难,自己大概有方向,除非上师说一定要放就没办法,如果没有明确指示时,放在旁边会保险一些。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3日 上午 8:04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教徒的真正障碍,不是违缘,而是「失去信念」

因为对于目标高远者而言,「暂时的违缘」并不能算是困难或障碍,「不达到目的」才是障碍。对于修持者而言,暂时性的任何困难,都为你提供了修心的机会与修持的时机。
4月1日 上午 8:06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地剥除面具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自由的迷失》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一旦我们走上许诺救赎、奇迹与解脱的精神之路,我们就被“灵性的金锁链”所系缚。这条镶嵌宝石、雕镂精致的锁链,佩戴起来或许光彩亮丽,但是我们却被它牢牢栓住;如果有人以为佩戴锁链只是装饰而不必受其拘束,那是自欺之说。一个人若以充实自我为修行的出发点,那是修行上的唯物主义,一条自毁而非创造之路。我们听到的所有许诺都纯是诱惑,我们期望佛法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有妙计高招让我们用以解决自己的沮丧、瞋恚以及性的困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开始明白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我们失望地发现,没有救主或修行法术的神奇力量可以依靠,反而必须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对付自己与自身的痛苦,我们也不得不放弃所有期望,了解了不能凭自己的先入之见,继续痴心妄想。让自己感到失望是件好事,那代表“我”与“我之成就”的降服。我们但愿能看见自己得成正觉,看着弟子们为之庆祝、礼赞、向我们掷花,甚而天显异象、地动山摇、诸天欢唱等等,但这种事永不会发生。若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开悟是死亡之极致——自我之死亡、“我”与“我所”之死亡、观看者之死亡,而且那是绝对的、终极的失望。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地剥除面具,一层又一层地剥开,其中也包含着一而再的侮辱。如此一连串的失望使我们放弃了野心。我们跌得越来越低,直到跌落地面,直到我们像大地一般清醒实在,我们成为低中之最低、小中之最小,犹如一颗沙粒,极为简单,毫无期盼。在我们落地之后,梦想与享乐的冲动无处容身了,此时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修行。我们学习如何泡一杯好茶、如何安步直行而不东倒西歪,我们的生活态度变得简单、直接,而任何我们听到的开示、读过的书籍,都变得可以应用,那成为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我们正该像一粒沙般地努力,不抱期望,全无梦想。我们听过许多允诺,醉心于各种奇妙处所的描述,曾见过无数梦境,但是以一粒沙的观点看来,这些我们全不在乎了,我们只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而已!而在此同时,我们的境况却是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事实上,那是既难得又充满启发的境界。如果你只是一粒沙,整个宇宙全部的空间都是你的,因为你既碍不着什么,也挤不着什么般地一无所有。你面对无垠的开阔,你是宇宙的君王,因为你是一粒沙。我们的启示来自于没有任何自我野心的失望,世界呈现出异常的单纯,同时也极为尊贵、开放。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3月31日 上午 9:03